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44|回复: 0

银雀山汉简(汉墓竹简)残简丛考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0-7-27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贵峰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银雀山汉墓竹简于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此后学者进行了整理、研究,具有资料性质的著述有:75年线装本《银雀山汉墓竹简(一)》,76年普及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85年精装本《银雀山汉墓竹简(一)》,此三本为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集体创作,另吴九龙先生编的《银雀山汉简释文》一书收录了所有简文,极有价值。其间有一些学者做过许多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或详考一书之文句如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或钩稽编联如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所辑《地典》,都方便了世人对这批竹简的阅览。但由于竹简散乱严重,有许多简文无传世本可对校,故而尚有大量残简有待编联、考证。银雀山汉简的研究相对于今日比较热门的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等,还是稍显不足的。残章断句的竹简仅仅具有文字和考古的意义,而难有文献价值。学者多知汲冢《竹书纪年》,其书所以为治史者所嗜,正因其记载的内容极有价值,银雀山的汉简也亟待学者们多整理出些可读的文本,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更深入的研究这批竹简的思想内涵、学术史价值。

  兹就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所录《论政论兵之类·君臣问答》之《文王与太公》、《楚庄王与孙叔敖》、《论政论兵之类·将过》,普及本《孙膑兵法·客主人分》篇后附简文、精装本《银雀山汉墓竹简(一)》中的《葆启》篇后附简文、《六韬·十四》所收零简,共六篇,详考其文本、字句。由于这六篇或杂乱无序未经编联,或附于正文之后,未详在文中确切位置,故总名之残简。

  其中《明传》一篇与今本《六韬》大异,本文据敦煌唐人写卷、银简《孙膑兵法》加以校理,整理出了比较完整的文本一篇。《论政论兵之类·将过》、《论政论兵之类·君臣问答·楚庄王与孙叔敖》两篇皆可与传世文献相对校,《葆启》篇后附简文共计七条,今取其中可考者四条予以疏证,七三九简内容又见于刘向《说苑》,所论与《葆启》其他内容无关,不当属于《葆启》篇,原整理小组附于篇末,或当偶误,此段附文初理者误录。《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后附残简,原注解基本是可从的,但其深意则更有渊源,与孙子兵法的某段不仅文句相似,而且意思相通,此为孙膑暗合孙子一段。

《明传》[1]

  1678 ·文王问太公曰:“何谓止道起道?[2]”,太……
  3950    ……是是而
  0536    弗能居,止道也,[3]贪而廉,龙而敬,弱而强,柔而……
  3819    ……起道也[4]行……
  1656    ……止道者天地弗
  0674    能兴也[5],行起道者天地[6]……
  1090    ……弗能废也,文王曰愿闻……
  [1]该篇吴九龙收入《论政论兵之类·君臣问答》之五《文王与太公》,今据宋本篇题命名并加以整理。该篇又见于敦煌唐人写卷、今传世宋本。此处与两本有异,彼两本之间亦有不同。另有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兵失》篇亦有相同内容,但不同于该处论子孙的修养,彼处论用兵之止道起道。
  [2]文王所问之语,宋本作“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唐写卷作“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其要何?可得闻乎?”。
  [3]弗能居止道也,该句论止道,宋本作“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唐写卷作“见善而怠,时至而勿疑,去非而勿处,故义与明是矣,而不能居,此四者道之所止也”,敦煌唐写卷语意令人难解,但“不能居”三字却正与本处简文相合。又宋本作“此三者”,而唐写卷作“此四者”,或宋本阙一者,或唐写卷增一者,依此处汉简有“弗能居”三字,以“四者”为得古之真,亦正可与下文止道四者相对应。惟第四者的具体内容依唐写卷则令人费解,“故义与明是矣,而不能居”何意?对照第三者“去非而勿(“勿”疑衍文)处”可见,“是”与“非”相对为文,故而第四者主要论述的为如何对待“是”的问题,而“义与明”则为“是”的具体内容。银雀山汉简本身有一枚竹简也可对这一释读作一佐证,简3950:……是是而,第一个“是”为“以之为是”之意,为动词,第二个“是”是名词。置简3950于简0536之前,第“四”者即为“是是而弗能居”其行文风格与上下连贯,其文句意思与唐写卷一致,且汉简与唐写卷相比其行文更自然。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兵失》作“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除“兵”字与本简论子孙修养之意不合,余各字与此处意思近。
  [4]0536、3819二简的“贪而廉,龙而敬,弱而强,柔而……起道也”句论起道,龙通“龚”。宋本作“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唐写卷作“柔而静,恭而敬,屈而强,忍而刚,此四者道之起也”。屈者必弱也,二字盖意近。《孙膑兵法·兵失》该句与此处简文所存文字相同,整理小组在“柔而”字后补一“刚”字或有不当,宋本和唐写卷皆有“柔而静”。
  [5]3819、1656、0674三简的内容可以连读作“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孙膑兵法·兵失》有该句。
  [6]依注5整理的“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一句的句式结构,该句可补作“行起道者天地弗能□也”,“□”与“兴”意相反,而简1090恰好符合这个句式。简1090:……弗能废也,文王曰愿闻……,故而简1090当紧继简0674之后。
    
  若补字用[ ]括起,且加以今日标点,整理后的《明传》文本为:
  “文王问太公曰:“何谓止道起道?”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知)非而处]是是而弗能居,止道也;
  贪而廉,龙而敬,弱而强,柔而[静],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弗能废也。”
  文王曰:“愿闻……”。

《葆启》

  七三九简[7]:曰:“吾闻宿善不□,且日不足……”[8]。
  七四二简:……箕子……
  七四零简:之佝,凡纣之所佝刑……[9]
  七四三简:……行般庚之正[10],使人里其里,田其田[11],□……
  [7]凡竹简编号用汉字数位的为《银雀山汉墓竹简(一)》书编号,阿拉伯数字的为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书编号。
  [8]《银雀山汉墓竹简(一)》一书中整理小组原注以为“□”字有可能是“至”字,又以为“此简所记似为太公反驳周公之语,疑当属于该篇,但其在篇中之位置不易确定”。案《说苑》有相关记载,作“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详’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据此则“□”字不当为“至”字,极有可能是“祥”字。该段文字记载周文王为善恐日不足,与伪《书·泰誓》亦可以相互印证,彼作“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日不足”三字有深意焉,其来源久矣!又《说苑》此段文字又见于《尉缭子·战威》,文句有异,彼作“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尉缭子》与《六韬》相合之处甚多。
  [9]七四二简和七四零简可能是连读的,作“……箕子之佝,凡纣之所佝刑……”,《史记》、《帝王世纪》等皆记“释箕子之囚”,“佝”如整理小组以为同“拘”,与“囚”义同。唯《逸周书》多出“命毕公高、卫叔出百姓之囚”,疑竹简“凡纣之所佝刑”之人即《逸周书》所谓“百姓之囚”,是为除箕子之外的其他囚人。
  [10]该简论周武王所以致太平之术,当克商之初如何稳定民心的问题。“行般庚之正”是一个重要举措,传世一些文献也有相关记载,《史记·周本纪》有“封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伪《书·武成》有“乃反商政,政由旧”。《吕氏春秋》记载殷遗民对武王说“欲复盘庚之政”。八角廊汉简2224号“王般庚之正武王曰于呼般”亦论及。
  [11]“使人里其里,田其田”是安定民心的又一个举措,即安居乐业。诸书多有记载,惟诸家所记,或事同文异,或文同人异,然亦足资考证。《说苑》记“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胥余。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武王曰:‘不可’太公出,召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召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召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也。’”,《尚书大传》记载与《说苑》相似,此言安天下者谋出周公。《太平御览》九二七、《艺文类聚》九二引《六韬》记“武王登夏台以临殷民,周公旦曰:‘臣闻之,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憎其胥余’”。《太平御览》三六六引《金匮》记“武王平殷还,问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贤者未ǎ 绾危俊 唬骸疅o故无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财,与殷之民共之,则商得其贾,农得其田也……’”,据此两段则此安天下之良谋又出于太公。

《六韬 ·十四》零简

  七五九简:……□□“今□□□□□□为之奈何?[12]”,太公望……
  [12]《群书治要》三十一引《六韬 ·虎韬》有“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奈何使天下安乎?’”,本简“今”字后所阙六字,疑为“殷民不安其处”。

论政论兵之类 ·将过》[13]

  0287    ·敌将之过有十[14],将有勇而忘死者[15],有急而心促者[16],有贪而好货者[17],有仁而信[18]……
  2538    ……者,有贪而好货者,有仁而信……[19]
  0268    者[20],有知而心祛(怯)者[21],有知而心缓者[22],有刚毅自用者[23],有愞(无“心”旁)[24]……
  2258    可久[25],贪而好货者可[26]□□□……
  2673    ……而慈众者可先[27]知而
  4908    心怯者可战[28],知而精洁者可后[29],知而心缓者可牧[30],刚毅自[31]……
  2511    ……而使人者可诈也[32]仁[33]……
  [13]该篇题为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所加,其内容见于宋本《六韬·论将》、诸葛亮《将苑·情势》两篇,与前者尤为接近,但文句有异。
  [14]《六韬·论将》有“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所谓十过者”(后列十过具体内容),皆泛泛而论为将之材与过,未明言敌将我将。而本简“敌将之过有十”句则专论敌将之过,以利乘敌之弊。
  [15]《六韬·论将》作“有勇而轻死者”,《将苑·情势》作“夫将有勇而轻死者”。
  [16]《六韬·论将》作“有急而心速者”,《将苑》与《六韬》同,“速”与“促”在此义相近。
  [17]《六韬·论将》作“有贪而好利者”,《将苑》作“有贪而喜利者”。
  [18]《六韬》和《将苑》皆作“有仁而不忍者”,而该简作“有仁而信……”,《六韬·论将》下文有一条“有信而喜信人者”不见于此处简文,疑竹简涉此而误。
  [19]该简文字与上简文字重出,吴九龙一并收入《将过》篇,疑非属该篇,文字完全相同的内容在同一篇中两次出现,可能性不大。已论上简不属《六韬》,而该简有可能属《六韬》。
  [20]《六韬》在“有仁而不忍者”后继以“有智而心怯者”,依此顺序,虽然内容略异,但2538简应紧接着0287简,之间仅脱“人”一字。
  [21]《六韬》、《将苑》皆同于本简作“有智而心怯者”,简文“知”通“智”。
  [22]《六韬》同于本简,《将苑》作“有谋而情缓者”。
  [23]《六韬》作“有刚毅而自用者”,较本简多出一个“而”字。
  [24]吴九龙以为“愞”字(无“心”旁)通“软”字,《六韬》作“有懦而喜任人者”,“懦”与“愞”(无“心”旁)形近。
  [25]《六韬》作“急而心速者,可久也”,且前有“勇而轻死者,可暴也”一句。《将苑》作“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
  [26]《六韬》作“贪而好货者,可遗也”;《将苑》作“贪而喜利者,可遗也”。
  [27]……而慈众者可先,该句不见于《六韬》、《将苑》,前文各简亦不见“……而慈众者”,4908简“知而精洁白”
  [28]2673简的“知而”二字似可与本简连读,《六韬》作“智而心怯者,可窘也”,《将苑》同于《六韬》。
  [29]该句不见于《六韬》、《将苑》,且“知而精洁者”不见于前文各简。
  [30]《六韬》作“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将苑》作“谋而心缓者,可袭也”。
  [31]《六韬》作“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
  [32]该句《六韬》、《将苑》所无。
  [33]“仁”后内容,根据本简上文的内容当为“而信人者,可□也”,《六韬》作“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将苑》作“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

论政论兵之类·君臣问答·楚庄王与孙叔敖》[34]

  2381    ……者,孙叔敖曰:“国……[35]
  0635……远也而骄其士,曰:“士非我无道□[36]……
  [34]该篇题为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所加,其内容又见于刘向《新序·楚庄王问于孙叔敖章》。
  [35]《新序》该段首句: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单观此句,意未可解。《后汉书·桓谭传》引此文,该句注曰:言欲为国于是,不知何以得之。余知古《渚宫旧事》则径改刘向原文为“何谓国是?”,所注所改亦未合文意。结合下文乃可知,此句庄王所论未得的是“为国是”的人(即下文的士),故疑“国是”后脱一“者”字,先贤不明此理,立说不免牵强。《新序》下文接:孙叔敖曰:“国之有是,众非之所恶也,臣恐王之不能定也”,本简“孙叔敖曰国”四字与之合。结合前论“者”字,则以本简“者孙叔敖曰”五字对应于《新序》此段首二句似可成立,惟阙字太多,他日细检银雀山残简,当有收获。“者”后“孙”前本当有一“也”字,但此字可省略。
  [36]该句《新序》作:国君骄士,曰:“士非我无由(原从卣从走)贵富”,竹简“道”与《新序》“由(原从卣从走)”形近,余知古《渚宫旧事》引《新序》作“道”。

《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后附残简[37]

  ……使劳,三军之士可使毕失其志,则胜可得而据也。是以按左    右,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    左,左败而右弗能救[38]。是以病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远者疏而不能[39]……
  [37]该段简文,《银雀山汉墓竹简(一)》附录于《孙膑兵法·客主人分》正文之后。该段与《孙子兵法·虚实》篇一处文字极为接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也记载孙膑谓田忌曰中即引《孙子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孙膑与《孙子兵法》是颇有关联的。
  [38]与《孙子兵法》: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意相当。[36]
  [39]简文在论述了使敌人左右前后不能相救,以至“病坐而不起,避而不用”之后。说“近者少而不足用,远者疏而不能……”何意?这里的“用”是泛指用兵,还是确有所指呢?整理小组《孙膑兵法·客主人分》此字下无注,读《孙子兵法》始发现其中的奥秘而恍然大悟,《孙子兵法·虚实》: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孙武以一种感叹或反问的语气论述既然左右、前后都不能相救,远近就更不能相救了。左右、前后、远近逐次论及,故《孙膑兵法》该处“近者少而不足用”的“用”字也当是确指“用兵相救”,而非泛指“用兵”。另外,同样的意思,对比《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两书发现后者文笔确显逊色,李零先生在《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一书中认为该书“却并不精彩”,是很有洞见的,无怪乎其书一度失传。
  (编者按:本文收稿日期为2007年4月28日。)

相关帖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