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汉代论天
% ~& J/ v; s8 W$ D6 O
/ b* M! m+ x6 f8 C汉代天论的最大特色是它不再是零碎的哲学论述或道德论。而是建立在汉代高度发达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宇宙系统论。这个宇宙系统的建立和形成主要与以下三者相关。7 Q' y) q3 f1 s8 r& U
# M9 L2 s2 w! t- n$ }8 T! u 一是淮南子。淮南子构造了一个完整的解释宇宙的总间架。同时它囊括了汉代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气象学等新见解。
: Z+ D, [; Q$ b5 f/ |" D% E- ]" u# d6 Z' H
二是史记。史记以其天学三志形成我国古代天文学术的基本骨架。其目的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报任安书。: `! [( `. z3 Q# k- t) P
( y( \6 o0 W' S# G. I0 t% y2 C
三是春秋繁露董仲舒建构的天人宇宙图式。他把天时物候人体政制赏罚统统分门别类地列入一个异事而同形异质而同构的五行图表中。组成一个相生相克的宇宙人事的结构系统。并以之作为一统帝国行政的依据。总之汉代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天人感应宇宙模式的建立。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理论建构上都深刻地影响了黄帝内经。并赋予了中国医学不同于西方医学的一个特色即它始终把人类的生命历程与宇宙的生生历程合而为一。为人体生命的生生之道寻找依据。
5 q( `5 K6 I* w% y
7 y5 T7 l1 K9 P) f& b% o k 1.3.1淮南子论天
, v5 w9 a+ W& _6 Q' ^- L* g
& z: b0 b) c" I" h! f& U: h 淮南子主要是从宇宙生成的角度论天。指出天是元气气化的产物。其在天文训中说。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认为世上一切物类事象无不是阴阳气化的结果。; q$ T7 Q$ m4 Z: `
0 b) s0 h2 W# R9 L6 k
其宇宙的总间架的模式是
4 Q" B9 k% C! y* l: L; f2 G8 G( s Y3 v1 `" P4 O2 ~
虚廓 — 宇宙 — 元气(分为二。阳天。阴地) — 四时 — 万物
7 C/ t9 z! o5 F& a% i/ n& {/ {. c: P: }% Y
另外。淮南子的天还是天人感应的天。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故国危亡而天文变。世祸乱而虹霓见。淮南子泰族训。总之淮南子的所有努力都是力图对世界的形成运动发展变化作出符合当时科学水准的解释。
2 P7 R, H' d9 g6 F9 {# X) N
$ H9 @7 k6 h& |/ R' j% T& T0 d 1.3.2史记论天( m& w; J p5 L& ]5 _9 T
6 W) r6 P6 o# ^& A9 f 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天人感应思潮的统治下。汉代人对各种天象气象的观察与探索更加系统而缜密。并形成了我国古代天学的基本骨架。其主要文献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汉书五行志等。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天学在古代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自然科学学科。而是带有极其浓重的政治色彩。在上古它曾是王权得以确立的基础后来则长期成为王权的象征。所以它关于天文天象的描述与现代天文学有很大不同。天学三志发端于史记。所谓天学三志是指古代官修史书中的志书往往与天学有关。! V/ w: ?5 ^0 |4 v) a
" ]4 t3 S5 N `. ]2 F: D4 C
其中包括。一。天文志。专载恒星观测资料天象记录天文仪器宇宙理论重要天文活动等。二。律历志。专载历法沿革音律理论及资料。三。五行志。专记各种祥瑞或灾异即反常的天文现象。
3 V' z# c S+ t9 U1 n" N, I' f9 P! {5 H
史记八书中有。天官书。律书。历书。汉书有天文志律。历志和五行志。它们都试图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天文历法作出自然科学的解释。
! _, K/ u7 A; E' W$ F; e2 I
8 [/ X( R' ?3 ~ 史记关于天象的记载有如下几个方面。北极。又称北辰。北辰是天体的中心。是天体方位的中央。是主导天体运动的核心。星占学则将其视作帝王的统治。古人认为此处含元出气。史记天官书注。% ^6 s8 q/ m4 }$ N
6 r5 \+ B! F: n# B- t0 ] 三垣。又称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
: g2 x3 o! q, w E% L3 Z7 u# Q9 q2 o0 H0 V+ E6 Z" ?
七耀。日月五星。张衡云。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史记天官书索隐。
8 y" }. s! O% K' l+ \2 F! Y4 {0 a+ V/ o/ g9 V$ ]0 U
二十八宿。天上众星为日月之舍。是(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史记律书。)的根本所在。二十八宿。四分之。每方七宿。自东向西依次形成了黄道东西南北四方四宫四象。- K# c1 k7 I6 x r/ j' v
& ]& ?2 d: R& A: Z: V/ O3 L3 ] 四象既成。加之北斗七星绕北极所作圆运动代表中央。由此五方之内各有七星。五方七星的有序运动就是五运行。简称五行。用史记的话说就是。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史记天官书。/ V% v# A( Z- ]1 G' ^
4 F; T* `6 p! Y0 T- J( K( V, J3 h 而律历的作用则在于。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也。史记律书。是对天文天象日月运行规律的运算把握。! T; d# C* h4 L1 f: H1 H
' u' K. A* c' x. V, T% E9 ?, T
史记以其天学三志形成我国古代天学的基本骨架。对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0 f! v% ?% J* B8 J# Q' w6 e
! R7 {6 S4 V! |+ b: p d" G- M& Z
1.3.3春秋繁露论天
9 L" f! Y# x: i1 r7 b4 x; V0 e+ y) x0 l% ]4 D1 V% w) {1 Q
汉代大儒董仲舒学说的基础就是天。他以阴阳五行之天。与王道政治之人。互相一致而彼此影响。即天人感应作为理论轴心。并一切围绕此核心而展开。他的释天可以说最为丰富全面。共分为以下几点。
+ A {) S Y' F4 M* D6 n" N8 u8 y, f( B8 v$ b9 T
天为宇宙人间最高主宰, D8 h' ]* O7 a0 B8 W* A* T
( [5 H0 s5 J/ ~2 @! U, g
天为万物之本。贤良对策三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
0 ^. Y! R+ ]8 j" T% z) I3 E1 w
, Y% n1 I0 S; c5 C7 \; T* v# m 天为最高之神。春秋繁露郊语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而且。道本于天。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贤良对策三。但在其体系中。天又并未停留在单一的人格神的意义上。它更多是一种与其他许多因素相联系配合的结构体。
, ] G) X: a) c ?1 Q: @5 k% D1 g! y8 M. | ~! I
天又是自然的
& n3 @4 E, B, I5 g9 |
- p/ r' c: `" ] 天董仲舒指出。天有十端。
- n5 o% N% w& |# N# @9 P
- G E3 g0 p# s* k7 W1 O5 l 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 W& }! M' d1 g
' H6 N/ o, p2 @3 a5 d7 Z 其中。天地人又是最根本的因素。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春秋繁露立元神。
; d8 H4 o2 u+ g6 T! N3 T) R( c9 d" ~. |, G8 o6 Z7 p- I
十大因素相组合而为阴阳四时五行。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d! e/ p: c: J" I8 H+ d! l
' ^, R+ q, u9 r! A) @! n6 k7 H 人格的天依赖自然的天来呈现自己。董仲舒认为。人格的天依赖自然的天。即阴阳四时五行。来呈现自己。人对天的服从即是对阴阳四时五行之道的顺应。天的意志力量和主宰作用在董仲舒那里与客观规律即阴阳四时五行相合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官方哲学后。它笼罩统治汉代学术数百年。弥漫在几乎全部意识形态领域。对在汉代结集成书的黄帝内经更是影响深远。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时代潮流。% c0 B% ^7 y, u. a) p' z0 A5 e
" t* X. l: }1 L/ K
这个把种种天上人间所接触到观察到经验到并扩而充之到不能接触观察经验到的物件。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个体生命的理想与现实。统统纳入一个齐整的图式中的作为。对董仲舒们而言是神秘的教义。对黄帝内经而言则是对经验知识的科学的概括组织和整理。
7 H) v+ V/ Z% o0 Q6 P!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