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ceibabg.jpg">
[资料十七] 篆文(小篆)
&
篆文,即秦小篆。《说文‧叙》云: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小篆实际是大篆的化身。‘皆取史籀大篆’者,明小篆与大篆之不别;‘或颇省改’者,则经李斯、趟高,胡母敬董理有部分之差异。段玉裁注云:‘省者减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系就许叙明一般内容,实际则尽有超出‘省’‘改’范围,别制新字或增其繁重者。综合观之:
(一)省减大篆之例:
(甲)省减义符者
禋:絜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从示垔声。
:籀文,从 。
烟:火气也。从火垔声。
:籀文从 。
鳣;鲤也。从鱼亶声。
鲤:籀文鳣。
繘:粳也。从糸谲声。
;籀文繘。
:慕欲口液也。从欠水。
:籀文 。
(乙)省减昔符者
祺:吉也。从示其声。
:籀文从基。按从基为声,基又以其为声。
速:疾也。从 束声。
:籀文从欶。按从欶为声,欶又以束为声。
逋:亡也。从 甫声。
遄:籀文逋从捕。按从捕为声,捕又以甫为声。
叹:吟也。谓情有所悦吟叹而歌咏。从欠 省声。
:籀文叹不省。
(丙)省减部分形构者
斋:戒絜也。从示齐省声。
:籀文斋从 省。
豋:上车也。从 豆象豋车形。
:籀文豋从 。
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
:籀文。
&
段玉裁以为凡籀文多繁重。王国维以为籀文出于西周文胜之后。小篆为适应时代环境,故多省减。
(二)更改大篆之例:
(甲)更改义符者
啸:吹声也。从口肃声。
:籀文啸从欠。
韪:是也。从是韦声。春秋传曰犯五不韪。
:籀文韪从心。
:不受也。从受辛。受辛宣 之也。
:籀文 。
陴:城上女墙俾倪也。从阜卑声。
;籀文。
坏:败也。从士褱声。
:籀文从支。
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
:籀文城从 。
颜:眉之闲也。从页彦声。
;籀文.。
甑:甗也。从瓦曾声。
:籀文甑从 。
(乙)更改音符者
颂:儿也。从页公声。
;籀文:按从页容声。
顶:颠也。从页丁声。
:籀文从鼎。按从鼎声
宇:屋边也。从 于声。易曰上栋下宇。
:籀文宇从禹。按从禹声。
迟:除行也。从 犀声。
:籀文迟从屖。按从屖声。
以上两种字例甚多,一般言之,篆文所更改之偏旁比籀文多简略。
(丙)更改怪奇者
如商、子等字。
(三)增繁加重之例:
(甲)简省之字明言为籀文从而推断篆文为增繁者
(乙)增綮之字为篆文后而推断筒省之字为搐文者
(四)别制新字之例
&
王国维以为秦之易籀为篆,不独有省改,抑且有所存废,则此新字之别制,亦正可以明其存废之事实矣。
&
最后需一提的为小篆在文字学上之价值。亦即许君著《说文》何以特别重视小篆的缘故。这可从承先与启后两方面分别言之。
&
就承先言,小篆以前文字的构形,大致都是约定俗成,不仅笔划繁简不定,同字亦有多多。小篆则基于政治因素,由深通字理的太史令作全面董理。‘取史籀大袅或颇省改’,正是董理的大原则。因此小篆不仅保存古代文字结构精神,融贯结构涵义。更重要的,是确立结构方式。有了‘省其繁重,改其怪奇’的大原则,才使六书道理的得以确立。所以研究古代文字,小篆便成为最重要的桥梁。
&
就启后言,隶楷行艸,实际都渊源于小篆。后世嬗变,此入彼出。然而寻迹到小篆,便自然而然有一标准法式,所以研究现代文字,小篆又成为最可靠的依据。(参见前引江著)
&
小篆的形成,据《说文解字‧叙》的说法,首由丞相李斯奏谓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罢除跟秦朝文字所不合的,而后由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这三篇文字都是以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大篆《一称籀文》为依据,省略其中繁重的,或改易其中怪奇的,而定下了型。因它跟大篆的形体有所不同,所以称小篆(参见页七六五)。由于将大篆省改为小篆的时代是在秦朝,而且省改后的小篆成了当朝通行的文字。因此,小篆又名‘秦篆’。
&
《说文》中称的篆书,一律指小篆;大篆,则一律称籀文。
&
《仓颉篇》,是秦丞相李斯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它有七章。是用小篆写的(分见《汉书补注》卷三○、页八八五、班固自注。说文、页七六五、叙)。今已亡佚。案《汉志》‘仓’做‘苍’。汉初的《仓颉篇》,跟秦时的不同。因闾里书师将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合为一篇,而称为《仓颉篇》(见《汉书补注》、页八八六)。今已亡佚。由于汉初的《仓颉篇》,已合李斯、赵高、胡母敬三人的作品为一篇,所以它又称为《三仓》(见说文、页七六八、叙、段注)。
&
《爰历篇》是秦朝车府令(主管乘舆路车之官)赵高。《汉书‧艺文志》说它有六章。是用小篆写的(分见《汉书补注》卷三○、页八八五、班固自注、页八八六。说文、页七六五、叙)。今已亡佚。
&
《博学篇》是秦朝太史令(主管天时星历之官)胡母敬。《汉书‧艺文志》说它有七章。是用小篆写的(分见《汉书补注》卷三○、页八八五、班固自注;页八八六。说文、页七六五、叙)。今已亡佚。
&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文字,传到汉初,闾里书师将它们合成一篇,总称为《仓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以此算来,则有三干三百字(参见《汉书补注》卷三○、页八八六)。是用小篆写的,后改为隶书。今已亡佚。由于汉初的《仓颉篇》,已将李斯、赵高、胡母敬三人的作品合成一篇,所以它又称《三仓》(见说文、页七六八、叙、段注)。
&
据《汉书‧艺文志》的着录,《训纂篇》是西汉扬雄。他以汉初的《仓颉篇》(即合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为一篇的三仓)为底本,采录有用之字,再将其中重复的字去掉,写成《训纂篇》八十九章。案此八十九章扣除汉初《仓颉篇》五十五章,实为三十四章。《汉志》说它们以六十字为一章。以此计算,则三十四章为二千零四十字。若再加上《仓颉篇》五十五章的三千三百字,则为五千三百四十字,正好跟《说文解字‧叙》记载的字数相合(分见《汉书补注》卷三○、页八八六。说文、页七六七,叙)。该书用小篆写的。今已亡佚。
&
《说文解字‧叙》说:‘自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二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据段玉裁的注解,所谓十四篇,是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跟扬雄的《训纂篇》,各分为二,所以成了十四篇。至于共五千三百四十字,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汉初闾里书师,已将《仓颉》、《爰历》、《博学》合为一篇,共五十五章,以六十字为一章,得三千三百字。到了平帝元始年间,扬雄又据天下通小学者记述的文字,采取其中有用的,写成《训纂篇》,计三十四章,每章为六十字,得两千零四十字。将汉初的章数,字数跟汉末的章数、字数加起来,共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了解这点,意思当然也就很清楚了。案李、赵、胡母是秦时人,司马是西汉武帝时人,史是元帝时人,李是成帝时人,扬是平帝时人。(参见前引蔡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