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珠 紫珠,中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白棠子树K.Koch、华紫珠Callicarpa 、老鸦糊的叶。杜虹花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白棠子树分布于华东、华南及河北、台湾、河南、湖北、贵州。具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咯血,呕血,衄血,牙龈出血,尿血,便血,崩漏,皮肤紫癜,外伤出血,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烧伤。 紫珠图片紫珠图片 紫珠图片 紫珠图片 紫珠简介药材名:紫珠 拼音:Zǐ Zhū 别名:紫荆、紫珠草 来源: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杜虹花、白棠子树、华紫珠、老鸦糊的叶。7-8月采收,晒干。 性状:(1)杜虹花叶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长4-19cm,宽2.5-gcm;先端渐尖或钝圆,基部宽楔形或钝圆,边缘有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或棕绿色,在扩大镜下可见星状毛和短粗毛,下表面淡绿色或淡棕绿色,被棕黄色分枝茸毛,主脉和侧脉突起,侧脉8-12对,小脉伸入齿端;叶柄长 0.5-1.5Cm。嫩校及黄色,有时可见细小白色点状的皮孔。气微,味微苦涩。 (2)白棠子树叶 完整叶片呈倒卵形或被外形,长2-6cm,宽l-3cm;先端急尖或尾状尖,基部楔形,边缘中部以下具数个粗锯齿,上表面粗糙,下表面无毛,密生细小黄色腺点,侧脉5-6对;叶柄较短,长约0.5cm。 (3)华紫珠叶 完整叶片呈椭圆形或卵形,长4-8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密生细锯齿,两面近于无毛,有显着的红棕色腺点,侧脉5-7对,在两面均稍隆起,细脉和网脉下陷;叶柄长0.4-0.8cm。 (4)老鸦糊叶 完整叶片呈宽椭圆形至被针状长圆形,长5-15cm,宽2-7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下延成狭楔形,边缘有锯齿,上表面黄绿色,稍有微毛,下表面淡绿色,疏被星状毛和细小黄色腺毛,侧脉 8-10对,主脉、侧脉和细脉在叶背均隆起;叶辆长l-2cm。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缩合鞣质。尚含中性树脂、糖类、羟基化合物及镁、钙、铁盐。 性味:味苦、涩,性凉。 归经:归肝、肺、胃经。 贮藏:置干燥处。 禁忌:本品味涩,表征初起者慎用。 紫珠的功效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主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牙龈出血;崩漏;皮肤紫癜;外伤出血;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烧伤 紫珠的作用 1、止血作用 紫珠草注射液对人可使血小板增加,出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凝血酶元时间缩短。对蛙肠系膜表现血管收缩,将紫珠草溶液滴于家兔肠壁上,可引起肠管强烈痉挛收缩,浆膜由粉红变白,对家兔出血时间可使之缩短。以紫珠草提取液为主药的35号止血粉,对狗肝、脾创伤及枪伤均有止血作用。 2、抗菌作用 紫珠草对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紫珠的用法内服:1~3钱;--《全国中草药汇编》 外用:适量,研粉敷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研末,0.5~1钱。--《中药大辞典》 外用:捣敷或研末撒。--《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研末,1.5-3g。每日1-3次。--《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中华本草》 紫珠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①治肠胃出血 干紫珠叶末三至五分。调冷开水,每四小时服一次;继用干紫珠末二钱,水煎,代茶常饮。 ②治咯血 干紫珠叶末五至七分。调鸡蛋清,每四小时服一次;继用干紫珠叶末二钱,水煎,代茶常饮。 ③治衄血 干紫珠叶二钱。调鸡蛋清服;外用消毒棉花蘸叶末塞鼻。 ④治创伤出血 鲜紫珠叶,用冷开水洗净, 捣匀后敷创口;或用干紫珠叶研末敷掺,外用消毒纱布包扎之。(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跌打内伤出血 鲜紫珠叶和实二两,冰糖一两。开水炖,分二次服。 (《闽东本草》) ⑥治一切咽喉痛 取鲜紫珠叶一两。洗净,水二碗,煎一碗服,或煎作茶常服。 (《闽南民间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