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0|回复: 0

[古代科技]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5)

[复制链接]
真衣 发表于 2011-9-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光明网理论
(三)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学术界对宋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研究成果亦较前代为多,这就为本节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1.农具改革和耕作制度的进步
    陈辍杜┦椤飞暇怼镀饔弥宜》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苟不利,未有能善其事者也。”把农具在农业生产中作用问题提到重要地位上。南宋曾之谨撰《农器谱》三卷、续二卷,记述耒耜、耨博、车戽、蓑笠、轾刈、B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等十项农具和有关器物,此书明末起不见流传[36]。缪启愉先生指出,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他写道:“南宋的曾之谨曾经写过一部《农器谱》,书中分耒耜、耨D等十项,可惜原书已失传。王书所列农器门类,与曾书相同而加详,大概是参照曾书而扩充很多。”[37]因此,我们可以把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和有关宋代农具的史料结合起来考察,分析宋代农具改革的成绩。
  关于犁。唐陆龟蒙《耒耜经》所记江东犁无疑是宋代江南的主要耕作农具,甚至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耒耜门》说到犁也仍以转述《耒耜经》为主。宋代犁的改进表现在何处未见确切记载。值得注意的是踏犁的出现,“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镬耕之功则倍”[38]。踏犁主要在北方使用,但南方亦可能有。
    宋代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是唐代所不及的。起秧有秧马。王祯《农书》卷十二转载苏轼的《秧马歌》并《序》:“苏文忠公《序》云:余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复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于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秧马是插秧工具抑或起秧工具?向有异议。我同意起秧工具说[39]。
    碎土工具有c碡、砺砗、耖。王祯《农书》卷十二云:“陆龟蒙《耒耜经》曰:耙而后有c碡焉,有砺砗焉。自耙至砺A皆有齿,c碡觚而已,咸以木为之,坚而重者良。余谓c碡字皆从石,恐本用石也。然北方多以石,南人用木,盖水陆异用,亦各从其宜也。”耖是耕匀工具,主要用于水田。《耕织图诗・耖》云:“脱裤下田中,盎浆著塍尾。巡行遍畦畛,扶耖均泥滓。”[40]即说明耖的这一用途。
    粮食收成后,稻谷扬净使用的是扬扇。梅尧臣诗云:“白扇非团扇,每来场圃见。因风吹糠v,编竹破筠箭。任从高下手,不为喧寒变。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言倦。”[41]王安石亦有同名诗一首,末句为“翁乎勤簸扬,可使糠秕尽”[42]。据两诗描述,这种扬谷器比原来的簸箕扬谷先进多了。王祯《农书》卷十六《杵臼门》有“扬扇”图,附“说”云:“其制中置箕(sun)轴,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为之,复有立扇、卧扇之别,各带掉轴,或手转足蹑,扇即随转。”“说”引上面梅尧臣这首诗,可见宋代江南就有扬谷的风扇了,扬谷已半机械化。
    耕作制度的改革首推复种制。王曾瑜同志的《宋代的复种制》[43]一文有详细论述,足资参考。王文认为:“两宋作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期,也正好是复种技术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宋代的复种制主要包括双季稻和稻麦两熟制。”
    “南宋初,朱胜非说:‘自江以南,稻米二种,有早禾,有晚禾。…王文认为宋代除早稻与晚稻外,又出现中稻。如明州有早禾、中禾、晚禾,“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处暑成,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视早益罕矣”。当然长江流域早稻与晚稻的成熟时间,各地亦有不同。
    我赞同王文关于古人“再熟”之说与现代两熟、三熟制有区别的观点。一般说来早晚稻复种是很困难的,其关键是早熟稻品种培育问题。王文指出:晋代左思的《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的说法,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再熟稻,一岁再熟”的说法,蒋堂《登吴江亭》诗“经秋田熟稻生孙”句,均不足证明当地存在双季稻的复种,恐为再生稻,并非复种。“因为在当时的两浙路,以至长江流域一带,早稻的成熟期约在六七月,而晚稻的插秧期则不得迟于五月。马永卿《嫩真子》卷二说:‘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矣。’陆游诗说:‘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两条记载并未说明四五月插秧是何稻种,参以元代王祯《农书》卷一说:‘二月惊蛰节、春分中浸稻种,三月清明节、谷雨中种稻,四月立夏节、小满中秧早稻。五月芒种节、夏至中秧晚稻。’可知晚稻的插秧期与早稻的收获期须隔一二个月,要实现复种是不可能的”。
    王文的上述论点是否尚有商榷之余地?我认为若从宋代单季稻种植情况看,无论早、中、晚,都不可能一年两熟,因为水稻的生长期一般要一百五十天。若早稻在农历四月十日左右插秧,则至九月十日收获;若晚稻在农历五月十日左右插秧,则至十月十日左右收获。一般说来早稻收获最早在八月底九月初,晚稻迟一个月左右。假如早稻的生长期能缩短到三个月甚至两个月,则早晚稻的双季连作就有可能丁。先看福建的情况:宋代福建单季稻大都为中晚稻。占城稻可能首先在泉州落脚。占城稻传人之初一般在高田(又称旱田)种植,后来也在水田种植。在占城稻(旱稻)水稻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占城系的晚稻。这种水稻品系的双向变异现象应该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宋代占城稻,俗称“百日黄”[44],意谓生长期为百日,比传统的粳稻短两个月。所以农民便在单季早(或晚)稻之前,先插一季占城稻,获得一年两熟[45]。福建的福州如此,气候条件相近的江西、浙江,也就可能推广复种制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