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8|回复: 0

[古代科技]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1)

[复制链接]
家邻 发表于 2011-9-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光明网理论
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


   许多学者都认为宋代是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时期,正因为如此,宋代江南经济状况,特别是它的农业生产水平如何,自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节承接唐代江南水利、农业的论述,继续就两宋的灌溉技术的进步、治水和治田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等几个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一些补充。

   (一)灌溉工具和灌溉技术的进步

   刘仙洲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是学术界公认的有价值著作。该书第四章《灌溉机械》有八处文字叙及宋元灌溉工具,这些工具分别为桔槔、戽斗、辘轳翻车、筒车等[1]。
   刘仙洲先生的叙述是本节讨论的起点。先说王祯《农书》问题。王祯《农书》按其自序记载,成书于皇庆二年三月望日,即公元1313年4月11日[2],时距南宋灭亡仅三十四年,所以王祯有可能参阅宋人记载和总结宋人农业技术成就,如《农器图谱》部分即似参考了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因此视王祯《农书》为宋元之际农业生产的总结性著作是合理的[3]。


    从宋代有关记载看,灌溉工具方面最重要的发明或发展要数翻车和筒车了。翻车分人力手摇和脚踏翻车、畜力翻车、水力翻车三种。翻车的历史悠久,又叫水车、龙骨车,一般认为后汉的张让、三国魏的马钧制造了翻车,在唐代翻车已普遍在河、渠沿岸始用。宋代翻车普遍使用的情况从黄世瑞、王永厚两位先生辑录的王安石、梅尧臣、苏轼等人诗作中可以得到证明。诗中所述多是人力翻车,如:


    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四山悠悠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后元丰行》:“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干挂梁稆(Lu)。”此外还有《寄杨德逢》一诗也说是龙骨车。那么,龙骨车是人力脚踏还是用其他动力?看来是靠人力脚踏,王安石另一首诗《山田久欲坼》:“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说的就是脚踏水车[4]。


    梅尧臣《水车》:“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上倾成下流,损少以益甚。汉阴抱瓮人,此理未可念。”[5]他的诗重意境描写,所以不明水车形状、结构。苏轼的诗中有“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句说的也是水车[6];而范成大的“丁男常在踏车头”诗句[7],更证实脚踏水车的普遍。


    江南地区水车的使用最为广泛。上述诗人中范成大是南宋苏州人,所见的踏车当是江南水车。还有一个证据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权智》所记苏州民筑堤的故事,也说堤(路)成“则以水车状去”,L即水位下落,用水车把水车去的意思。可见水车普遍用来抽水。


    关于牛转翻车,刘先生举出南宋马逵所画的《柳阴云碓图》为例说明至少出现在南宋。畜力车水功效自然几倍于人力。比人力翻车、牛转翻车更先进的是水力翻车。关于水力翻车,王祯《农书》卷十八《灌溉门》的图说不仅对水力翻车的构造作了说明,还引了北宋苏东坡的《踏车》诗和范成大的诗,以证明踏车虽好,仍属费功之事,指出:“今以水力代之,工役既省,所利又溥,其殆仁智事欤!”可见水力翻车是王祯时代才出现的新式水车。


    宋代江南的灌溉技术在唐代成就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首先是海塘修筑技术的改进。钱塘江“捍海塘”修筑于五代钱氏时期,采用“木桩竹笼”的护岸结构,外埋植“晃柱”增加护堤的抗潮力度。但至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木桩、竹笼腐朽,护堤破坏,潮逼州境,引起统治者的警觉。七年(1014)发运使李溥等,请用钱氏旧法,“实石于竹笼,倚垒为岸,固以桩木”,暂时度过险关。但二十余年后,又出现了险情。景v中,工部郎中张夏赴浙处置,以五百名“捍江兵”采石修塘,也就是改变“木桩竹笼”的护岸结构为石护岸结构,防止因木、竹腐朽引起的护岸崩塌事故发生,这是海塘修筑技术上的一项进步。王安石治鄞县时,也以石料代替木料砌成护岸,并设计成斜坡形,削弱了海潮对护岸的冲击力,人称“坡陀塘”。


    虽然石护岸也会被海潮冲塌,但在当时已是最坚固的工程了。浙东沿海、福建沿海、广东沿海的一些海塘护岸也汲取钱塘江石塘的经验,采用石护岸,大大提高了海塘拒咸蓄淡能力。如盐官县有古捍海塘,东西两段皆被冲毁,惟遗中段。为保护民居、农田,嘉定中以现管“桩石”加固[8]。

    以上二图采自《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第165页,郑肇经、查一民文。


    其次是增筑备塘、备河,减少海水渗透,保证农田有充足的淡水。一般捍海塘不能解决海水渗透问题,堤内所蓄淡水日久变咸,所以到宋代,出现了“备塘”、“备河”。《宋史・河渠志》关于“东南诸水下”所记华亭新泾塘闸两旁之咸塘也属于“备塘”性质:“今依新泾塘置闸一所,又于旁贴筑咸塘以防海潮渗人民田。”又盐官的捍海塘被毁,其旧址即分为咸塘和淡塘:“咸潮泛溢者乃因捍海古塘冲损,遇大潮必盘越流注北向,宜筑土塘以捍咸潮。所筑塘基址,南北各有两处,在县东近南则为六十里咸塘,近北则为袁花塘,在县西近南京曰咸塘,近北则为淡塘。”[9]以上说明南宋嘉定以前,两浙沿海的灌溉工程已有咸塘、淡塘并筑、相互配套的情况,咸塘起防止海水渗透作用,淡塘之水用于灌溉和人畜饮用。


    复次是广泛筑闸,使塘、浦、河、湖水调节系统起作用。上引《宋史・河渠志》关于“东南诸水下”的记载中反复提到闸。如临安的运河,因吸纳潮水,常常淤塞。北宋政府曾动用捍江兵及厢军千余人开茅山、盐桥二河,保持运河畅通。但“潮水日至,淤塞犹昔”,只好择要害处置闸,“每遇潮上则暂闭此闸,候潮水清复河”,以免泥沙夹潮而人,淤塞运河(城中段)。秀州枯湖十八港古来筑堰御潮,元v中于新泾塘置闸,后因沙淤废毁。南宋乾道二年(1166)守臣孙大雅请于诸浦置闸或斗门,所以新泾塘又重新置闸。其他苏、常、润、越无不有闸[10]。闸有闸官一人,配备兵卒若干人,管理开启验放事宜。从其功能看有防潮(兼防淤)、泄洪、航运管制、灌溉等多种作用,可以看成是水量和河渠的一个调节系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