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7|回复: 0

[古代科技] 红水河稻作文化(3)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1-7-8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环球科技报
神话是人类祖先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9)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人们的思维能力低,不可能科学地认识自己周围的事物以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有超自然物的神灵在主宰。于是他们就“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和神化,从而产生了神话的半神半人形象。原始宗教又在神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布洛陀就是这样的神,布洛陀神话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壮族先民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其他神话一样,布洛陀神话“在自己的基础上乃是现实主义的”。(10)布洛陀神话所反映的历史可以推测的是:布洛陀是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壮族先民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不仅是行政首领、军事首领,而且按照氏族部落社会的习俗,他还有祭司的职能,是本氏族部落的宗教领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他去世后,人们把本氏族部落的兴衰过程,本氏族部落所创造的业绩,如钻木取火、疏通河渠、建造房屋、发明渔猎、稻作农业等,都加到他的身上,使他成为本氏族部落的始祖神、创世神和宗教神。这就是布洛陀由人变神的演化过程。从布洛陀神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红水河流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这里的原始居民是稻作农业的创造者。所谓布洛陀教人们种植水稻,实际上是这里的原始居民发明了水稻种植。有关原始居民如何采集和驯化野生稻,如何以石为犁耕田种地以及用牛耕等稻作农业产生、发展的情况,下文还有详细的论述。这说明,红水河流域稻作农业的历史十分悠久。稻作文化的底蕴十分丰富。
  2.《c经布洛陀》与稻作农业

  《么经布洛陀》是壮族么教经文,是壮族布么在做宗教法事时念诵的经书。在壮语中,么经叫“司么”[θw1 mo1],“司”即书。么公叫“布么”[pou4mo1],即么教神职人员,做么教法事叫“古么”[ku6 mo1]。

    壮族么经具有明确的宗教功能,这一功能归纳起来就是敬请布洛陀降临人间,帮助人类驱邪赶鬼,消除灾难,化解冤仇、保佑赐福,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有么教神职人员,这就是布么。在壮族的观念中,布么就是布洛陀的替身和代盲人,通过喃诵么经,为民众消灾祈福。在广西东兰、巴马、田阳等地的许多么经手抄本里,都有这样的记载:布洛陀把啃吃稻叶的昆虫用纸包住,昆虫爬来爬去,画出了古老的文字符号,布洛陀借助这些文字符号造出了一摞摞的么教经书。从此,布洛陀就通过喃诵布洛陀经书,为世间芸芸众生驱邪赶鬼,消灾除难,化解冤仇。而布么则是以布洛陀替身和代言人的身份,以布洛陀的名义,通过喃诵么经为民消灾祈福的。

    么经是一种符号,是具有特定宗教意义的符号。在原始社会,当人们产生了宗教神灵观念后,认为这些神灵有时会支配人们的行为,给人们带来灾难,于是就要求与这些神灵进行交流,而能与这些神灵进行交流的。必须是那些具有通神本领――包括知道并能呼唤鬼神的姓名,了解神的习性,能执行神界的有关规定和仪式,掌握神鬼世界的有关权力的人。在古代的巫术中,能通过神秘的咒语通神的人就是巫师。而壮族的布么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和仪式成为精通么教经文并且能与神灵沟通的人,么经就是沟通神灵的符号,喃诵么经就成为布么沟通神灵的手段。这样,么教经文客观上就成为人神交感的桥梁,使从教者具有了修炼成N的手段,镇妖驱邪的工具.同其他民族的宗教一样,壮族么教是从早期的巫分化出来的。在它分化出来的早期阶段,还没有树立布洛陀为大神,或者说人们观念中尊崇的像布洛陀这样英雄神还未出现,么教经文也尚未形成体系。所以早期的一些N教经文中都未提到布洛陀。后来随着么教的发展和成熟,么教开始把布洛陀奉为始祖神和上神(主神),此后的么经中,才开始出现布洛陀和姆渌甲。么教法事中大凡消灾解难赐福和超度亡灵时,布么都要请出布洛陀和姆渌甲来指点、引路,愿望才能实现。因此,这一类的N经都属于布洛陀么经,按壮语习惯就叫“么经布洛陀”。

    原始宗教一般没有经典,即使有也是零星不成系统的。壮族么教已是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的过渡,它不仅有较为系统的经书,而且各地壮族么经内容大体相同,功能基本一致,数量也十分丰富。所有经书都是古壮字记录,抄录于民间土制的细纱纸上,以浸泡过桐油的纱纸或麻布做封面封底,手工线装成册,由布么一代一代地珍藏、保存、传承。布么喃诵经文时,不能翻看经书,只能背诵,喃诵某一内容的经文必须从头到尾念完,不能中途停止。做大型法事时,还要求“三顺三逆”,即顺着念完三遍,然后又倒着念完三遍,这就要求布么对每一部经文倒背如流,烂熟于心,而且还要经常温习。正因为这样,布么把么教经书视为传家宝物,有些老布么去世时还要将经书放进棺材陪葬。

    壮族么经内容丰富,但按其功能,可分为“么[口+兵]”[mo1pe:η1]、“么呷”[mo1 kjap7]、“么叭”[mo1 Pja:it]三大类。“么[口+兵]”是关于驱除生活中不吉利的事像和不祥之兆的经文,诸如母猪生独崽、母狗生七崽、鸡鸭上神台、母鸡打鸣、屋梁长木耳、牛栏长竹笋等,生活中这种不祥事像和征兆共计有七十二种。“么呷”是用于驱赶清除东南西北中各路冤鬼殃怪的经文,诸如老来求子、丢失钱财、牲畜失踪等,属生活中一些难以遂心之事。“么叭”是用于灾难发生后举行的驱赶、剥离、砍断灾难的仪式经文。诸如某些人家一再发生的某种灾难,如祖辈有人跌山身亡,今父辈又有人跌伤手脚;上辈有人死于“湿身”(难产),这辈又有人难产;等等。(么经布洛陀)在叙述如何驱除上述这些灾难的同时,向我们传递了原始社会壮族先民创造包括稻作农业在内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不少又得到壮族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印证。现仅就(么经布洛陀》中有关壮族先民创造稻作文化方面的内容择要分述如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