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58|回复: 0

[制度研究] 论郑国七穆世卿政治的内部秩序及其特点(1)

[复制链接]
夏知 发表于 2011-11-9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核心提示:世卿政治是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最显著的政治特点,以七穆集团为基础而形成的郑国世卿政治就是其中的代表。郑七穆集团的形成过程、执政卿权的传递秩序,以及对权力的垄断均具有“集体性”的特色。郑国七穆世卿政治同中原各国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自东周以降,中国大地上礼崩乐坏,周天子的势力日渐衰微。而随着诸侯国的渐次雄起和彼此之间争霸战争的日益激烈,其政权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内部,几乎都形成了掌握政治权利的世卿集团,如晋国有出自三军统帅的六卿集团;鲁国有出自公族的三桓集团;齐国有国、高、田氏集团;宋国有桓、戴集团等等。列国的世卿集团作为统治支柱,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世卿政治是春秋时代最显著的政治特点,对后世中央集权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探究世卿政治,既是恢复春秋社会原貌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认识中国早期专制政治制度形成及其演变过程的重要课题。同样,七穆集团作为当时郑国的施政主体,以及春秋时期典型的世卿集团之一,也是研究春秋政治时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郑国地处天下要冲,是交通和战略枢纽,在春秋时期的霸政格局中占据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殊地位,同时巧合的是,郑国建国于公元前744年,即周平王东迁后26年,灭亡于公元前375年,即进入战国后100年,其发展历程与春秋时期的起止历程大体相一致。因此,若对郑七穆世卿集团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对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拟从郑七穆集团内部权力传递的秩序规则和垄断权力的特点切入,对郑国世卿集团的政治运作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七穆内部执政卿权的传递秩序


    世卿集团的政治之所以被称为世卿制,“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含有一种较稳定的继承方式,并已制度化。故而不同于执政者作为君主权臣时依靠君主之意确定,亦不同于卿大夫彼此相争、强者掌权的情况。”世卿集团由几个利益共存的大家族组成,实行联合统治。为保证各家族利益和权力平衡,世卿集团规定了一定的秩序传递执政权,并以它为依据来分配和组织政治权力。


    晋国以上、中、下三军将佐位序为六卿位序,中军之将(元帅)为上卿,即执政之卿。鲁国执政不出三桓,并主要是在季孙、叔孙二氏之间传递。郑国的执政权则在七穆各氏之间传递,其表象正如朱凤翰先生所认为的“依卿之次位传递”那样。但这位次确定的依据是什么?七穆各氏的实力升降使这种位序发生何种变迁?我们通过对有关材料的排比和分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郑执政卿传承的基本原则


   《左传》中关于七穆卿位排列的材料比较多。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窥见七穆内部世卿制运行的基本情况:


    子良为七穆元勋。子游是子良之弟,鲁成公三年(前588年)始见,他先后帅师一次、请成一次、相郑伯一次,参政比较活跃,是子良末年的得力助手。鲁襄公二年(前571年),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鲁襄公九年W,“将盟,郑六卿,公子W、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虿、公孙舍之及其大夫、门子,皆从郑伯”,可见郑卿位次排列是:子驷、子国、子孔、子耳、子蠕、子展。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郑人使子展当国,立子西听政,子产为卿。”


    根据以上材料,并参照七穆爵位谱系表,七穆卿大夫成员位序排列如下:


    公子世代:子良、子游、子罕、子驷、子国、子孔
    公孙世代:子耳、子f、子展、子西、子产
    公孙之子世代:伯有、子太叔、子皮、子然、国参


    据上文七穆谱系可以看出,上述人物的位序若按卿位顺序两两相对,则两个世代中每一对应均为父子关系。这种有趣的现象当不是巧合,而是因它蕴涵着某种秩序。


    上述人物的公子世代中,参政先者卿位在前,很可能前者为兄,后者为弟。因为,先成年者先参政,长幼顺序基本上符合参政先后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以长幼顺序确定卿之位次非常符合春秋时代以“顺”为政的礼制要求。首先,“顺”是礼的重要内容,“顺”能维护政治清明。在周代强调“礼”的重要性,鲁桓公二年(前710年)云:“礼以体政。”鲁成公十二年(前579年)云:“政以礼成。”L7J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四年(前605)亦云:“顺谓长少。”鲁隐公三年(前720年),石F日:“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可见,维护兄弟间的“爱敬”和长幼顺序是政治清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在周代,“顺”更是统治阶级为政的基本原则之一。如鲁昭公元年(前541年),子产曾以“不事其长”的罪名责难并流放了游楚(他与公孙黑同为七穆人物,二人争妻,游楚将族兄公孙黑打伤)。这种责罚被游氏宗族及游楚本人所接受,说明维护长幼顺序的礼制观念在郑国仍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七穆在公子时代以长幼顺序确定卿之位次当是合乎历史实际的。


    那么公孙世代中的位序则以其父辈的位序为基础,父卒而子参政,参政先者卿位在前。在正常情况下,公子世代人物的长幼差距必然会造成公孙世代人物的长幼差距,这种情况合自然规律。基于此,在公孙世代中一般也当是参政先者为兄,后者为弟,也是以长幼顺序来确定卿位的。


    基于上述原因,郑七穆集团内才会出现上述那种有趣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所蕴涵的秩序就是以长幼顺序为基本原则的卿位排列,七穆各氏按其位次轮流担任执政卿,同一世代轮流完毕,再延及下一世代。执政权的继承基本上是按长幼秩序进行传递的,并形成了制度。


(二)传递秩序的变迁


    上述卿权传递的秩序是在社会稳定、各个家族力量均衡的情况下而保持的,但是,事物总是在运动发展着的,这种秩序在运行过程中偶尔会因为强势人物的破坏而发生变迁。


    首先,良氏家族子耳、伯有的越位,不但造成身杀族衰,而且也最先破坏了这种传递秩序。鲁襄公十年(前563年),“子驷当国,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子孔为司徒。”子耳(公孙辄)为公孙世代,卿位却在公子世代的子孔(公子嘉)之前,但鲁襄公九年(前564年)时子耳之位尚在子孔之后。子耳的这次越位招致了子孔的嫉妒。鲁襄公十年,子孑L暗中勾结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等人,“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劫郑伯以如北宫。”在这次西宫之乱中,子驷、子国、子耳被杀,子孔按照顺序得居当国职位。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卿之位次: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子西之前有两人,但据前文襄公十九年载,子西位前只有子展一人,伯有尚在子西之后,可见,在二十七年伯有的卿位超越了子西。但据谱系看来,伯有(良霄)为公孙之子世代,子西(公孙夏)为公孙世代,伯有的越位足见其势力的膨胀。子耳、伯有两代都有越位的举动,这显示了作为元勋子良的后人,良氏的势力是多么强大。但伯有因为越位,加重了自己的罪过,最终在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在以驷氏公孙黑挑头,罕、驷、丰同生之族的群起攻之中被杀,从此其家族势力一蹶不振。


    其次,罕氏世袭上卿之位的制度化,破坏了旧的传递秩序。在鲁襄公二十七年、昭公元年和昭公十六年(前526年)的卿位记载中,罕氏的子展、子皮、子瘥等都高居上卿之位。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子展卒,子皮即位。”杜预注:“子皮代父为上卿。”杜氏总结说,罕氏之所以“常掌国政,以为上卿”,是因为,鲁襄公二十九年,“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钟,是以得郑国之民,故罕氏常掌国政,以为上卿。”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罕氏的上卿之位得以确立,其重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罕氏始祖子罕曾是郑成公复位的功臣,是郑国的首任当国,官职最高。二是子展逞智促成萧鱼之会,郑国是以有了长期和平。三是子展当国后与子产率师入陈而后国有兵威,使郑国的声望大增,几次建立了大功。在此基础上,罕氏父子在郑国人心目中的声望、地位在子展这里得到巩固和加强。四是据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郑伯以上卿之礼赐子展,这应当是对其上卿之位的最直接确定。五是子展曾分子孔之室,又得国君赐邑,且罕氏两代当国,罕氏家族在实力上是远远超过其他家族的。正因上述的种种原因,罕氏的实力和声望既得到了国君和世人的公认,又远非其他家族可以比拟,所以,罕氏才得以世袭上卿之位。
  

    罕氏世袭上卿之位,使得其他氏族成员的卿位只能在其后排列。襄公二十九年子皮即位上卿后,并未任郑国执政卿官位,因为当时的执政卿是伯有。这说明郑国的执政卿和上卿的官、爵并不是合一的,上卿不必然为执政卿。而伯有、子产等人居执政卿官位却并未享有上卿爵位。因此,罕氏若任执政卿,官位当仍以长幼先后顺序所确定的卿之位次轮值。


    到春秋后期,因各家族实力的升降,七穆内部卿位传递的秩序逐渐被打乱,其基本原则逐渐被僭越和抛弃。前文论述“六卿”之时曾涉及丰、印二氏的地位变化,但自鲁昭公十六年(前526年)后二氏不复见,盖其势力衰落而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第三,国、游家族的衰落。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驷偃卒,其弟驷乞参政,但自此年后不复见,可能已死去,故其子驷颛(子然)参政。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子产卒,子大叔为政,子产之子国参参政。据卿位确立的基本原则,同时依据鲁昭公十六年记载:子瘥、子产、子大叔、子游(驷偃)、子旗(丰施)、子柳(印癸)这一位序,则子大叔为政之时的卿位排列应为:子瘥、子大叔、子然、国参。


    定公八年(前502年),驷颛(子然)“嗣子太叔为政”。子大叔死后,其子游速参政,故子然为政时卿位次序应为:子瘥、子然、国参、游速。罕达为子瘥之子,于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始见,世袭上卿之位。因其参政晚于国参、游速,故子然卒后,执政卿以位序当是子然、国参或游速轮值,可事实上却是罕达、驷颛在轮流执政,如鲁哀公二年(前493年),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哀公九年(前486年),“郑武子腾之嬖许暇求邑,无以与之,请外取,许之,故围宋雍丘”,甚至引发了两国军队交战,直到哀公末年,游氏和国氏人员基本已经没有掌握权力的记载,这种现象说明国、游二氏势力的衰落,大概是被罕驷家族挤出了权力中心。


    第四,罕、驷家族垄断国家的可能。据《左传》记载,罕达执政后,游氏无载,大概其势力已彻底衰落。关于国氏是否彻底衰落,弄清“桓子思”是国参抑或驷弘是十分关键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