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0|回复: 1

[文学研究] 商业型文人与文化型商人

[复制链接]
沙舟 发表于 2012-5-7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傅承洲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笠道人、觉道人、觉世稗官。原籍浙江兰溪,出生在江苏如皋,他的父亲李如松和伯父李如椿都是经营中草药的商人,少年李渔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养成了良好的商业意识与经营能力。虽然李家祖上无人做官,由于李渔从小聪明好学,“襁褓识字,总角成篇”(《闲情偶寄•曲词部》),父辈还是将读书做官、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李渔身上,为他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潜心儒家经书,准备科举考试。崇祯八年,李渔二十五岁,到金华参加童子试,得到主考官、浙江提学副使许豸的赏识,以五经见拔,成为秀才。许豸还将李渔的试卷印成专帙,送人炫耀。崇祯十二年,李渔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三年后,再次赴杭州应乡试,此时已是兵荒马乱,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渔中途闻警折回,未能参加明朝的最后一次乡试。两年后,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随着清兵的南下,战火也烧到了李渔的家乡,李渔不得不避兵山中,房屋则在战乱中烧毁。等到战乱结束,金华已被清兵占领,李渔下山回家,被迫剃发,曾作《剃发二首》,其二云:“晓起初闻茉莉香,指拈几朵缀芬芳。遍寻无复簪花处,一笑揉残委道旁。”此诗成为乾隆年间禁毁《笠翁一家言》的主要原因。顺治四年除夕,李渔作《丁亥守岁》:“著述年来少,应惭没世称。岂无身后句,南向目前誊。骨立先成鹤,头髡已类僧。每逢除夕酒,感慨易为增。”从他这一时期所作的诗歌来看,李渔还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文人,他在明朝只中过秀才,并没有做官,但在明清易代之后,对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闲情偶寄•颐养部》)。他在兰溪构筑伊山别业,栽树种花,过着“识字农”的生活。清朝因袭明制,以八股取士,李渔没有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李渔绝意功名,不愿意通过科举考试到清朝做官;隐居山中,又不可能真的种地为生。此时李渔已经年近四十,娶妻纳妾,还有孩子,长期隐居只能是坐吃山空,李渔不能不慎重考虑养家糊口的现实问题。他在《与陈学山少宰》中写到:“一艺即可成名,农圃负贩之流,皆能食力。古人以技能自显,见重于当世贤豪,遂至免于贫贱者,实繁有徒,未遑仆数。即今耳目之前,有以博弈、声歌、蹴g、说书等技,邀游缙绅之门,而王公大臣无不接见恐后者。”经过认真的思考,李渔卖掉了伊山别业,举家迁往杭州,开始了“卖赋以糊其口”的创作生涯。
  与同时代文人相比,李渔最具商业头脑,他对文体的选择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戏曲小说从明中叶以来蓬勃发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等通俗小说一版再版,拥有众多的读者,冯梦龙、凌鞒酰幕氨敬醋骰竦昧司薮蟮某晒Α?聪烦晌明代以来最主要的娱乐活动。而李渔自信自己具有小说戏曲创作方面的天赋,到杭州之后,很快就选择创作戏曲和通俗小说作为谋生的手段。在杭州十年,先后创作了传奇《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奈何天》、《蜃中楼》、《比目鱼》,小说《无声戏》、《肉蒲团》、《十二楼》。这些作品问世之后,就获得一些文人的高度评价。顺治十六年,李渔的第一种传奇集《李氏五种》结集付梓,孙治《李氏五种总序》云:“即就五种而论之,其壮者如天马之鸣霹雳,其幽者如纤林之响落叶;其诙谐如东方舍人射覆于万乘之前,其庄雅者如魏邴丞相谋谟于议堂之上。而总以寄其牢愁之感,写其抑郁之思。挂玉钗于东墙,赠荆珠于洛浦,离合变化,出鬼入神。于是,岂独词翰之飞黄,才思之神皋哉!天下后世之才士硕女,必有读是书而咏叹感泣者矣。”身后更是好评如潮,康熙年间刘廷玑云:“李笠翁一代词客也。著述甚夥,有《传奇十种》、《闲情偶寄》、《无声戏》、《肉蒲团》各书,造意创词皆极尖新。”(《在园杂志》卷一)光绪《兰溪县志》《李渔传》称李渔“最著者词曲,其意中亦无所谓高则诚、王实甫也。有《十种曲》盛行于世。当时李卓吾、陈仲醇名最噪,得笠翁为三矣。”今人孙楷第《李笠翁与〈十二楼〉》云:“说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杭州十年,李渔确立了他在中国戏曲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李渔来说,更重要的是,他的戏曲小说很快打开了市场,达到了以此谋生的目的,戏班和书坊纷纷请李渔编写戏曲和小说,还发生过传奇只写了半本就交戏班排演再赶写下半本的事情,李渔《与某公》云:“此剧上半已完,可先付之优孟。自今日始,又为下场头矣。月梢必竣,竣后即行。”小说则交书坊刻印。而戏班和书坊要给李渔付酬。正因为靠写作谋生,李渔不允许书坊随便翻刻他的作品,否则他告到官府,追究责任,成为中国最早维护自己作品版权的作家之一。李渔《与赵声伯文学》云:“弟之移家秣陵也,只因拙刻作祟,翻版者多”,“幸弟风闻最早,力肯苏松道孙公出示禁止,始寝其谋。乃吴门之才熄,而家报倏至,谓杭州翻版已竣”,“弟以他事滞今阊,不获亲往问罪,只命小婿谒当事求正厥辜。”直到晚年,李渔还在为作品被盗版而警告当事人:“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刊!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闲情偶寄•器玩部》)
  康熙元年,为了解决小说戏剧盗版问题,李渔移家江宁。如果说在杭州时期李渔还只是一位具有商业头脑的文人作家的话,到金陵后,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一位以经营为主的文化商人,尽管他并没有停止写作。江宁是当时的刻书中心之一,李渔曾有过与书坊合作的经验,对书坊并不陌生,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有广阔的市场。有了这些有利条件,李渔到江宁之后,也开书坊刻书,初名翼圣堂,后更名芥子园。刻印过《资治新书》、《求生录》、《笠翁论古》、《尺牍初征》、《四六初征》、《闲情偶寄》、《笠翁诗韵》、《名词选胜》、《芥子园画传》等,有些书籍是他女婿沈因伯协助刻印的。所刻书籍有不少畅销读物,一版再版,有一些书直到今天,仍然有众多的读者。还设计刻印韵事笺八种、织锦笺十种,也十分畅销,出现了盗印,为此李渔曾予以劝阻和警告:“是集中所载诸新式,听人效而行之;惟笺帖之体裁,则令奚奴自制自售,以代笔耕,不许他人翻梓。已经传札布告,诫之于初矣。倘仍有垄断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减一地,或稍变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亚也。当随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闲情偶寄•器玩部》)
  李渔在江宁编书、刻书,并没有摆脱家庭困境。康熙五年春节,李渔靠典当衣囊过年,“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闲情偶寄•种植部》)。他得开辟其他的生财之道,他将家政、书坊交给女儿淑昭和女婿沈因伯打理,自己带一姬远游打抽丰,先到京师,后至山西平阳,平阳知府程质夫买一十三岁女子相赠,是为乔姬。乔姬聪慧过人,李渔雇金阊老优教乔姬习歌,后来成为李渔家班的台柱子。又到甘肃兰州,“地主知予有登徒之好,有先购其人以待者,到即受之,不止再来(即王姬)一人,而再来其翘楚也”(《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王姬从乔姬学歌,王扮生而乔演旦,“其余脚色,则有诸姊妹在。”自此,李渔家班成立,李渔自己编剧、导演、班主,一身数任。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家班,主要是达官贵人为家人看戏方便而组建的。按李渔的家境,实在是养不起家班。李渔的家班主要是商业演出,为李渔挣钱。“予数年以来,游燕、适楚,之秦、之晋、之闽,泛江之左右、浙之东西,诸姬悉为从者,未尝一日去身。”(《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此后五、六年间,李渔带着家班四处巡回演出,出入达官贵人之家,直到康熙十一年乔姬病逝,商业演出才不得不停止,康熙十二年,王姬病故,家班解散。
  
 楼主| 沙舟 发表于 2012-5-7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渔组建戏班演出挣钱,在今天看来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由于李渔是一个有影响的文人,戏班的演员又是李渔的姬妾,邀请李渔的大多是各地的官员,因而李渔受到当时及后来文人的病垢,最早对李渔发难的是袁于令,他说:“李渔性龌龊,善逢迎,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小说,极淫亵。常挟小妓三四人,子弟过游,遍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纵谈房中,诱赚重价。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也。予曾一遇,后遂避之。”(袁于令《娜如山房说尤》)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一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李渔“但所至携红牙一部,尽选秦女吴娃,未免放诞风流。昔寓京师,颜其旅馆之额曰‘贱者居’。有好事者戏颜其对门曰‘良者居’。盖笠翁所题本自谦,而谑者则讥所携也。”滑稽的是,最先向李渔发难的袁于令,却又被后人将其与李渔相提并论:“又撰《西楼记》之袁于令,为人贪污无耻,年逾七旬,犹强作少年态,喜纵谈闺阃,淫词秽语,令人掩耳。后寓会稽,暑月忽染奇疾,口中痒甚,因自嚼其舌,片片而堕,不食不言,二十余日,舌本俱尽而死。绮语之戒,其罚如此。”(梁绍壬《两般秋雨Q随笔》卷四《李袁轻薄》)这里存在一个角色错位的问题,人们用传统文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李渔,认为他的行为乃至人品都存在瑕疵,如果把他的定位作一下调整,把他看做一个文化商人,其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他组建戏班、编剧、导演,联系演出,获取酬金,是一个文化商人的正当业务。
  作为一个商人,李渔是不成功的,商人就是要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让财富增值,可是李渔开书坊、组戏班,经营二十多年,晚年卖掉金陵别业回到杭州的时候,生存都成为问题,得靠朋友资助。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无论金陵别业属之他人,即生平著述之梨枣与所服之衣,妻妾儿女头上之簪、耳边之珥,凡值数钱一镪者,无不以之代子钱,始能挈家而出。可怜彼一时也只顾医疮,使尽难剜之肉;以致此一时也听其露肘,并无可捉之襟。”“虽有数椽之屋,修葺未终,邃尔释手。日在风雨之下,夜居盗贼之间;寐无堪宿之床,坐乏可凭之几。甚至税釜以炊,借碗而食。嗟乎伤哉!李子之穷,遂至此乎!”(《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按李渔的说法,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之外,李渔的人生哲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渔经商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规模,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为了享受生活。李渔认为:“行乐之地,首数房中。”(《闲情偶寄•颐养部》)于是,他一生之中广置姬妾,有姓氏可考者,除正妻徐氏之外,在金华时纳姬曹氏,后来又有为其生子的姬妾纪氏、汪氏,游秦纳乔姬、王姬以及以二人为主组建的家班,至少应有五六人。游华山,“时有家姬四人随游”。李渔诗文中还出现过一黄姬。游越期间买婢,《粤游家报之四》云:“客中买婢,是吾之常。汝等虑我岑寂,业已嘱之于初,必不嗔之于后。”李渔身边最多的时候,应该有十几个女人。这些女人为他生了一大群孩子,夭折的不算,存活的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加上丫鬟、仆人,一家五十多口人。这些人吃饭、穿衣、住房,主要靠李渔挣钱养活,难怪李渔一生四处哭穷。
  李渔的住处谈不上奢华,但绝对考究。李渔一生多次搬家,每到一处,都要买地修建别业。一般住处不计,规模较大的别业有三处,一处是顺治五年在家乡兰溪设计营建的伊山别业,从李渔《伊山别业成寄同社五首》、《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作来看,伊山别业有山有水、有亭有廊,植树种花,可垂钓灌园,胜似世外桃源。移家江宁后,康熙八年芥子园落成,李渔《芥子园杂联序》云:“此予金陵别业也,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其然岂其然乎!”芥子园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不及三亩”,没法与伊山别业相比,一样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荷池月榭,还有家班演出的歌台,供五十人居住,房子也不会少。李渔晚年移家杭州,又建层园,《次韵和张壶阳观察题层园十首序》记载了买山营建层园的经过:“予自金陵归湖上,买山而隐,字曰层园。因其由麓至巅,不知历几十级也。乃荒山虽得,庐舍全无,戊午之春,始修颓屋数椽。”层园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吴山半山腰,面对西子湖,背靠钱塘江,李渔曾撰门联:“东坡凭几唤,西子对门居。”像这样搬家、买地、盖房、建园,就是富贵人家,也经不住这样折腾。
  李渔的日常生活,吃饭穿衣,出行休闲,都很讲究。《闲情偶寄•种植部》载:“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则为强弩之末,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返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已靠典当过节的李渔,为了一盆水仙花,又将妻妾的首饰当了。李渔在《闲情偶寄•器玩部》中讲如何在床帐之内做托板供花时写到:“予尝梦酣睡足,将觉未觉之时,忽嗅腊梅之香,咽喉齿颊尽带幽芬,似从脏腑中出,不觉身轻欲举,谓此身必不复在人间世矣。既醒,语妻孥曰:‘我辈何人,遽有此乐,得无折尽平生之福乎?’妻孥曰:‘久贱常贫,未必不由于此。’”夜晚睡眠享受花香,当然不会折福,但生活中时时处处如此讲究,恐怕是李渔“久贱常贫”的重要原因。
  李渔六十多岁时,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云:“仆本浙人,虽家于金陵,为土著也。首丘之念,蓄之已久,矧祖宗墟墓在焉。自乙卯岁两儿泮游于浙,遂决策移家。”康熙十六年,李渔移家杭州。康熙十九年正月,在杭州病逝,享年七十岁。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