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4|回复: 0

[论史] 关于宋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考察(6)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2-2-2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第三,理学的核心是它的政治――伦理学说,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把朱熹做为哲学家来看待,主要是研究他的理、气观的方法论。这无疑是必要的。平心而论,中国古代真正的哲学运动,是从唐宋理学开始的,理学开创了中国认识史上的新阶段。但是有两点我们也是应该承认的:一、不能用唯物还是唯心做为衡量哲学流派历史作用的唯一尺度,过去那种认为唯心主义一定代表没落阶段利益、一定起反动作用见解,已被无数哲学史事实所否定。关键是要具体分析。二、儒家传统的、基本的精神是务实济世,宋代又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理学的主体与轴心,是其政治――伦理学说。朱熹讲理、讲气,是为了体认纲常伦理的境界,并为之进行论证。朱熹的主要言论,是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提出种种主张,并为实现这些主张而奔走不息。后来因不得志,方转向著述及教育,重点仍是阐述其政治学说。
问题是新儒学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否只起了有些论者所说的“消极、反动的作用”?是否只能一抹到底?我认为不可如此简单化。事实上,朱熹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瑕瑜互见。它既有保守落后、荼毒人心的一面,也有合乎事理、启人心智的一面。限于本文篇幅,此处仅举两例以明之。一、在对金的态度上,朱熹坚决主张抗金,这可说是当时最大的是非问题。朱熹在上孝宗皇帝的《壬午应诏封事》中说:“今日之计不过乎修政事、攘夷狄而已矣,非隐奥而难知也。然其计所以不时定者,以讲和之说疑也。夫金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其不可和也义理明矣!”[29]他的门生忆称:“先生每论及靖康、建炎间事,必蹙额惨然,太息久之。”[30]不过,在抗金雪耻的具体方略上,朱熹认为应根据形势采取对策。如他说,北宋时国力强盛,求和是错误的。但随着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南宋的虚弱,他转而认为不可贸然出兵,应是先自强后北伐。这不是对金态度的变化,他的许多政治主张,都是为恢复失土做准备的。朱熹和当时的陈亮、陆游一样,都是坚定的爱国者。二、在正君心、振纲纪、化风俗等纲常说教上,是最难令人首肯的。其实,这个问题也应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去理解。我们知道,唐末藩镇割据,干戈不息,长达六十余年;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又有五十余裁。这除了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外,给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带来的混乱也异常严重。诚如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所云:“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为故事,到宋祖已第四帝矣。”“盖自唐中叶以后,河朔诸镇各自分据。每一节度使卒,朝廷必遣中使往察军情,所欲立者即授以旄节。至五代,其风益甚,由是军士擅废立之权。……藩镇既由兵士拥立,其势遂及于帝王。”所以他说:“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陵上替,祸乱相导。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胁制主帅。古来僭乱之极,未有如五代者。”[31]又如顾炎武云:“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32]因此,如何避免再度出现政治混乱,维持统一局面,大力提倡廉耻名节,便成了宋代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宋代许多政治家都慨然于道德之亡,大声疾呼予以整肃。如欧阳修云:“盖得其要,则虽万国而治,失其所守,则虽一天下不能以容,岂非一本于道德哉!”[33]朱熹的纲常伦理思想,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他认为,抗金雪耻、理政恤民都是国之大事,但最严重的问题还是人心不正。因此,必须端正人心,首先要正君心、正朝廷。他说:“天下事有大根本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34]他极推崇董仲舒所说的一句话:“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除了正君心,便要振纲记、化风俗,他认为纲纪不振于上,风俗必颓弊于下。朱熹提出的伦理规范不全是用来束缚和麻痹劳动人民的,他自己屡屡申言:国之首务是正君心、正朝廷、正百官。只有这些人率先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对治理封建国家所作的基本总结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相当正确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