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9|回复: 0

[史学] 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最高权力的交接(8)

[复制链接]
家邻 发表于 2012-2-2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二)明朝――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与文官势力的进一步削弱
  明初沿用宋、元以来宰相掌权的模式,很快产生了相权与君权的冲突,终于导致朱元璋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这是南宋以来相权膨胀、严重威胁君权的必然结果。
  但是宰相“统领百官”的职权虽然容易去掉,“出谋划策、参赞机务”的职能却是无法取消的。因为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即使是朱元璋这样有才智且非常勤政的君主也无力独自处理所有朝政,更何况他那些不争气的子孙。于是被明令取消的“相权”暗中又出现了反弹,没办法只好扶植另外的势力来制约“相权”。皇亲国戚位高爵显不容易控制,而宦官只是一个卑贱的奴才,相对来说更容易控制。虽然宦官为非作歹“史不绝书”,但实在没有其它人选,也只好将就着用了。
  通过这样双管齐下的制约,终明一朝,相权再也没有单独对君权及其继承产生过威胁。明朝有名的两个权相之一严嵩,虽然欺上瞒下、独揽朝政二十年,但始终在嘉靖皇帝的控制之下,一旦失宠,即被废黜。另一权相张居正则是在与太后、司礼太监结成同盟之后才控制了朝廷。
  在军权方面,“明代皇帝自太祖、成祖乃至成宗、英宗都曾亲自调遣、指挥军队,军权独揽自不待言。但自宪宗以后,除武宗及崇祯帝,皇帝大体不视朝、不亲政,更不用说指挥军队了,但军权却未曾旁落,原因就在于形成并坚持以文制武、以内制外、内外相制的军事领导原则,也可以说是武臣、文臣、内臣共理军政,分别对皇帝负责。”[33]
  朱元璋试图建立的“皇帝――藩王联合掌权”模式曾经对皇权构成过威胁,但在引起明初两次动乱之后,被基本取消。
  (三)清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由于在足够长的岁月里进行了各种条件下的反复试验,再加上机缘巧合,当君主制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一种行之有效的君权继承制被创造出来。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它最终也未能打破宿命,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清初对君权顺利继承的艰难探索――雍正改革的背景
    (1)仿照汉族“预立嫡长制”的破产
  努尔哈赤诞生时的满洲(1636年皇太极把东北女真族改名为满洲),是典型的氏族部落社会;到他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后金汗国时,其政治结构、社会形态与西夏、辽、金、元建国初期很相似,可概括为建立在部落联盟基础上的、由氏族军事民主发展起来的、皇帝――贵族联合执政的政权。贵族作为部落头领享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联盟领导人(汗或皇帝)习惯上由贵族会议推举。贵族会议推选领导人,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一方面要看候选人所领部落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看他的才能、威望。很明显,这种“贵族民主选举制”与“预立太子”和固定顺序继承法是针锋相对的。因为满洲一旦仿照汉族“预立太子”,其他贵族就失去了按照传统自己应该享有的“汗位竞选资格”,必然心怀不满,进而用各种手段攻击太子,力图把他拉下马。而太子虽然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却不具有与其地位相应的实力,因此为了树立权威,杜绝别人对皇位的争夺,必然会极力打压其它贵族。同时太子地位的不稳定也促使他产生早日即位的渴望,使得储权与君权的矛盾也趋于激化。
  对于这种皇子们之间、太子与君父之间天生无法调和的矛盾,汉族的应对办法是:1、太子与宗室诸王都必须处于无权的地位,尤其不能拥有私人武装,这样即使他们心里不满也不会酿成动乱,否则类似“玄武门之变”的自相残杀的惨剧就无法避免;2、宗室诸王最多只能出居外藩,以收“屏障中央”之效,绝不能在中央拥有实权,以免对太子甚至君父造成威胁;3、用固定顺序继承法使太子与其它皇子们安心――皇位早由天定,人力不能改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