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1|回复: 0

[史学] 汉末吴初长沙郡纪年(16)

[复制链接]
偷月 发表于 2011-7-8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附  考


    (一)关于程普任长沙郡西部都尉问题


  关于程普任长沙郡西部都尉,始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卷三○潭州长沙县条,原文为:“故尉城在县西北七十里,孙权以程普为长沙县西部都尉,以防关羽,因立此城。”《大清一统志》卷二七六长沙府古迹类故尉城条、洪亮吉、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长沙郡临湘县条引述略同。但其中问题不少。第一,此事《吴书•程普传》绝无记载,同时或稍后的其它史籍亦未见著录。第二,县未闻分部,县尉亦不称都尉,此处“县”似乎应为“郡”之误。第三,程普若为长沙郡西部都尉,且与关羽对垒,则只能在孙、刘争荆州或分荆州时,然而其时程普已屡任南郡、江夏等大郡太守,不可能再任职位低于太守的郡部都尉。第四,孙吴前期,长沙郡辖境甚广,其西部都尉的尉城亦不可能在长沙县西北七十里。我们知道:孙吴时期,长沙郡确实有东、西二部都尉。《吴书•妃嫔传》云:“吴主权谢夫人……弟承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同书《张昭附子承传》云:

    “(孙)权为骠骑将军,辟西曹掾,出为长沙西部都尉。”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谓长沙东部都尉治酃县,长沙西部都尉治湘南县。关于湘南县,《大清一统志》卷二七六长沙府古迹类湘南故城条云:“湘南故城在湘潭县西六十里。”长沙县在北,湘南县在南,《元和志》显然有点南辕北辙了。此外,在荆南,还有一些与程普有关的古迹。如:明陶宗仪《说郛》卷六一上引《湘中记》曰:“君山有地道楂渚,对岸古城,孙权遣程普所立。”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卷六程普还镇石城条引同。又宋叶廷《海录碎事》卷二一政事礼仪部诅盟门铜棺誓条云:“长沙有铜棺山,《湘中记》云:程普、关羽分界于此,共铸铜棺为誓,相侵者以铜棺着之。”《湖广通志》卷一一山川志长沙府长沙县条引略同,但作《荆州记》云云。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六e酒救火条云:“铸铜柱不独马援。吴黄武二年,程普、关公分界,铸铜柱为誓,在衡山县西北一百一十里。”《湖广通志》卷七九古迹志衡州府衡阳县条云:“铜柱碑目云:铜柱在衡阳县城北百二十里,吴黄武二年,都督程普与蜀关羽分界,共立铜柱为誓,即此。”则越来越荒谬。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武二年(223年)程普何能与之分界?据《吴书•程普传》及同书《孙策传》注引《吴录》载策上表,程普仅在孙策时代,曾以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因此,如果零陵地区有与程普有关的古迹,那也不足为怪。至于长沙地区,由于史籍无征,所有与程普有关的古迹,都还是不信为好。


    (二)关于汉末吴初的长沙蛮、长沙贼和长沙山贼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蛮夷汇聚之地。荆蛮与中原政权关系一直不睦。正如《诗•小雅•采芑》所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其中,荆南地区尤为严重。最著名的即所谓武陵蛮。武陵蛮又名五溪蛮。《水经注》卷三七沅水条介绍“辰溪口”有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构溪、力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右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宋朱辅撰《溪蛮丛笑》一卷,即记该蛮俗习。然而,该蛮虽以武陵五溪为中心,分布极为广泛,但据记载,却似乎原本还不如长沙蛮繁盛。《史记•周本纪》西伯“伐犬戎”条《正义》云:“今长沙、武林(陵)之郡太半是也。”《后汉书•南蛮传》也说“犬戎”即“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均将长沙蛮排在武陵蛮之前。《汉书•地理志》记王莽改郡名,将武陵改为“建平”,而将长沙改为“填蛮”,也可作为例证。东汉以后情况才有了改变。


  东汉一代蛮乱,首推武陵蛮,其声势之浩大,时间之长久,当时无有其比。对此,《后汉书•南蛮传》记载较详,无须赘述。长沙蛮乱与之大致同时,但声势、时间却远远不及。据记载,似乎仅有一次,在桓帝时,从永寿三年(157年)十一月至延熹三年(160年)十二月。《后汉书•桓帝纪》永寿三年(157年)十一月条云:“长沙蛮叛,寇益阳。”延熹三年(160年)七月条云:“长沙蛮寇郡界。”又同年十二月条云:“荆州刺史度尚讨长沙蛮,平之。”同书《南蛮传》云:“永寿三年十一月,长沙蛮反叛,屯益阳。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众至万余人,杀伤长吏。”同书《冯绲传》云:“时长沙蛮寇益阳,屯聚积久,至延熹五年,众转盛。”其中“延熹五年”之“五”应为“三”之误。可见此次长沙蛮乱,是从益阳开始,然后由此深入,历时四年,才被平定。奇怪的是,此次长沙蛮乱之后,史籍再也未见“长沙蛮”之名,代之而起的是“长沙贼”。


  正式的长沙贼乱,始于长沙蛮乱平定之后不久,亦即桓帝延熹五年(162年)。《后汉书•桓帝纪》是年四月条云:“长沙贼起,寇桂阳、苍梧。”五月条又云:“长沙、零陵贼起,攻桂阳、苍梧、南海、交n,遣御史中丞盛修督州郡讨之,不克。”又延熹九年(166年)正月己酉条载诏曰:“盗贼征发,南州尤甚。”注云:“谓长沙、桂阳、零陵等郡也,并属荆州。”然而,在此之前,实际上已有“长沙贼”之名。如前引《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三年十二月条所云“荆州刺史度尚讨长沙蛮,平之”,同书《南蛮传》记为“度尚为荆州刺史,讨长沙贼,平之”。此外,同书《冯绲传》记桓帝永寿末至延熹中长沙、零陵、武陵蛮乱,朝廷“拜绲为车骑将军,将兵十余万讨之”,称:“绲军至长沙,贼闻,悉诣营道乞降。”又,本纪年中平四年(187年)条所记“长沙贼区星”起事,满田刚也已指出“区”有可能是蛮姓。可见“长沙贼”就是“长沙蛮”。


  在此之后,又有所谓“长沙山贼”。但最早的记载,见于《吴书•黄盖传》,该传曾赞孙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我们知道:孙坚所破“山贼”,即“长沙贼区星”等。据此,则所谓“长沙山贼”,实际上就是“长沙贼”。该传又云:“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此事时间不详。该传在记此事之前,先记“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武陵)太守”,平定其乱。从时间上看,此次武陵蛮夷反乱,应指建安二十六年(221年)武陵蛮夷响应刘备东下,采取的“皆反为蜀”的行动。该传在记此事之后,接云:“加偏将军,病卒于官。”黄盖卒于何年,史籍无载。据该传又云:“及权践阼,追论其功。”知黄盖卒于黄龙元年(229年)前。则“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应在建安二十六年至黄龙元年间。此后,又有所谓“长沙山寇”。《吴书•张昭附子承传》:“为长沙西部都尉。讨平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此事较晚,具体时间无须考证。唐长孺师曾经指出:“山寇,亦即山越。”见《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7页。这里也可以指出:山寇,亦即山贼。


  我们既然知道:孙吴时期的山越、山寇,乃至山民、山贼,实际上没有太大区别。那么,就长沙地区来说,孙吴时期的山贼或山寇,就是东汉桓帝晚期至灵帝时的贼;而东汉桓帝晚期至灵帝时的贼,就是先秦以来直至东汉桓帝中期的蛮。长沙地区的蛮,由蛮变成贼,由贼变成山贼或山寇,反映了长沙地区的蛮族,先被征服成为编户齐民,然后由于赋役繁重沦落为贼,最后由于受到围剿不得不入山为贼寇的过程。这也是研究吴简所应注意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