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4|回复: 0

[史学] 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漫谈(5)

[复制链接]
雪思凝 发表于 2011-9-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中华文史网
五、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我曾经多次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存在着两种并行不悖的倾向――“分”的倾向和“合”的倾向。所谓“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论方法的多元化;二是指学科的细分,最明显的表现是区域史、部门史和专题史研究的兴起,不再笼统地以整个中国或整个经济为研究对象。所谓“合”,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同学科、不同学派理论方法的相互渗透;二是指全方位、长时段综合考察的研究视角。不是把经济因素孤立起来研究,而是从经济与社会、文化、自然的相互关联中去研究它的发展;不是把中国经济史孤立起来研究,而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把某一时段孤立起来研究,而是瞻前顾后,同时考察它的“来龙”与“去脉”。以上这些趋向在新的世纪仍然会继续下去。但尤其值得注意和强调的是综合和贯通的研究。

    为什么要强调综合和贯通的研究?理由很简单,因为历史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的;历史是个整体,历史是条长河,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从中抽出一小段、一小块来研究,这是必要的,但不要忘记,这只是历史整体和长河中的一部分。过去范文澜对写通史提出“直通”、“旁通”和“会通”的要求。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写通史,但我们应该要求研究每一个问题都有“通”的眼界,“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经济史研究需要而且必须从具体问题入手,但研究者要有大眼光。有了“通”和“合”的眼光,“分”才不会成为“瞎子摸象”式的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发展”和“现代化”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偏重于物质层面,偏重于产量的提高。但人类在物质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经济与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等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在这种情况下,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我们的研究应该适应这种变化,这就向研究者提出了经常更新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任务。

    经济史是经济学和历史学交叉的学科,研究者既需要有经济学的知识,又需要有历史学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经济史的老先生许多是学经济出身的,或者原来就是搞经济研究的,但他们有较好的国学基础,从搞经济学转到搞经济史是比较顺的。现在的年青人,学经济的多不愿意搞经济史,即使有愿意搞的,他们文史的基础比较欠缺,搞经济史,尤其是古代经济史有困难。学历史的倒有愿意搞经济史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史基础,但经济学的知识比较欠缺,需要补课。近年经济所招收经济史研究生以原来学历史的为多。

    学历史的能不能补好经济学,研究好经济史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台湾著名的经济史研究专家全汉N先生就是学历史出身的。我向全先生的传人王业键先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全先生是学历史出身的,但经济史研究得很地道,有什么秘诀?王先生告诉我:全先生每出一次国,都要跟一个外籍教授学一门新的知识,所以他回来以后总有新的东西教学生。全先生1949年到台湾时已是一位名教授,他担任过中央研究院的干事长。作为名教授尚且要跟外籍教授学习,更新知识,我们后辈学者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吗?

    我国著名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1938年到了昆明,当时陈序经先生是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兼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主任,陈先生和他谈了一个小时以后告诉他:你来南开经济研究所当研究生吧,不用考试了。吴于廑喜出望外,同时又感到犹疑:我是学历史的,改读经济类研究生能行吗?陈序经先生对他说:“在学术道路上,不怕转弯,多转几个弯,自有好处。”就这样,吴于廑先生开始了他的学术“转弯”,从经济史入手,进而阅读西方经济学大家的原著。后来到了哈佛,又在治经济史的同时兼治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法制史。多次学术转弯使他萌发对东西方文明作比较综合的构想,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从全局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的整体史观,正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吴先生晚年谈体会时指出:“所谓转弯,就是多踏进一些相关的学科领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开阔视野,不以一隅自限。学术上转弯,看来有不同发展的可能。一种是转弯后不再回头,一种是转了弯又踏上原路。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利于祛除狭隘之弊。学历史的人,……应当力避狭隘,因此不妨转转弯。”  

    我本人是学历史出身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文革以后又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这也可以说是两次学术的“转弯”,虽则基本上都没有转到“史”以外去。我的这个弯转得不够好,不够深入,没有学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对我的学术发展还是有好处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的经历使我与农史和农史界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经济所工作后,我从农史的基础上研究经济史,又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农史,比单纯研究农史或单纯研究经济史视野要宽些。胡道静先生戏称自己是科学研究中的“两栖动物”,我想,我也称得上是“两栖动物”了。这没有什么不好的。

    不同学科、不同学派理论方法的渗透和融合,给现代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许多新的学术生长点,正是在不同学科交叉处出现的。农史界前辈游修龄先生是学现代农业科学的,搞油料作物,做图书馆的工作,晚年重点研究农史。他的治史,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诗词、农谚等方面的知识和手段,所以总是新见迭出,别开生面。他知识面宽,兴趣广泛,老当益壮,虽然八十多岁高龄,至今笔耕不辍,始终保持着追求新知的热忱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堪称楷模。

    年青的同志是学科发展的希望所在,希望你们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使自己更加充实,视野更加开阔,为推进学科的发展肩负起你们的历史责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