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1|回复: 0

[医药临床] 升阳益胃汤治疗中虚发热

[复制链接]
田晓玲 发表于 2019-12-7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发热一症是指体温高于正常标准或体温虽未上升而自觉身热不适者。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可归于外感或内伤,病位涉及表、里、半表半里。究其病机,外感发热当属肌腠失和,内伤发热当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一般来说,外感发热多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热势较高,病性属实者居多。内伤发热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为低热,病性属虚者居多。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临床50年,擅用经方、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多取得满意疗效。现选取其治疗中虚低热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王某,女,73岁,2018年11月初诊。自诉因腹部脂肪肉瘤于某医院先后行两次手术治疗,术后复发并发热,西医给予退热等对症处理后无明显好转,后随求治于中医治疗,予以补中益气汤及小柴胡汤退热治疗效果不明显,后经人推荐遂求治于成肇仁。现患者自觉身热,体温波动在37.5~38.2摄氏度之间,伴有腹部胀痛,纳差,口中乏味,形体消瘦,精神倦怠,自觉口鼻咽喉干燥伴轻度咳嗽咳痰,大便偏稀不成形,无恶寒、汗出。舌脉:舌暗红苔黄腻,脉沉细滑。

处方:黄芪30克,太子参15克,苍术、白术各12克,茯苓15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柴胡16克,白芍15克,防风15克,黄连6克,泽泻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瓜蒌15克,焦三仙各15克,炙甘草6克,苏叶、苏子各10克。

七剂后,身热已退,余症亦有所改善。

按:本案发热辨证当属中虚发热兼湿热阻滞之证,病位在里。脾主肉,其荣唇,脾气盛则肌肉丰满充实,今脾虚则气血津液生化乏源,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亏耗,无以充养形体肌肉则消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失常,湿热困阻中焦,则腹胀便稀。中气虚陷,阴火内伤,气化不行则口鼻咽喉干燥。

处方升阳益胃汤。原方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主治“脾胃虚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不升故也。”方中黄芪、人参、甘草补益肺脾之气以固其本,易人参为太子参防其温燥太过伤阴;茯苓、泽泻、半夏、苍白术健脾渗湿而降浊阴;《本草纲目》言柴胡“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月不调,小儿痘疹发热,五疳羸热”取其解肌退热之功是时须重用;防风升举清阳之气,且风药兼可祛湿;加陈皮以防黄芪过于壅补;东垣谓之:热淫所盛,治以甘寒,以苦泄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元气亏虚,湿热中阻易化毒伤人,故佐以黄连清湿热解毒退阴火;白芍敛阴和营,可防诸风药辛散太过,全方佐以宣肺宽胸化痰之药以止咳嗽,焦三仙以健脾和胃消食。诸药合用,共奏补脾益气,升阳调中,泻阴火,止咳化痰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成肇仁认为与脂肪细胞分化异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疾病在中医诊断上多与痰浊相关。痰浊乱于体内,清浊相干,故处方以东垣之升阳益胃汤为首选,方中寓以清化痰浊之首方二陈汤。

较李东垣“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在培补中气的基础上升清降浊之力更胜。脾胃亏耗,多易致中焦气机失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升阳益胃汤在补中益气汤上增加诸风药以升清阳祛湿热,佐以健脾渗湿药以泄浊阴,苦寒之黄连以除湿热退阴火。故在针对中虚兼夹湿热(或痰浊)困阻之气机失畅者更契合病机,若此案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则无明显疗效。(田晓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