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卷15谐讔诗解2遁辞隐意谲譬指事振危释惫空戏坏德 题文诗: 讔者隐也.遁辞隐意,谲譬指事.昔还无社, 求拯楚师,隐喻眢井,而称麦麹;叔仪乞粮, 歌辞珮玉,而呼庚癸;伍举讽刺,荆王大鸟, 齐客讥谏,薛公海鱼;庄姬托辞,之于龙尾, 臧文谬书,之于羊裘.隐语之用,被于纪传. 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盖意生于, 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 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赋末. 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朔,尤巧辞述, 谬辞诋戏,无益规补.自魏以来,颇非俳优, 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回互其辞,使昏迷或, 体目文字,图象品物,纤巧弄思,浅察衒辞, 义欲婉正,辞欲隐显.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魏文曹植,约而密之.高贵乡公,博举品物, 虽有小巧,用乖远大.古之为隐,理周要务, 岂为童稚,戏谑搏髀,而忭笑哉?然文辞之, 有谐讔也,譬九流之,有小说也,稗官所采, 以广视听.若效不已,髡朔入室,旃孟石交? 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原文》全文 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麹;叔仪乞粮于鲁人,歌珮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赋末。 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荀卿《蚕赋》,已兆其体。至魏文、陈思,约而密之。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观夫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忭笑哉!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若效而不已,则髡朔之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赞曰∶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原文》3
“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1,谲譬以指事也。昔还社求拯于楚师2,喻“眢井”而称“麦麹”3;叔仪乞粮于鲁人4,歌“佩玉”而呼“庚癸”5;伍举刺荆王以“大鸟”6;齐客讥薛公以“海鱼”7;庄姬托辞于“龙尾”8;臧文谬书于“羊裘”9。隐语之用,被于纪传10;大者兴治济身11,其次弼违晓惑12。盖意生于权谲13,而事出于机急14;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15。汉世《隐书》16,十有八篇,歆、固编文17,录之歌末18。 昔楚庄、齐威19,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20,尤巧辞述;但谬辞诋戏21,无益规补22。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23;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24,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25,或图象品物26;纤巧以弄思27,浅察以衒辞28;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29。荀卿《蚕赋》30,已兆其体31。至魏文、陈思32,约而密之;高贵乡公33,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34。夫观古之为隐,理周要务35;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抃笑哉36?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37。盖稗官所采38,以广视听39。若效而不已,则髡、袒而入室40,旃、孟之石交乎41! 〔译文〕
“讔”的意义就是隐藏,用隐约的言辞来暗藏某种意义,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件事物。从前萧国还无社向楚国大夫求救,用“废井”和“麦鞠”做隐喻;吴国申叔仪向鲁军借粮,用“佩玉”为歌辞,以“庚癸”为呼号;楚国伍举用三年不飞不鸣的“大鸟”做比喻,来讽刺楚庄王;齐国有人讲海同鱼的关系,来讽谏薛公;楚国的庄姬用无尾的龙,来启发襄王注意后嗣;鲁国臧文仲假托“羊裘”等话,来暗示准备应付齐国的进攻。这些讔语的作用,都记载在史书里面;大的可以振兴政治,并且有助于自身的显达;其次也可纠正某些错误,让迷惑的人明白过来。它们的用意虽然产生于权变狡诡,但常常是出于某种机要迫切的事情。讔语和谐辞,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汉代的《隐书》有十八篇,刘歆和班国编目录的时候,把它们附在赋的后面。
从前楚庄王和齐威王都喜爱讔语。东方朔在这方面更是擅长;不过他常常用隐语来开玩笑,对于匡正过失毫无补益。从魏代以后,倡优不为人所喜爱,所以士大夫们就把讔语变为谜语。所谓“谜”,就是用改头换面的辞句来迷糊对方。有的是离文拆字,有的是刻划事物的形状;常常是用小聪明来卖弄才思,凭肤浅的见解来夸耀文辞。其实在内容方面应婉转而正确,在文辞方面应该含蓄而恰切。从前荀卿的《赋篇》已开了端,到曹丕、曹植弟兄俩,便写得更为精练而周密;曹髦广泛地描绘事物,虽然有点小巧,可是并没有大的用处。试看古代的讔语,其中的道理都与重要事务有关,哪能像儿童的游戏,只是拍腿称快呢?文章中的谐辞讔语,就像各种学派中的小说一派。这种作品由低级官吏收集起来,可以使人扩大眼界,多知道些事理;如果不断学习这些,就可成为淳于髡等人的高徒、优旃等人的知友了。
〔注释〕
1 遁:隐避的意思。
2 还(xuán旋)社:即还无社,春秋时萧国大夫。《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人伐萧,还无社认识楚国大夫申叔展,请叔展援救。拯(zhēng整):救助。
3 眢(yuān冤)井:枯井。麦麹(qū区):制酒的东西,可以避湿。申叔展问还无社有没有麦麹,意思是叫他躲在泥水中;还无社回答说:打算躲在废井里。
4 叔仪:即申叔仪,春秋时吴国大夫。《左传·哀公十三年》载,申叔仪曾向鲁国大夫公孙有山借粮。
5 佩玉:指申叔仪为借粮而唱的歌,第一句是“佩玉繠兮”。繠(ruì锐上):佩玉下垂的样子。申叔仪所唱歌辞,大意是说自己缺衣少食。庚:代表粮食。癸(guǐ轨):代表水。
6 伍举:春秋时楚国大夫。荆王:指楚庄王。大鸟:《史记·楚世家》载,楚庄王即位后,三年不问国政,只管享乐。伍举问他:“有一种鸟,三年不飞不鸣,那是什么?”庄王听懂了,就回答说:“这种鸟将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7 薛公:战国时齐国田婴,号靖郭君。《战国策·齐策》中说:齐封靖郭君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他就只想保住薛,而把齐国忘了。有人告诉田婴,说他和齐国的关系,就像大鱼依靠海水一样,必须先有齐国然后才能保住他的封地。
8 庄姬(jī机):指战国时楚国的庄侄,《列女传》中说,庄侄担心楚襄王没有太子,就拿大鱼失水、龙无尾做比喻。来引起楚襄王的注意。
9 臧文:臧孙,名辰,谥号叫文仲,春秋时鲁国大夫。《列女传》中说,臧文仲出使齐国,被拘。他知道齐将伐鲁,就暗用语通知鲁国人,其中以“食(sì饲)猎犬,组羊裘”暗示备战。
10 被:加。纪传:指上面讲到的《左传》、《战国策》、《史记》、《列女传》等书。
11 济身:有益于自己,这里也包括个人政治抱负的施展。
12 弼(bì必):改正,违:过失。晓:启发、教导。惑:迷乱。
13 权:变通。
14 机:机密。
15 表里:事物的两个方面,这里比喻二者关系的密切。
16 《隐书》:《汉书·艺文志》中所列杂赋类,有《隐书》十八篇。
17 歆(xīn新):指《七略》的编著者之一刘歆。固:《汉书》的编著者班固。《汉书·艺文志》就是以《七略》为依据的。
18 歌:当作“赋”,《汉书·艺文志》把《隐书》列在《杂赋》后边。
19 楚庄:楚庄王。齐威:齐威王。
20 曼倩(qiàn欠):东方朔的字。
21 谬辞:迷糊人的文辞。
22 规:劝正。
23 非:不赞成。
24 回互:转变,替换。
25 体目文字:对文字的离拆,即《明诗》篇所讲“离合诗”之类作品。
26 图象:形容,描绘。
27 纤:细小。
28 衒(xuàn渲):夸耀。
29 隐而显:“隐”与“显”好像意义相反,其实是相反而相成的,好的谜语既不能使人一望便知,也不能叫人永远猜不着。
30 荀卿: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荀卿”是对他的尊称。《蚕赋》:指《荀子·赋篇》中的一部分。《赋篇》有《礼》、《知》、《云》、《蚕》、《箴》五个部分;刘勰虽只举其一,其他四部分的写法也是差不多的。
31 兆:先见的迹象。
32 魏文:曹丕。陈思:曹植。他们兄弟所作谜语均不传。
33 高贵乡公:即曹髦(máo毛),曹丕之孙,他的谜语亦不传。
34 乖:不合。
35 周:合。
36 搏:拍打。髀(bì必):大腿。
37 九流:《汉书·艺文志》把先秦学说分为十派,其中九派都被重视,称为“九流”。第十派是“小说”,不在“九流”之内。小说:琐细之言。《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38 稗(bài败)官:小官。
39 广:扩大。
40 髡:淳于髡。袒(tǎn坦):此字有误,当是本篇论及谐隐作者之一。有人疑为“朔”字,指东方朔。但从全篇所论来看,刘勰对东方朔没有好评,与此处文意不符。这里上下两句讲到的淳于髡等四人,可能就是第二段开始提出的淳于髡、宋玉、优旃、优孟四人。
41 旃:指优旃。孟:指优孟。石交:金石之交,即知心朋友。
《原文》4
赞曰:古之嘲隐,振危释惫1。虽有丝麻,无弃菅蒯2。会义适时3,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4。
〔译文〕
总之,古代的谐辞讔语,可以挽救危机,解除困难。即使有了丝和麻,也不应抛弃野草。谐讔合于大义而又用在恰当的时机,那是很有讽谏作用的。如果仅仅是游戏滑稽,那就是很不好的谐讔了。
〔注释〕
1 振:救。释:除去。惫(bèi被):困乏。
2 菅(jiān尖)蒯(kuǎi快上):两种草,菅可以做刷帚,蒯可以做席子或绳子;与丝麻可做衣服相比,菅蒯就显得不重要了。这里用以比喻谐讔,虽不很重要,但仍有用处。
3 会:合。
4 德音:和第二段所说“德音”意同,指谐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