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9|回复: 0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23奏启诗解3启者开心辨要不侈表奏正偏事举人存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8 20: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23奏启诗解3启者开心辨要不侈表奏正偏事举人存
题文诗:
启者开也.武丁有:启乃心也,沃朕.
取其义也.孝景讳启,两汉无称.至魏笺记,
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盛启,
用兼表奏.陈政言事,异条;让爵谢恩,
表之别干.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
文而不侈,启之大略.表奏确切,号为谠言.
谠者正偏.王道有偏,乖乎荡荡,矫正其偏,
故曰谠言.孝成,班伯谠言,言贵直也.
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
慎机密也.王臣匪躬,必吐謇谔,直言相谏,
退奸,事举人存,人亡政息,无待泛说.
皂饰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鸩.
虽有次骨,无或肤浸.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原文》全文3  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用兼表奏。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  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谠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孝成称班伯之谠言,言贵直也。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晁错受书,还上便宜。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赞曰∶皂饰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鸩。  虽有次骨,无或肤浸。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原文》
  启者,开也。高宗云1,“启乃心,沃朕心”2,取其义也。孝景讳启3,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4,始云“启闻”;奏事之末,或云“谨启”。自晋来盛启5,用兼表奏6。陈政言事,既奏之异条7;让爵谢恩,亦表之别干。必敛饬入规8,促其音节9,辨要轻清10,文而不侈11,亦启之大略也。又表奏确切,号为“谠言”12。谠者,偏也13。王道有偏,乖乎荡荡14。其偏,故曰谠言也15。孝成称班伯之谠言16,贵直也。自汉置八仪17,密奏阴阳18;皂囊封板19,故曰“封事”20。晁错受《书》21,还上便宜22。后代便宜,多附封事,慎机密也。夫王臣匪躬23,必吐謇谔24,事举人存25,故无待泛说也。
 【译文】
  所谓“启”,就是开。商王武丁曾说,“打开你的心窍,浇灌我的心灵”;“启”就是取这个意思。西汉景帝名“启”,为了避讳,所以两汉时期的奏启不用“启”这个名称。到魏代的笺表中,才开始用“启闻”,或者在奏事的最后说“谨启”。晋代以后,“启”的运用相当普遍,而兼有表奏的作用。在陈述政见、议论国事上,“启”是“奏”的分支;在辞让封爵、感谢恩典方面,“启”是“表”的枝干。奏启的写作,必须整饬得合于法度,紧缩音节,抓住要害,简明轻快,有一定的文采,但不能浮夸,这就是“启”的基本要领了。
  此外,因为表奏文有须要写得准确切实的特点,所以又称为“谠言”。所谓“谠”,就是不偏。如果帝王之道有了偏颇,就不可能有广阔远大的气象;正因为是没有偏颇的话,所以叫做“谠言”。汉成帝称班伯的话为“谠言”,是以他的正直为贵。汉代设置善音律的八能之士,向帝王秘密呈奏阴阳变化;因为要用黑色袋子密封简板,所以又叫“封事”。晁错向秦博士学习《尚书》回来后,向帝王陈述应办的事叫做上“便宜”。后代的“便宜”,大都用密封呈奏,是为了保守机密。作为帝王的臣下,办事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上奏必须说直话,这都事实俱在,就没有必要多说了。 
 〔注释〕
  1 高宗:商王武丁。
  2 启乃心,沃朕心:这话见《尚书·说命上》。原文是:“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chōu抽)。”意为启发武丁的话像药一样,如没有使之眩感的药效,则其病不愈。沃:浇灌。朕:武丁自称。
  3 孝景:西汉景帝刘启。讳:帝王的名字,为了表示尊敬,避讳直言其名。
  4 笺记:文体名。《书记》篇说:“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笺》:“古者君臣同书,至东汉始用笺记:公府奏记,郡将奏笺。……是时太子诸王大臣皆得称笺,后世专以上皇后太子。于是天子称表,皇后太子称笺,而其他不得用矣。”
  5 晋来盛启:晋代用“启”之盛,除范文澜注所举范宁一篇、司马道子二篇外,写得较多的如陆云,有《国起西园第表启宜遵节俭之制》等六篇(见《全晋文》卷一百零一),卞嗣之有《沙门应致敬启》四篇(见《全晋文》卷一百四十)。
  6 用兼表奏:如上举陆云《表启宜遵节俭之制》,即表启兼用。当时其他诸启,也和表奏无大区别。
  7 异条:和下句“别干”,都是支流、枝干的意思。
  8 敛:收聚。饬(chì翅):整治。规:这里指法规、常规。
  9 促:短,紧缩。
  10 辨要:《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辩要”。《才略》篇说“《典论》辩要”,指论述能抓住要害。轻:轻便,指文辞简明。
  11 侈:奢侈,指浮夸。
  12 谠(dǎng党)言:宣言,善言。
  13 偏也:范文澜注:“疑有脱字,似当云'谠者,正偏也’。”杨明照校注:“疑当作无偏。”译文据“无偏”。
  14 王道有偏,乖乎荡荡:《尚书·洪范》:“无偏无党(同谠),王道荡荡。”乖:背离。荡荡:开阔广大的样子。
  15 其偏:诸家校勘都疑此二字有脱误。根据上文,应为“无偏”或“其言无偏”。
  16 孝成:指汉成帝,班伯:成帝时为中常侍。《汉书·叙传上》说,成帝曾问班伯,其车屏风上所画纣王醉踞妲(dá达)己的意义;班伯的回答,成帝很满意,因谓:“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说言。”
  17 八仪:范文澜注:“疑当作八能。”八能:习晓乐律的乐工。《后汉书·礼仪志中》:“八能士各书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征事、羽物各一板。否则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皂囊,送西陛跪授尚书。”王先谦《集解》:“八能,谓撞钟,击鼓、磬,吹管、竽,鼓琴之士。……以六器应八音,故曰八能。”
  18 密奏阴阳:《乐叶图征》:“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日夏至成地理,作阴乐以成天文,作阳乐以成地理。”(见《后汉书·礼仪志中》注引)
  19 皂(zào造)囊:黑色帛袋。
  20 封事:密封的奏启。
  21 晁错受《书》:《史记·晁错传》载:“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22 便宜:应办的事。《南齐书·顾宪之传》:“愚又以便宜者,盖谓便于公宜于民也。”
  23 王臣匪躬:《易经·蹇(jiǎn简)卦》:“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孔疏:“能涉蹇难而往济蹇,故曰王臣蹇蹇也。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匪:非。躬:身,指自身。
  24 謇谔(jiǎnè简愕):直言。
  25 事举人存:《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孔疏:“其人,谓贤人;举,犹行也。存,谓道德存在也。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故云举也。”
《原文》4
  赞曰:皂饬司直1,肃清风禁2。笔锐干将3,墨含淳鸩4。虽有次骨,无或肤浸5。献政陈宜,事必胜任。  
【译文】
  总之,要整顿必讲直话的监察机构,以肃清政教风纪。奏启的写作,笔要如宝剑那样锐利,墨要像剧毒的鸩酒那样猛烈。虽应深入刺骨,但不要用谗言伤人。这样,用奏启来提供政见,陈述事宜,就一定能胜任其事。
  〔注释〕
  1 皂饬:此二字诸家校注均疑有误:黄丕烈校为“皂饰”,孙诒让疑为“皂构”,杨明照疑为“白简”。李详、范文澜取孙说,刘永济、王利器取黄说。尚无确论。按:皂,造也;饬,整治。这二字与下句“肃清”对举,当与“肃清”是同类用意,就是整顿之意,所以这二字未必有误。司直:《淮南子·主术训》:“汤有司直之人。”高诱注:“司直,官名,不曲也。”刘勰用作泛指。
  2 风:风化。禁:政教所禁,这里即指政教。《礼记·曲礼上》:“入竟(境)而问禁。”郑玄注:“禁,谓政教。”
 3 干将:古良剑名。《战国策·齐策五》:“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判矣。”
  4 鸩(zhèn震):同“鸩”,传为有毒的鸟,羽毛可制毒酒。这里取毒酒性烈的意思。
  5 肤浸:指谗言。《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sù诉)。”邢疏:“愬,亦谮也,变其文耳。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比喻谮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