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2|回复: 0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29通变诗解1文体有常必资故实文法常变数酌新声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0-9 1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29通变诗解1文体有常必资故实文法常变数酌新声
题文诗:
文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
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有常之体;文辞气力,
通变则久,无方之数.名理有常,必资故实;
通变无方,数酌新声;能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源.绠短衔渴,足疲辍途,非文理之,
数尽,通变术疏.论文之方,譬诸草木,
根干丽土,而同性也,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至常遵古,真情不变,文法常变,变以适情,
守正创新.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
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广于黄世;虞歌卿云,
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
丽于夏年.序志述时,其揆一也.暨楚骚文,
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
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榷而论之,
黄唐淳质,虞夏质辨,商周丽雅,楚汉侈艳,
魏晋浅绮,宋初讹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
由是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舍本逐末,
随波逐流,充耳目欲,为文造情,情假文伪.
《原文》全文1
通变第二十九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榷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
《原文》
 夫设文之体有常1,变文之数无方2。何以明其然耶3?凡诗、赋、书、记4,名理相因5,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6,通变则久7,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8;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9: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10,足疲者辍涂11;非文理之数尽12,乃通变之术疏耳13。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14,臭味晞阳而异品矣15。 【译文】
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但写作时的变化却是无限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如诗歌、辞赋,书札、奏记等等,名称和写作的道理都有所继承,这说明体裁是一定的;至于文辞的气势和感染力,惟有推陈出新才能永久流传,这说明变化是无限的。名称和写作道理有定,所以体裁方面必须借鉴过去的著作;推陈出新就无限量,所以在方法上应该研究新兴的作品。这样,就能在文艺领域内驰骋自如,左右逢源。不过,汲水的绳子太短的人,就会因打不到水而口渴;脚力软弱的人,也将半途而废。其实这并不是写作方法本身有所欠缺,只是不善于推陈出新罢了。所以讲到创作,就好像草木似的:根干附着于土地,乃是它们共同的性质;但由于枝叶所受阳光的变化,同样的草木就会有不同的品种了。  
 【注释】

  1 体:体裁。常:恒常。
  2 数:方法。无方:即无常。《礼记·檀弓上》:“左右就养无方。”郑注:“方:犹常也。”
  3 然:如此。
  4 书、记:两种文体名。书:书札、信函。记:指下对上的奏记、笺记。参看《书记》篇。
  5 名:指文体的名称。理:指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原理。如《明诗》篇所说“诗言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等,《诠赋》篇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等。
  6 气:指作品的气势。力:指作品的感人力量。
  7 通:指创作的继承方面。变:指创作的革新方面。《周易·系辞下》:“变则通,通则久。”
  8 资:凭借、借鉴。故实:指过去的作品。
  9 酌:斟酌。新声:新的音乐,这里借指新的作品。
  10 绠(gěng耿):汲水用的绳子。衔渴:即口渴。衔:含在口中。
  11 辍(chuò龊):停止。涂:路途。
  12 文理:写作的道理。
  13 疏:粗疏,不精通。
  14 丽:附着。

  15 臭味:指气类相同。《左传·襄公八年》载季武子的话:“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杜注:“言同类。”晞(xī西):晒。
 《原文》2

  是以九代咏歌1,志合文则2:黄歌《断竹》3,质之至也4;唐歌《在昔》5,则广于黄世6;虞歌《卿云》7,则文于唐时;夏歌《雕墙》8,缛于虞代9;商周篇什10,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11,其揆一也12。暨楚之骚文13,矩式周人14;汉之赋颂,影写楚世15;魏之策制16,顾慕汉风17;晋之辞章,瞻望魏采18。榷而论之19,则黄唐淳而质20,虞夏质而辨21,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22,魏晋浅而绮23,宋初讹而新24:从质及讹,弥近弥澹25。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26。
  【译文】
 所以过去几个朝代的诗歌,在情志的表达上是符合于写作法则的。黄帝时的《弹歌》,是非常朴质的了。唐尧时的《在昔歌》,比黄帝时有所发展。虞舜时的《卿云歌》,文采较唐尧时为多。夏代的《五子之歌》,比虞舜时文采更丰富。商周两代的诗篇,较夏代又华丽得多。这些作品在述情志、写时世上,其原则是一致的。后来楚国的骚体作品,以周代诗篇为模范。汉代的辞赋和颂,却又学习《楚辞》。魏国的诗篇,大多崇拜汉代风尚。晋代的作品,又钦仰魏人的文采。把这些情况商讨一下,可以看出:黄帝和唐尧时候的作品是淳厚而朴素的,虞夏两代的作品是朴素而鲜明的,商周时期的作品是华丽而雅正的,楚国和汉代的作品是铺张而尚辞采的,魏晋两代的作品不免浅薄而靡丽,刘宋初年的作品更是不切实际而过分新奇。从朴素到不切实际,越到后来越乏味。为什么呢?因为作家们都争着模仿近代作品,而忽视向古人学习,所以文坛上的风气就日益衰落了。

 【注释】
  1 九代:指下面所讲黄帝、唐、虞、夏、商、周(包括楚国)、汉、魏、晋(包括宋初)九个朝代。

  2 志:指诗言志。则:法则。

  3 黄:即黄帝。这里指黄帝时期。《断竹》:指《弹(tán谈)歌》,其首句为“断竹”二字。古代诗歌没有题目的,后人往往以首句或首二字名篇。

  4 质:朴质。《弹歌》全首只四句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卷五)

  5 唐:指唐尧时。《在昔歌》今不传。

  6 广:扩大、发展。

  7 虞:指虞舜时。《卿云》:《卿云歌》全首四句,第一句是“卿云烂兮”。见《尚书大传》卷一,是后人伪托的。

  8 《雕墙》:指《五子之歌》,其中有“峻宇雕墙”一句。五子是夏太康的弟弟。歌辞见《尚书·五子之歌》,是后人伪造的。

  9 缛(rù入):文采繁盛。

  10 什:《诗经》的《雅》、《颂》十篇称为一什,后泛指诗篇。

  11 序:叙述。

  12 揆(kuí奎):道理。

  13 暨(jì计):及。骚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14 矩(jǔ举)式:模仿、学习。

  15 影写:也是模仿的意思。

  16 策制:一作“篇制”,即诗篇。

  17 顾慕:欣羡,追慕。

  18 瞻望:与上句“顾慕”意近。瞻:往上看。

  19 榷(què却):商讨。

  20 淳(chún纯):朴实,淳厚。

  21 辨:明。

  22 侈:铺张。

  23 绮(qí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指诗文的靡丽。

  24 讹(é俄):错误,这里指违反正常的新奇。《定势》篇说:“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

  25 弥澹(dán但):范文澜注:“应作弥淡。”引《说文》:“淡,薄味也。”

  26 味:一作“末”,末,衰微。“风末气衰”,和《封禅》篇的“风末力寡”意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