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夫论》卷6明暗诗解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敬纳卑贱下情上达
题文诗:
国所以治,由君明也,其所以乱,由君暗也.
君所以明,由兼听也,其所以暗,由偏信也.
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
则愚日甚.诗经有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尧舜之治,辟其四门,明其四目,通达四聪,
天下辐凑,圣无不照;共鲧之徒,弗能塞也,
靖言庸回,弗能惑也.秦之二世,务隐藏己,
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是以听塞,
于贵重臣,而明蔽于,骄妒之人,天下溃叛,
弗得闻也.皆高所杀,莫敢言之.周章至戏,
乃始骇也;阎乐进劝,乃后悔也,不亦晚矣!
故人君也,兼听纳下,则贵臣也,不得诬骗,
而远人亦,不得欺也;慢贱信贵,朝廷谠言,
则无以至,洁士奉身,伏罪于野.朝臣统理,
而多比周,则法乱也;贤人奉己,隐遁伏野,
则君主孤.法乱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尝有.
明君莅众,故务下言,以昭示外,敬纳卑贱,
以诱贤也.其无拒言,未必言者,尽可用乃,
惧距无用,而攘有用;其无慢贱,未必其人,
尽贤也乃,惧慢不肖,而绝贤望.是故圣王,
表小厉大,赏鄙招贤,然后良士,乃集于朝,
是故下情,达于君也.故君上无,遗失之策,
官无乱法,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奸佞所患.
《原文》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2),其(3)所以暗者偏信也(4)。是故人君通必兼听(5),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6),则愚日甚矣〔7〕。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8)
【注释】
〔1〕○铎按:为国者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此文大旨。而援古立论,要在惩秦二世之所以亡,故推原明之所起,暗之所生而为篇。
〔2〕管子明法解云:“明主者兼听独断。”汉书梅福传云:“博览兼听,谋及疏贱,令深者不隐,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3〕“其”字旧脱,据治要补。
〔4〕荀子不苟篇云:“公生明,偏生暗。”
〔5〕“必”疑当作“心”。僖二年谷梁传云:“宫之奇达心而懦”,新序善谋篇作“通心”。王先生云:‘“必”疑“聪”,以下“通四聪”证之。’○铎按:王说近是。盖“聪”字漫漶,惟存右旁之“心”,又误为“必”耳。
〔6〕赵策:‘冯忌曰:“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王先生云:‘“说”疑“谗”,以下“靖言庸回”证之。’○铎按:“说”字似不误。潜叹篇:“反徒信乱臣之说。”“说”即“谗言”也。
〔7〕“愚”旧作“过”,据治要改。管子君臣上篇云:“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史记袁盎传:‘盎谓申屠嘉曰:“上日闻所不闻,明所不知,日益圣智。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而日益愚。”’亦圣、愚并举之证。
〔8〕板。○铎按:荀子大略篇、说苑尊贤篇并引此诗以证博问博谋。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句意: 古代的贤人曾说, 即使对割草打柴的人也应向他请教。先民: 古代的贤人。刍(chu锄)荛(rao饶): 割草打柴的人。出处: 《诗·大雅·板》
《原文》
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通四聪〔1〕,是以天下辐凑而圣无不照〔2〕;故共、鲧之徒弗能塞也,靖言庸回弗能惑也〔3〕。秦之二世,务隐藏己〔4〕,而断百僚〔5〕,隔捐〔6〕疏贱〔7〕而信赵高,是以听塞于贵重之臣〔8〕,明蔽于骄妒之人〔9〕,故天下溃叛,弗得闻也(10)。皆高所杀(11),莫敢言之。周章至戏乃始骇,阎乐进劝乃后悔,不亦晚矣〔12〕!故人君〔13〕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14〕;慢贱信贵,则朝廷谠言无以至〔15〕,而洁士奉身伏罪于野矣〔16〕。
【注释】
〔1〕书尧典。“通”旧作“达”,据治要改。史记五帝纪述尚书作“通”,汉书王莽传同。韩诗外传六亦云:“牧者所以开四目,通四聪。”汉书晁错传云:“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亦用尚书文。
〔2〕管子九守主明云:“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照”旧作“昭”,据治要改。独断云:“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
〔3〕并见书尧典。“靖”今书作“静”。汉书王尊传、论衡恢国篇并与此同。○铎按:吴志陆抗传亦作“靖”,靖、静同声通用。
〔4〕邓析子无厚篇云:“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5〕书皋陶谟云:“百僚师师。”
〔6〕“捐”旧作“损”。○俞樾云:‘“隔”之与“捐”,义亦不伦。疑当作“限”。思贤篇曰:“限隔九州”,此云“隔限”,彼云“限隔”,其义一也。“限”与“损”字形微似,因而致误。’
〔7〕管子明法解云:“疏远鬲闭而不得闻。”“鬲”即“隔”之省。
〔8〕韩非子孤愤篇云:“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
〔9〕汉书谷永传云:“抑远骄妒之宠。”
〔10〕汉书贾捐之传云:“天下溃畔,祸卒在于二世之末。”贾山传云:“天下已溃,而莫之告。”
〔11〕治要作“皆知高杀”,并有脱误。
〔12〕“矣”治要作“乎”。事见史记秦始皇纪。
〔13〕“故人君”三字旧脱,据治要补。
〔14〕管子明法解云:“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群臣之道,下得明上,贱得言贵,故奸人不敢欺。”
〔15〕“言”字旧空,据程本补。孟子:“禹闻善言则拜”,赵岐注引尚书曰:“禹拜谠言。”今书皋陶谟作“昌言”。汉书叙传:“今日复闻谠言”,颜师古注:“谠言,善言也。”○铎按:“谠”即“昌”之后出形声字。
〔16〕“矣”字旧空,据程本补。襄廿六年左传云:“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
《原文》
夫朝臣所以统理〔1〕,而多比周则法乱〔2〕;贤人所〔3〕以奉己,而隐遁伏野则君孤。法乱君孤〔4〕而能存者,未之尝有也〔5〕。是故明君莅众〔6〕,务下言以昭外,敬纳卑贱以诱贤也。〔7〕其无讵言,未必言者之尽可用也,乃惧距无用而让有用也〔8〕;其无慢贱,未必其人尽贤也,乃惧慢不肖而绝贤望也。是故圣王表小以厉大〔9〕,赏鄙以招贤,然后良士集于朝〔10〕,下情达于君也〔11〕。故上无遗失之策〔12〕,官无乱法之臣。此君民之所利,而奸佞之所患也。
【注释】
〔1〕汉书孔光传策云:“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薛宣传云:“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
〔2〕旧无“法”字,按文义当有,下云“官无乱法之臣”可证。管子任法篇云:“群党比周以立其私,请谒任举以乱公法。”王先生云:‘“多”当是“朋”字之误,下脱“党”字。’○铎按:实贡篇:“是以举世多党而用私。”“多”亦“朋”字之误。隶书“朋”字作“●”,故与“多”相乱。
〔3〕“所”字旧空,据程本。○铎按:述古堂景宋写本亦有“所”字。
〔4〕以上四字旧脱。
〔5〕管子明法解云:“法废而私行,则人主孤特而独立,人臣群党而成朋,如此则主弱而臣强,此之谓乱国。”
〔6〕易明夷象曰:“君子以莅众。”
〔7〕治要“言”上有“之”字,“昭外”下有“也”字,疑衍。“昭”当作“照”。王先生云:‘“纳”字当在“务”字下,“昭”当作“招”,观下“无距言”、“无慢贱”平列可见。’○铎按:下文又言“赏鄙以招贤”,王说是。
〔8〕晏子春秋谏下云:“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受者哉?”“距”与“拒”通。新书大政下篇云:“古圣王君子不素距人。”“乃惧”以下十字旧脱,据治要补。“让”与“攘”通。曲礼:“左右攘辟”,郑注:“攘,却也。”
〔9〕“表”旧作“责”,据治要改。新书大政下篇云:“圣王选举也,以为表也。”
〔10〕书秦誓云:“番番良士。”
〔11〕管子明法篇云:“下情求不上通,谓之塞。”
〔12〕文子自然篇云:“因循任下,责成而不劳,谋无失策,举无过事。”史记主父偃传云:“谋无遗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