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3|回复: 0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24实边诗解2郡县内迁民怨地荒虚补实泻通无化有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4-1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24实边诗解2郡县内迁民怨地荒虚补实泻通无化有
题文诗:
士重迁,恋慕坟墓,不肖,之所同也.
民之,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
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
类多灭门,少能还者.代马望北,狐死首丘,
边民谨顿,尤恶内留.虽知祸大,边民犹愿,
守其绪业,死其本处,,欲去之极.
太守令长,畏恶军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
痛不着身,祸不及家,故争令坏,郡县内迁.
至遣吏兵,发民禾稼,发彻屋室,夷其营壁,
破其生业,强劫驱掠,内入,捐弃羸弱,
使死其处.当此之时,万民怨痛,泣血叫号,
诚愁鬼神,而感天心.小民,谨劣不能,
自达阙廷,依官吏家,迫将威严,不敢有慹.
民既夺土,失业又遭,蝗旱饥匮,逐道东走,
流离分散,幽冀兖豫,荆扬蜀汉,饥饿死亡,
复失太半.边地遂荒,至今无人.原祸所起,
皆吏过尔.夫土地者,民之本也,不可久荒,
以开敌心.扁鹊治病,且审闭结,而通郁滞,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病愈名显.伊尹佐汤,
轻重,而通有无,积余,以补不足,
殷治君尊.贾谊新书,痛于偏枯,躄痱之疾.
边郡,千里,各有两县,户财数百,
而太守竟,周回万里,空无人民,美田弃而,
垦发;中州内郡,规地拓境,不能半边,
口户百万,田亩不备,人众地狭,无所容足,
此亦偏枯,躄痱之类.利民为本,通无化有.
《原文》

且夫士重迁〔1〕,恋慕坟墓〔2〕,贤不肖之所同也。民之于徙〔3〕,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代马望北,狐死首丘〔4〕,边民谨顿〔5〕,尤恶内留。虽知祸大〔6〕,犹愿守其绪业〔7〕,死其本处,诚不欲去之极。太守令长,畏恶军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着身,祸不及我家〔8〕,故争郡县以内迁〔9〕。至遣吏兵〔10〕,发民禾稼,发彻屋室〔11〕,夷其营壁〔12〕,破其生业〔13〕,强劫驱掠,与其内入〔14〕,捐弃羸弱,使死其处。当此之时,万民怨痛,泣血叫号〔15〕,诚愁鬼神而感天心。然小民谨劣〔16〕,不能自达阙廷,依官吏家,迫将威严〔17〕,不敢有挚〔18〕。民既夺土失业,又遭蝗旱饥匮〔19〕,逐道东走,流离分散〔20〕,幽、冀、兖、豫,荆、扬、蜀、汉,饥饿死亡,复失太半〔21〕。边地遂以丘荒〔22〕,至今无人。原祸所起,皆吏过尔〔23〕。【注释】
〔1〕“夫士重迁”当作“安土重迁”。汉书元帝纪永光四年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通典一引崔实政论云:“小人之情,安土重迁,宁就饥馁,无适乐土之虑。”

〔2〕见救边篇注。

〔3〕王先生云:‘“于徙”疑“畏徙”之误。’

〔4〕后汉书班超传云:“狐死首丘,代马依风。”文选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引韩诗外传云:‘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
(代马:北方一种良马。比喻眷恋故土,不愿客死他乡)
〔5〕顿,读为“钝”。○铎按:方言十:“顿、愍,惛也。”谨顿,谓谨愿惛暗也。二字平列,又叠韵。

〔6〕“大”旧作“人”。○铎按:班禄篇:“乃用奢夸廓人”,“人”误作“大”,犹此“大”误作“人”也。

〔7〕盐铁论论诽篇云:“绪业不备者,不可以言理。”

〔8〕列女传魏曲沃负曰:“有祸必及吾家。”

〔9〕“争”下当脱“坏”字。叙录云:“令坏郡县,殴民内迁。”

〔10〕汉书何并传云:“并自从吏兵追林卿。”

〔11〕诗十月之交云:“彻我墙屋。”赵策:‘孟尝君曰:“毋发屋室。”’按“发”字与上复,此当读为“废”。说文云:“废,屋倾也。”○铎按:下“发”字不误,上“发”字当为“癹”。说文:“癹,以足蹋夷艹。”引春秋传曰:“癹夷■崇之。”今隐六年左传作“芟夷”,杜注:“芟,刈也。”癹、芟义近。“癹民禾稼”,犹言“刈民禾稼”耳。后汉书西羌传:“乃遂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即本此文,是其明证矣。“癹”作“发”者,世人多见“发”,少见“癹”,故“癹”讹而为“发”,或改为“芟”,班固答宾戏:“夷险发荒”,一作“芟荒”,尤其着例。此“癹”字若不误为“发”,则校者亦必改为“芟”。古书有因字误,而转足考见旧本者,此类是已。夫屋可言发(盐铁论散不足篇“发屋卖业”是),而禾稼不可言发。汪不订上句之误,而辄改下读,盖泥于废、芟之本训,而适忘成十三年左传有“芟夷我农功”之文。故有待今日之补苴也。

〔12〕汉书赵充国传云:“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吕氏春秋似顺论云:“往而夷夫垒”,高诱注:“夷,平也。”
〔13〕汉书荆王刘贾传云:“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高帝纪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后汉书循吏仇览传云:“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豕有数。”

〔14〕○铎按:“其”犹“之”也。此言太守令长强驱其民,使与之入居内郡也。本书之、其多互用,上文“此之感天致灾”,以“之”为“其”,犹此以“其”为“之”矣。

〔15〕诗雨无正云:“鼠思泣血。”“叫号”见救边篇。

〔16〕○铎按:汉书贾谊传:“其次廑得舍人”,注:“廑,劣也。”周语:“余一人仅亦守府”,注:‘“仅”犹“劣”也。’谨、廑、仅并字异而义同。

〔17〕“威”旧作“灭”,据程本改。韩非子六反篇云:“吏威严而民听从。”

〔18〕“挚”疑“违”,字形相近而误。○铎按:二字形远,无缘致误。此疑当作“敢有不慹”。说文:“慹,怖也。”言敢有不惧耳。汪说失之。

〔19〕“匮”旧作“遗”。○铎按:此篇“匮”误作“遗”,凡三见。说详上。

〔20〕吕氏春秋贵直论:‘狐援曰:“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或云:此“东”疑“奔”之误。后汉书隗嚣传讨王莽檄云:“生者则奔亡流散,幼孤妇女,流离系虏。”○铎按:寇发于西,故人民东走,下文兖、豫、荆、扬,皆在幷、凉之东也。“东”字不误。

〔21〕后汉书冯衍传云:“四垂之人,肝脑涂地,死亡之数,不啻大半。”汉书高帝纪韦昭注:“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有一分为少半。”

〔22〕意林云:“边境牛羊,不可久荒。”“牛羊”即上文“太半”之误。“丘”旧作“兵”,据叙录改。后汉书梁统后冀传云:“包含山薮,远带丘荒。”文选陆士衡叹逝赋云:“■城阙之丘荒。”隶释广汉太守沈子琚绵竹江堰碑云:“躬耕者少,溉田●●”。“●●”即“丘荒”。按广雅释诂云:“丘,空也。”汉书息夫躬传“丘亭”,后汉书庞参传“丘城”,皆取此义。西羌传虞诩疏曰:“众羌内溃,郡县兵荒。”“兵荒”疑亦“丘荒”之误。

〔23〕后汉书西羌传云:“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战守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踧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皆本此文。
《原文》

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诚不可久荒以开敌心〔1〕。且扁鹊之治病也〔2〕,审闭结〔3〕而通郁滞〔4〕,虚者补之,实者泻之,〔5〕故病愈而名显。伊尹之佐汤也,设轻重而通有无,损积余以补不足,故殷治而君尊〔6〕。贾谊痛于偏枯躄痱之疾〔7〕。今边郡千里,地各有两县,户财置数百〔8〕,而太守周回万里,空无人民,美田弃而莫垦发〔9〕;中州内郡〔10〕,规地拓〔11〕境,不能半〔12〕边,而口户百万〔13〕,田亩一全〔14〕,人众地荒,无所容足〔15〕,此亦偏枯躄痱之类也。【注释】
〔1〕“开敌心”旧作“开垦”,据意林改。叙录亦云:“今又丘荒,虑必生心。”列女传晋献骊姬云:“边境无主,则开寇心。夫寇生其心,民嫚其政,国之患也。”按晋语“开”作“启”。汉避景帝讳,以“启”为“开”。

〔2〕史记云:“扁鹊者,姓秦氏,名越人。”

〔3〕汉书艺文志论经方云:“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4〕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滞”字旧脱,据意林补。淮南子俶真训云:“血脉无郁滞。”

〔5〕素问三部九候论:‘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6〕管子地数篇云:“昔日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费时也。”

〔7〕新书解县篇云:“天下非特倒县而已也,又类躄,且病痱。夫躄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说文云:“痱,风病也。●,半枯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8〕汉书文帝纪二年颜师古注:‘“财”与“才”同。’

〔9〕汉书刘屈牦传云:“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

〔10〕汉书司马相如传大人赋云:“在乎中州”,颜师古注:“中州,中国也。”“内郡”注见救边篇。

〔11〕“拓”与“柝”同。

〔12〕“半”旧作“生”,孙侍御改。

〔13〕“口户”疑倒。

〔14〕王先生云:‘“全”当作“金”,谓直贵也。古以一斤为一金。’继培按:“一”盖“不”字之坏。管子禁藏篇云:“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赀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不全”即“不备”之谓。○铎按:汪说近是。

〔15〕荒”当为“狭”。商子算地篇云:“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来民篇云:“土狭而民众。”史记货殖传云:“地小人众。”又云:“土地小狭民人众。”盐铁论园池篇云:“三辅迫近于山河,地狭人众。”皆其证也。通典一引崔实政论云:“今青、齐、兖、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三辅左右及凉、幽州内附近郡,皆土旷人稀,厥田宜稼,悉不肯垦。今宜徙贫民不能自业者于宽地,此亦开草辟土振民之术也。”晏子春秋杂下云:“不得容足而寓焉。”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