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卷7择官诗解4尚书政本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妄加妨贤唯才是举 题文诗: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以为左右, 丞宜特加,精简上疏,之曰臣闻,尚书万机, 实为政本,伏寻此选,授任诚难.是以八座, 比于文昌,二丞方于,锁管车辖,爰至曹郎, 上应列宿,苟非称职,窃位兴讥.伏见比来, 尚书省之,诏敕稽停,文案壅滞,臣诚庸劣, 请述其源.贞观之初,未有仆令,省务繁杂, 倍多于今.左丞戴胄,右丞魏徵,晓达吏方, 质性平直,事应弹举,无所回避,而陛下又, 假以恩慈,自然肃物.百司匪懈,抑此之由. 及杜正伦,续任右丞,颇亦厉下.比者纲维, 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器非其任,功势相倾. 凡在官寮,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谤. 如是所以,郎中予夺,惟事咨禀;尚书依违, 不能断决.纠弹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 仍更盘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 便涉年载.或有希旨,失情或有,避嫌抑理. 勾司以案,成为事了,不究是非;尚书用便, 僻为奉公,莫论当否,互相姑息,惟事弥缝. 况且择官,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天工人代, 焉可妄加?至于懿戚,元勋但宜,优其礼秩, 或年高耄,或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 之以闲逸.久妨贤路,殊为不可.将救兹弊, 宜精简尚,书左右丞,左右郎中.如并得人, 自然纲维,备举亦当,矫正趋竞,岂惟息其, 稽滞也哉!上疏奏寻,以刘洎为,尚书左丞. 贞观十三,年时太宗,谓侍臣曰:闻太平后, 必有大乱,而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 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 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 一日而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何如? 魏徵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 为难自知,诚亦不易;愚暗人皆,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品行是举. 《原文》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以为左右丞宜特加精简,上疏曰:“臣闻尚书万机,实为政本①,伏寻此选,授任诚难。是以八座比于文昌②,二丞方于管辖,爰至曹郎,上应列宿,苟非称职,窃位兴讥。伏见比来尚书省诏敕稽停,文案壅滞,臣诚庸劣,请述其源。贞观之初,未有令、仆③,于时省务繁杂,倍多于今。而左丞戴胄、右丞魏徵并晓达吏方,质性平直,事应弹举,无所回避,陛下又假以恩慈,自然肃物④。百司匪懈⑤,抑此之由。及杜正伦续任右丞,颇亦厉下。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器非其任,功势相倾。 凡在官寮,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谤⑥。所以郎中⑦予夺,惟事咨禀⑧;尚书依违⑨,不能断决。或纠弹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或希旨⑩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11)以案成为事了,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互相姑息,惟事弥缝。且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天工人代(12),焉可妄加?至于懿戚元勋,但宜优其礼秩,或年高及耄,或积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之以闲逸。久妨贤路,殊为不可。将救兹弊,且宜精简尚书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并得人,自然纲维备举,亦当矫正趋竞,岂惟息其稽滞哉!”疏奏,寻以洎为尚书左丞。
【注释】
①政本:施政的根本。②文昌:星官名。③令、仆:指尚书令和仆射。
④肃物:整肃,和顺。⑤匪懈:不敢懈怠。⑥嚣谤:浮薄的诽谤。
⑦郎中:官名。唐代在六部各设四司,每司置郎中一人主事。
⑧咨禀:请示汇报。⑨依违:犹豫不决,模棱两可。
⑩希旨:观望、顺从上司的旨意。
(11)勾司:审案的官吏。
(12)天工人代:指君主代天理物,官员所做的事都是天事。
【译文】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认为尚书左、右丞的人选应当特别精心挑选,上疏说:“臣知道尚书省日理万机,是施政的中枢,这里人员的选用任命,确实很不简单。所以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好比是天上文昌宫内的众星,左右二丞好像是锁管车辖,这些官员以及下至曹郎,也与上天的星宿相应,如果不能称职,占了位置会引起讥评。我看到近来尚书省承受诏敕后搁下来不迅速执行,文书案卷堆积不及时处理,我虽庸劣无能,也请让我讲一讲这种现象的由来。在贞观初年,没有任命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当时尚书省里公务繁杂,比今天成倍地多,左丞戴胄、右丞魏徵,都办事熟练,公平正直,事情有问题就予以指责,从不回避。陛下对他们又信任爱护,自然能整肃纲纪。各个部门之所以不敢懈怠,就是任人得当的缘故。到杜正伦继任右丞,也能够对下面严格要求。近来之所以纲纪不整,都是由于勋旧亲戚占据了位置,既无才能胜任,又凭功勋倚仗势力互相倾轧。 其他官僚,也不能秉公办事,即使想有所振作,又会先因畏惧争吵毁谤而退缩。所以一般事务都由郎中定夺,遇到难事就都向上面请示;尚书也模棱两可,不能决断,有些纠察弹劾的案件应该上奏,也故意拖延,事情虽已弄得很清楚,仍然盘问下属。公文发出去没期限,回复来迟了也不指责,事情一经交办,就拖上成年累月。有的只迎合上边的旨意而不考虑是否和实情相符,有的为了避免嫌疑而不管是否在理。办案的部门只求办成就了事,不追究是非;尚书把逢迎谄媚作为奉公守法,不管对错,互相姑息,有了问题但求掩盖。而且官职应该从众人中选拔有才能的授予,没有才能就不应举荐,官是代上天办事,怎能随便叫人来做?至于亲戚元勋,只能给他们优厚的礼遇,他们有的高年老耄,有的因久病而理智不清,在当前既已做不出贡献,就应让他们休息去安度晚年。让他们长期在位阻碍进用贤能的途径,这是极不恰当的。为纠正这类弊端,应先精心挑选尚书左、右丞和左、右郎中,如果都用上称职的人,自然纲纪确立,还能纠正那种奔走争官做的歪风,这岂止是解决办事拖拉啊!”奏章送了上去,不久便派刘洎做尚书左丞。
《原文》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①,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徵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②,恐长浇竞③之风,不可令其自举④。”
【注释】
①遍识:一一考察。
②矜能伐善:以为自己有才能而忌恨别人。
③浇竞:轻浮地竞争。
④自举:自我举荐。
【译文】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徵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并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击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这样恐怕会助长世人攀比竞争的不良风气,我认为陛下不可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