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过秦论》下诗解2不知己过忠臣不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题文诗: 秦王足己,而不知问,遂过不变.二世受之, 因而不改,暴虐以至,重祸子婴,孤立无亲, 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宜乎? 当此时也,亦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 所以不敢,尽忠指过,秦俗多忌,讳之禁也, 其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 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敢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其,忠臣不谏,智士不谋,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 蔽之伤国,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 而天下治.其强也时,禁暴诛乱,而天下服; 其弱之时,王霸征而,诸侯乃从;其削之时, 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繁法严刑, 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故周王能,序得其道,千载不绝;秦本末失, 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有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故所以, 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理,审权势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 旷日长久,社稷故安.情通古今,以古鉴今. 《原文》2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译文】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