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6|回复: 0

[儒家文化] 做学问能否成就,关键在于是否专一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6-4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学而篇》共十六章,《群书治要》节选了其中九章。《学而篇》主要讲入道之门,也就是修道的入门之处、积德之根。人要积功累德的基础是什么?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就显得很重要了。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可成。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即有若。其仁之本与”,通行本中都多一个“为”字,即“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君子”,古代指在上之人、在位之人。后来成为有德、有位之人的通称,也就是“有德堪在位者”,这种人称为“君子”。在《论语》中,“君子”包含两种意思:第一种指在位的人;第二种指有德行的人。这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在学道的过程中,虽然还没有像圣人一样成为得道之人,但是他在努力地求学,所以他也是一个觉悟的人、不迷惑的人。“务”,专利。觉醒的关键在于专一,佛教讲精进,精一不杂。

一个人做学问能否成就,关键在于是否专一。所以,古人成功的关键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六祖坛经》中记载,法达法师十年专攻《法华经》;无尽藏比丘尼一生读《大涅槃经》,一生的功力都用在《大涅槃经》上。因为他们专心到一定的程度,后来遇到六祖,一经点化就开悟了。所以中国古人,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是求开悟。怎样才能悟入?那就是要专一,把自己的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部经上。

历史上,刘宝楠父子对《论语》作注解,即《论语正义》。这部书是刘宝楠父子两代人,经过七十多年才完成;焦循作《孟子正义》,给《孟子》作注解,也是父子两代人才完成。这两部注解传承久远,非常权威,成为后代人研究《论语》《孟子》必读的注释。而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就是因为能够专心。在佛教中,周止庵居士一生研究《心经》;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给《金刚经》作的注解也是非常权威。后代人想要研究这些经典,就不能不参考。所以,古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因为能够“专”。而现在人做学问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为不能专一,希望广学多闻、知识广博,这都是习气使然。这种好高骛远的做法,不但不能达到求学的目的,反而会使人偏离方向。

一般人不能够专一的原因,就是喜欢追求名闻利养。自己会讲的东西很多,别人提到这一部经自己知道,提到另一部经自己也懂得,都是为了名利,想让别人赞叹自己。所以孔子很早就提醒人们:“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人做学问、求学的目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学问、道德和修养。而现在人做学问的目的与古人大相径庭,都是“为人之学”,把所讲的内容编成书,著作等身。别人介绍自己看过很多著作,说起来很好听,但是自己却没有开悟。这就是现在人做学问都追求名闻利养,而没有追求真实的学问、修为。

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实修,特别是儒释道三家,都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通过潜移默化地学习熏陶,使自己的心性有提升。心性得到提升,心也就清净,自然会有悟处。圣人的经典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自己的心与圣人的心是相通的,怎么会看不懂?而现在人的障碍就是要求多,比如要求名闻利养,就把悟门堵住了。所以,现在为什么培养不出人才?现在的研究生叫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说明在研究,用的是心意识。而古人是离心意识,用的是参究,也就是离文字相,不去研究。研究就落在分别、意识之中了。

现在的博士生,要求广学多闻。虽然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没有智慧,遇到问题不能解决,这就叫做“博士”。所以中国古人告诉人们,有知就会有所不知。无论知道得多么广博,只要有知,就会有不知道的。怎样才能做到无所不知?古人教导人们要求“无知”,就像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做“无知”。“无知”起作用才能无所不知,所以“胡来现胡,汉来现汉”。为什么镜子有这种功能?因为它本身一尘不染。

有知,就等于自己在镜子上画了一幅画,镜子就被蒙蔽了,汉人来了照不清楚,胡人来了也照不清楚。所以,中国古人做学问、求真理的方式是先求“无知”,让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种境界就像湖水,波澜不兴,非常平静,这时就能把外界的环境、树木、山等映照得清清楚楚。如果水起了波纹,它对外界的映照就歪曲了;如果水起了大风大浪,泥沙俱下,外界的事情就完全映照不清楚。

水面犹如人心。比如,人心生起大悲、大怒、大喜时,就像惊涛骇浪,对外界的人、事、物都看不清楚。例如,人在盛怒时所说的话经常是过分的,不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如果人心生起小的波纹,比如看谁都不顺眼、不满意,对别人有嫉妒心,即使别人是做好事、善事,自己看到也会挑三拣四,这都是因为心不平静。所以,修学的过程就是回归本性的过程,让自己的心波澜不惊,非常平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