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有什么好处
乌乎!先后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敷求贤智,使师辅于尔嗣王,言仁及后世也。制官以刑,儆于有位。言汤制治官刑法,儆戒百官也。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常舞则荒淫也。乐酒曰酣,事鬼神曰巫也。敢有徇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徇,求也,昧求财货美色,常游戏田猎,是淫过之风俗。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狎侮圣人之言而不行,拒逆忠直之规而不纳,耆年有德,疏远之,童稚顽嚣,亲比之,是谓荒乱之风俗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乌乎!先后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敷求贤智,使师辅于尔嗣王,言仁及后世也。制官以刑,儆于有位。言汤制治官刑法,儆戒百官也。” 敷,广。官刑,官府之刑,治官的刑法。呜呼!先王广求聪明贤达之人,使他们辅佐你等相继为君者。敷求贤智,使师辅于尔嗣王,言仁及后世也。遍求贤达智慧的人,使他们辅佐你们这些后继为王者。说的是汤王的仁德泽及后世。他制定了官府的刑法,以警戒在位者。言汤制治官刑法,儆戒百官也。说的是汤王制定治理官吏的刑法,警戒百官。 “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常舞则荒淫也。乐酒曰酣,事鬼神曰巫也。” 风,张居正《尚书直解》:“风,是风化,谓竞相仿效,习以成俗也。”儆戒之词说道:“敢经常在宫中舞蹈、在家中醉酒、唱歌的,这叫做巫风。常舞则荒淫也。乐酒曰酣,事鬼神曰巫也。经常歌舞就会荒淫。好酒贪杯叫‘酣’,侍奉鬼神叫‘巫’。 为什么把经常在宫中歌舞、家中醉酒、唱歌称为巫风?因为侍奉鬼神时要唱歌、跳舞,太过分地在宫中边醉酒边唱歌,这就叫做巫风。明君宴请宾客时奏乐不是为了享受、满足耳目的愉悦,而是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提起警觉,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昏君则以之为乐,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这就属于巫风。 《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涓为晋平公弹奏濮上之音,还未弹到一半便遭到师旷的制止,批评那是亡国之音。但是晋平公为了满足自己的嗜好,还是坚持将曲子听完。然后问师旷说:“还有比这更动人的音乐吗?”师旷说:“有。”平公就请师旷弹奏,师旷说:“您的道德信义不够深厚,不能听这样的曲子。”平公说:“寡人只有听曲这一个喜好,但愿能够听到。”师旷无奈,取琴弹奏,奏第一遍,有千载玄鹤十数只飞集堂下廊门之前;第二遍,这些玄鹤伸长脖子鸣叫起来,还舒展翅膀,随琴声跳舞。 平公大喜,起身为师旷祝酒,问道:“应该没有比这更动人的曲子了吧?”师旷说:“有。过去黄帝合祭鬼神时所奏的曲子比这更动人,只是您德义太薄,不可以听罢了,如果听了将会出现祸乱。” 平公说:“寡人已经老了,就这么一个爱好,还怕有什么祸乱吗?我但愿能够听到。”师旷不得已,取琴弹奏起来。奏第一遍,有白云从西北天际出现;奏第二遍,狂风暴雨骤然而至,直刮得廊瓦横飞,左右之人惊慌奔走。平公非常恐惧,吓得伏在廊屋之间。晋国因此大旱三年,五谷不生。这就是靡靡之音对于国家的危害非常大。 “敢有徇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徇,求也,昧求财货美色,常游戏田猎,是淫过之风俗。” 殉,求。昧,贪。敢贪求财物、女色,经常游乐、田猎的,这就叫做淫风。徇,求也,昧求财货美色,常游戏田猎,是淫过之风俗。贪求财货、美色,常常游乐、田猎,这是放纵过度的风俗。 所以,学习《尚书》,学习经典有什么好处?好处就在于能够帮助自己明辨是非,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就有了标准。比如,改革开放后,向西方学了一些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在东南沿海包括北京等大城市就出现了“天上人间”这种地方,唱歌跳舞还有小姐陪酒,甚至“三陪”,这就是典型的“巫风”加“淫风”。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什么还很风靡?原因就是人们没有学习《尚书》的这段话。换句话说,就是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所导致的。想一想,因为这种风气,导致多少领导干部走向邪路,贪污受贿,吃喝玩乐,结果锒铛入狱,导致多少家庭关系不稳定,离婚率上升,儿女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 由此可知,学习经典、讲解经典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提出“反对四风”的八项规定,挽救了多少领导干部的身体健康,挽救了多少家庭的幸福,节约了多少粮食和资源,挽救了党风、世风,这是多大的功德!所以,越是学习经典,就越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决策,越能对中国的领导人和中国的未来生起信心,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起信心,这也是为什么要坚持讲经教学的重要原因。学习经典后,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方针政策。有哪一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有远见,要提议全国全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群书治要》,把《群书治要》的学习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学院的必修课程。 学习《尚书》,可以知道很多社会现象之所以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之所以不能得以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讲经教学。古人从汉代开始设置五经博士,专门讲解经典。通过讲解经典,人们遇到问题,孰是孰非、该不该做、是非美丑就都有标准。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狎侮圣人之言而不行,拒逆忠直之规而不纳,耆年有德,疏远之,童稚顽嚣,亲比之,是谓荒乱之风俗也。” 耆,老。顽,愚。嚣,喧哗。敢有轻侮圣人的言论、拒绝忠直的规谏、疏远年老德高者却亲近顽愚的少年,这叫做乱风。狎侮圣人之言而不行,拒逆忠直之规而不纳,耆年有德疏远之,童稚顽嚣亲比之,是谓荒乱之风俗也。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而不能实行,拒绝忠直之士的规谏而不能接纳。年高有德的人,疏远他们;顽愚喧哗的年轻人,亲近他们。这些都是荒乱的风俗。 《群书治要·汉书》中记载,周初大概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国,也就是有一千八百多个诸侯国的国君。他们役使民众非常轻微,每年百姓服徭役不超过三日,国君有剩余的财富,国库充实。但是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人民精疲力尽还服不完劳役,财富用尽仍供不上他的需求。为了供养秦始皇一人的享受,天下的人都很辛苦,仍不能令他满足。结果“劳疲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无辜死刑者无所告诉”,疲劳的人得不到休养生息,饥寒交迫的人无衣无食,无辜判死刑的人无处上告。人人与他结怨,家家与他结仇,所以天下就这样败坏。 秦始皇居于灭绝之中,自己却不知道,因为“天下莫敢告也”,天下没有人敢告诉他实情。天下的人都看到他的过失,知道他犯的错误,只有他自己看不清楚。天下人之所以不敢告诉他实情,因为他“无养老之义,无辅弼之臣,无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没有养老的恩义,没有真正辅佐的臣子,没有敢犯颜直谏的士人。大家都讨好、迎合、谄媚、巴结他。对于真正有利于他的话,以及忠臣提出的建议,他也不能采纳,并且骄恣地认为自己都是正确的,实行诛杀,贬退批评的人,杀戮犯颜直谏的人。臣子们被吓得战战兢兢。 “是以偷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臣子们投其所好,以求得苟且容身。比喻他的德行时,就说秦始皇比尧、舜还贤明;称赞他的功劳时,就说秦始皇超过了汤、武。天下都已经溃败,也没有人告诉他实情,因为对他讲了,他也听不进去。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导致秦朝的灭亡。“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这些过失秦始皇都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