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礼制?
“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疏数”,稀疏和密集,这里指亲疏的意思。 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礼”的功能之一,就是确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丧服之中有五服制度。丧服有五等,称为五服。这五服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通过看人所穿的丧服就可以看出他和亡者的亲疏关系,这称为“五服制”。五服之内的亲属与亡者的关系越近,穿的丧服越粗;与亡者的关系越远,穿的丧服越精细。为什么?穿的越粗代表他和亡者的关系最近,因为这时候他的哀思之情是难以控制的,他是毫不掩饰、毫不修饰地以尽哀思,所以来不及置办精细的丧服。而与亡者的关系越远,穿的衣服就越精细一点。这就是根据五服的礼制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的关系。 再如,“父子有亲”,父子之间的亲情到什么程度才叫亲?是否应该向西方人学习,父子之间直呼其名或称兄道弟,像朋友一样,这样才显得亲近?其实西方是不懂礼的,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他连一点皮毛都没有。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崇洋媚外,认为凡是西方的就代表先进,所以西方人怎么做,人们就跟着怎么学,把人伦关系搞紊乱了。 父母亲在家庭之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尊严?《孝经》中说:“圣人因严以教敬”,这也都在“礼”上有规定。比如,“祖可以弄孙,父不可弄子。”祖父、爷爷可以让孙子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可以和孙子在那里玩耍,但是父亲和儿子就不可以。因为做父亲的在家里还承担着教育儿女的责任,所以要让孩子对父亲有恭敬之心,他时时要表现出一种威严。如果做父亲的威严扫地,孩子对他会很轻慢,把他的话不放在心上,那就会很造次,怎么可能教育好孩子?如果人们不懂得这些道理,最后孩子长大了,教育出现问题,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礼”,它有“定亲疏”的作用。懂得这些礼,对于现在一些流行的说法、做法,人们就知道它是对还是错。“礼”绝对不是繁文缛节,不是古人闲着没事想出很多的规定,用来约束人们。恰恰相反,这些礼都是源于生活,具有深远的考虑。它一定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幸福,让人能够得以保护才设计的。 古人说“礼”,它有“起敬于微渺,绝恶于未萌”的作用。在生活的微小之处,培养起人的恭敬之心。比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是很微小的一件事,但就是在这微小之处培养了一个人的恭敬心。“绝恶于未萌”,父子之间有亲,但是不能过分地亲密,这样就不会让儿女造次,不会对父母亲的话不放在心上。也就是说,在恶还没有萌芽之前就把它杜绝了。 当一个刑事犯罪分子在逃亡的时候,要发动很多警车、警察抓捕他,光是警察每天用的盒饭都要花费很多,更何况他对国家生命、国家的人、财产所造成的损伤呢?如果有了礼仪道德的教化,后边所有的就都节省了,怎么能说它是繁文缛节呢?其实正是因为“礼”让人们的社会治理非常节省、非常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