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孔子弟子曾参也。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者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 曾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孔子认为曾子能通达孝道,所以传授曾子学业,为曾子作《孝经》。后来曾子在鲁国去世。 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孝”著称,所以孔子把“至德要道”传给曾子。曾子之所以能够传承老师的“至德要道”,因为他有恭敬心。《孝经》中记载,孔子和曾子讲话时,问曾子一个问题:“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听到老师提问,赶紧恭敬地站起身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我不够聪敏,不通达,怎么能知道至德要道呢?从“避席曰”就知道曾子对老师非常恭敬。正因为曾子有这种恭敬的态度,所以才能传得大道。 关于孝,曾子有两个很著名的典故。孔子说:“参也鲁。”说明曾子很鲁钝,从其中一个典故可以看到这一点。有一次,曾子和父亲一起除草。本应该把草锄掉,曾子却把苗锄掉了。曾子的父亲看到后非常生气,在盛怒之下拿着锄头打了曾子。曾子毫不回避,被父亲打昏在地。曾子醒来后,怕父亲因为一时激怒下重手而后悔,为了让父亲安心就“援琴而歌”,弹着琴又唱着歌。意思是说,您看我什么事都没有,您不用担心。曾子的行为被孔子听到后,孔子很生气,对弟子们说:“你们告诉曾参,他从此以后不是我的学生,不要再来见我。” 曾子虽然知道老师很生气,不想见自己,甚至不让自己当学生了,但他依然很恭敬,还是向老师请教:“我认为这样做已经是尽孝道了,为什么老师不要我呢?”孔子说:“如果你的父亲在盛怒之下,一不小心下手太重把你打死了,别人就会议论他,说父亲把自己的儿子打死了,真是太没有仁爱之心了。所以,你的做法并不是真正为父亲好,而是陷父于不义。”孔子告诉曾子,以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如果父亲拿的是小柳条这种小的东西,可以接受;如果拿的是锄头这种很重的东西,赶紧溜走。曾子才知道孝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一味地顺从父母还可能会陷父母于不义。 还有一次,曾子外出,只有母亲一人在家里,恰好有朋友找曾子。因为古代的交通不是很便利,朋友可能是走了很远的路。曾子的母亲也很有仁慈之心,为了让曾子知道家里有人来了,情急之下咬破自己的手指。曾子是一个孝子,心中时刻惦记着母亲,所以母亲一咬手指,曾子的心就痛了一下。曾子知道母亲有事,母子连心,赶紧跑回家,回到家才知道原来是来了客人。 现在很多人听到这种故事觉得很难理解、不可思议,什么原因?因为自己的心中并不是时常惦记着父母,而是惦记着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想着吃喝玩乐、怎样赚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官位。所以,自己的心不够清静,就不能体会父母的需要。有人说现在人过着“忙”“盲”“茫”的人生。第一个“忙”,是“忄”旁加“亡”字,这个字告诉人们什么叫“忙”,就是自己的心已经不觉悟、不敏锐了,观察不到父母、家人、周围人的需要,于是就变成第二个“盲”,看不见的“盲”。第三个“茫”是“茫然”,现在很多人事业成功,而事业成功的标志就是赚到很多钱。古人很有智慧,即使创造一个字都是教育的符号。所以,“钱”字在古代怎么写?左边一个“金”,右边是“戈、戈”,如果自己用金不理智,把金看得太重,很可能会为了一个金,拿着两把刀、两把枪互相残杀。所以,虽然很多人赚到很多钱,但是在赚钱的过程中忘记父母的恩义、朋友的道义、夫妻的情义,最后穷得只剩下钱。事业获得成功,但是发现自己周围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就茫然了:“我这样努力,不都是为这个家吗?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还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就是因为自己的心被五欲六尘、自私自利所蒙蔽,看不到父母、家人真正的需要,所以虽然很努力也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越努力越南辕北辙,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从孝子曾参的身上,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对父母、家人的需要是不是用心地体会了? “吾”,《说文解字》:“我,自称也。”“日”,古人说:“日行一周天为一昼夜,故一昼夜即名日。”“日”,指一昼一夜。《周髀算经》注:“从旦至旦为一日也。” “三”,《说文解字注》上说:“三,数名。”阮元在《数说》中说:“古人简策繁重”,古人的书都是写在竹简和木板上,所以显得很繁重。“以口耳相传者多”,传授道业都是口口相传,老师口讲学生耳记。“以目相传者少”,通过书本阅读而获得道业的情况比较少。“且以数记言,使百官万民易诵易记”,既然是口口相传,以数记载人的言论,使百官和百姓都容易记诵也容易传达。“《论语》以数记文者,如一言、三省、三友、三乐、三戒、三畏、三愆、三疾、三变、四教、绝四、四恶、五美、六言、六蔽、九思之类。”古代通过数字记载别人所传达的意思。《论语》中这种情况有很多,都是通过口口传授,便于人们记忆才采取这种方法。 “省”,郑玄注:“思察己之所行也。”反思、观察自己的行为叫做“省”。这个注解实际上出自《尔雅》。《说文解字》解释:“视也”,与郑玄所注的意思相近,所以“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省察、反省、反观的意思。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是助词。“谋”,《左传·襄公四年》:“咨难为谋”,向别人咨询很难的事情叫做谋;《国语·鲁语》:“咨事为谋”,鲁国有一个通常的用语,向别人咨询事情叫做“谋”;《毛诗·四牡》传:“咨事之难易为谋”,向别人咨询事情的难易叫做“谋”。 “忠”,《荀子·礼论》注:“忠,诚也。”“诚”和“实”意思相同。“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诚心诚意为别人谋事叫做“忠”。在“五伦”关系中,君臣之间“臣事君以忠”。所以,“臣之于君,有诚心事之,亦谓之忠”,臣子事奉君主,被领导者侍奉领导者能够诚心诚意,把领导交给自己的事情办好,这就尽到了忠心。朱熹《论语集注》中把“忠”解释为“尽己之谓忠”,竭尽全力地把交给自己的任务完成好,这就是尽到了忠心。 “与朋友交”,“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所谓“同门”指“同处一师门也”,也就是一个老师的弟子。同门师兄弟叫做“朋”。“同志曰友”,郑玄注:“两人不共学而所志同也。”虽然两个人没有共同在一起学习,但他们志同道合,志向一致,就称为友。 “信”,《说文解字》:“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就是“诚”,说话诚实不欺。“信”,“从人、从言”,所以“人言为信”,是会意字。告诉人们讲话必须守信用,否则就不是人说的话。 “传不习乎?”“传”有两重含义,是双关语。一重含义是老师传给弟子的教诲,是否在生活中力行。“习”,练习。注解上说:“习,鸟数飞也。”鸟在学习飞翔的时候,要屡次拍着翅膀飞,就是要练习。老师传授自己的东西,是否在生活中力行。另一层含义,自己传授生徒时,是否把老师教自己的东西温习了,是否有所心得,然后才教授学生。这就是郭翼在《雪履斋笔记》中说的:“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著躬试之事而误后学。其害尤甚于不忠不信也。”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这三件事都是对施于人而言。“传”指传给他人、弟子。如果自己传授弟子,但事先没有温习、力行,就是以没有亲身试过的事情误导后学,害处比不忠、不信更厉害。焦循在《论语补疏》上说:“己所素习,用以传人,方不妄传,致误学者,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自己平时所力行、温习的传授别人,才会不导致妄传而贻误后学,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的人才可以当别人的老师。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曾子每天以三件事省察自身,第一是省察自己为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第二是省察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第三是老师的传授是否在生活中力行,自己传授生徒是否先温习,做到忠信传习。这三事都做得不错,才能安心睡觉。所以,这三句话是讲曾子为学的功夫。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