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9|回复: 0

[儒家文化]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孝敬父母了?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2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使有不孝的人,如果称赞他很孝顺,他也会很高兴、很欢喜

即使有不孝的人,如果称赞他很孝顺,他也会很高兴、很欢喜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孝敬父母了?其原因何在?《德育古鉴》上在讲孝顺的时候,也给我们总结了原因。颜光衷先生说,天下哪有不孝顺的人?孝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从我们小的时候,在襁褓中的时候,我们就能观察得到。孩子对父母的微笑、亲爱、依赖,都是源自于天然,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没有人教过他。父子有亲不是装出来的,这是天性。

虽有不孝的人,而称之孝则喜,名之不孝则怒且愧。”即使有不孝的人,如果称赞他很孝顺,他也会很高兴、很欢喜;如果称他不孝顺,他就会发怒、很生气,而且非常地羞愧。“充此良知便是大孝根苗,只是习心习气不能自化,所以依旧不孝也。”把良知良能,本有的孝心、良心扩充了,这就是大孝的根本,大孝孝天下之父母。只是人因为习惯了,就不能够改变不孝的行为,所以依旧去做不孝的事。

颜光衷先生还说:不孝之人,之所以习以成性,那也是有原因的。他给我们总结了七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娇宠。因为儿女受到父母的怜爱太多了,父母经常顺着孩子的性子,事事让儿女占先,做事首先考虑到儿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儿女的心,所以培养了孩子任性的习惯。突然之间,做了不顺孩子意思的事,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件事情九件事都让他满足了,只有一件事不能够满足他,他就不能够忍受,是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因为平时受娇宠已经习惯了。

我们在学了《弟子规》之后都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有一家的父母学了《弟子规》,回去就改变了以前的饮食习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没有首先夹给孩子,而是首先夹给了自己的父母,小孩看了第一反应是什么呢?这个小孩就跳了起来,非常不满地说:“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他以前已经习惯于大家都照顾他了,他是第一个,结果现在他成了最后一个,小孩就忍受不了,因为他在家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已经习惯了,娇宠已经习以为常。可将来他走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别人不买他的帐,那怎么办呢?

第二个原因是习惯。如果一个人语言粗率惯了,他就敢对父母说一些违逆的话;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照顾,行为简慢惯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对待儿女都是习惯于把好东西先留给儿女吃,自己少吃,甚至不吃,久而久之儿女就习以为常了,儿女就不再体会父母吃得是不是习惯了;父母经常拖着重病去做家务事,久而久之,儿女也已习以为常,就不再关心父母的痛痒了。

第三个原因是乐纵。有的人对朋友特别地讲义气,别人问他今天有没有时间,陪我们去喝酒吧,招待下客人,他一下子为朋友两肋插刀,然后和朋友去吃吃喝喝了,而且还非常地慷慨大方。但是对于父母呢?对“双老而味薄”,对父母,出去请一顿饭都觉得浪费。对待朋友不嫌浪费,照顾父母就觉得浪费。对待自己喜欢的人,他很幽默,还想方设法地说一些话,讨对方欢心;但是对待父母的时候,却默默无言,呆若木鸡,无话可说;更有甚者,认为父母兄弟都是俗人,自己学了传统文化,境界高了,就不再愿意和父母兄弟相处。

第四点,就是忘恩,记仇。恩义、情义如果时间长了的话,人就容易忘记。别人对我们有恩,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常情却是人们对我们有恩,时间长了就淡忘了,而人与人之间的怨仇,积累得多了,每想起一遍就把自己气一遍,累积起来愈结愈深,久久不能忘怀。所以别人给你做一顿饭,你可能对他感恩戴德,但是父母天天为我们做饭,为我们付出,我们却忘记了对父母感恩戴德。

这就是“以亲爱为故常”,认为父母这样亲爱我,照顾我,处处体会我的需要,为我付出,给我拿钱花,这都是应该的。有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担心,我们还嫌他们多事,违背了我们的意愿;父母教诲我们,我们还对他们的用词挑来挑去;甚至在鼓励我们、夸奖我们的时候,还招致我们的厌恶;有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地庇护儿女,但是做儿女的还不知道报恩,也都习以为常。对父母勉强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因为不理解还怒目相向,对父母发脾气。对于父母眼前的大恩大德,我们尚且认识不到,又如何能够想到父母的胎养之劳、哺乳之苦,对于那个十月怀胎之苦,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哺育之恩,又怎么能够想像得到?这就是忘恩、记怨所导致的。

第五个原因是私财。也就是把财产看得太重了。财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认为是自己的了;而在父母的手里,就认为应该给儿女才对。钱财具足的时候,忘了父母;钱财匮乏的时候,就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钱财;求钱财求不到的时候,就怨恨父母;父母亲需要儿女赡养的时候,就更加地厌弃父母。在现代社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一个父亲含辛茹苦地把这个独生子养大了,但是父子为了钱财却吵上了法庭,形同陌路。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们这个身到底是谁生养的?谁哺育的?既然这个身都是父母给的、父母哺育的,这个财又是谁的财呢?所以不能够因为财产和父母起纷争。

第六,就是因为恋妻子,这个‘妻子’在古人那里是指妻子和儿女的意思。自己挣了钱买了好吃的,用来让妻子儿女高兴;有了空闲的时间,能够去休假的时候,就带着儿女出去度假。但是这样一来,和父母亲相处的时间就愈来愈少,更没有想着去讨父母的欢心。

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不考虑考虑儿子是我的儿子,可是我又是谁的儿子?自己也是父母的儿子,应该去孝养父母才对。‘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父母亲把我当成儿子,这样地倍加关爱,但是我却不能够照顾父母、赡养父母,那我又怎么能够依赖儿女来赡养、照顾、回报我呢?

对待妻子、对待孩子,当然是应该很好地照顾,但不能因此忘了养育自己成人的父母。

第七个原因是争妒。父母生的孩子有很多,父母对于儿女的照顾和爱护,其实都是平等的,父母对于儿子没有私爱。但是儿女对于父母却有顺有逆,所以父母对儿女,他们的爱也是不一样的。顺着父母的,父母对他们的爱就多一些;违逆父母的,父母对他的爱就少一些,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一个人如果失爱于父母,就是不为父母所宠爱,不要怨恨父母,而应该心平气和,想一想父母为什么对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更好,而对我就不是那么好?

所以父母对儿女有偏爱,可能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得不好。如果看到兄弟姐妹被父母宠爱就咬牙切齿,生起了怒气,如果让父母知道了,就会更加地瞋怒。这个就是因为嫉妒兄弟姐妹被父母所偏爱,所以不能够孝敬父母。

以上这几种情况,是为人儿女应该时时警醒、事事检点、念念克制的。你每时每刻,每一件小事,甚至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从心底里去克除,“勿以亲心之慈,我可自恕”,不要因为父母亲心地很仁慈,不和我们计较,就可以自己宽恕自己,“勿以世道之薄,我犹胜人”,更不要因为现在世风日下,很多儿女都不赡养父母了,自己还能够赡养父母,就认为比别人做得还不错。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