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6|回复: 0

港澳台2008—2010年新出汉学著作简介(二)

[复制链接]
沙坡 发表于 2010-11-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国学网
1、中国学术思想论丛:何佑森先生纪念论文集
  何佑森先生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3
  本书为何佑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论文集。何于1952年毕业于台大中文系,后赴香港新亚书院攻读硕士,后访台在台大执教四十余年,开设“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本书收录门生弟子与学界同好文章共十八篇。其中郑吉雄的《何佑森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将其学术思想的进展分为四个阶段、三个转变。阐明其为学首重“势”、“器”、“实学”、“经学”、“经世”、“体用”、“形而上、形而下”、“气质”、“反权威”、“清议”、“一体”、“生命”等重要观念。
2、儒学与思想:何佑森先生学术论文集(上)
  清代学术思潮:何佑森先生学术论文集(下)

  何佑森著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4
  两集收录何佑森学术论文46篇。上册为“儒学与思想”。内容涵盖先秦儒学、秦汉思想、近世儒学、朱熹思想以及文学、文献学等方面,共十八篇,依次是:
  孔子的生平及弟子;中国2500年来的“清议”;历史思想中一个重要观念:“势”;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论“大一统”;秦汉的“大一统”思想;论“变化气质”;近代思想史上关于“体用”的争论;近世儒学中有关生命的几个故事;朱子的实际人生磨练;朱子学与近世思想;两周文学——上篇:《诗经》部分;周代散文的发展;两宋学风的地理分布;元代学术的地理分布;元代书院的地理分布;《元史·艺文志》补注(经部);《元史·艺文志》补注(史部)。
  下册包括朱子学及其影响、明清之际的学风、清代学术、民初思想等共二十八篇,依次是:
  近三百年朱子学的反对派;论“形而上”与“形而下”:兼论朱子与戴东原;朱子学与清代学术;明清之际学风的转变及其发展;明末清初的实学;中国近三百年“经世思想”中的一个基本观念:“器”;清代反权威思想;清代经学思潮;清代经世思潮;清代汉宋之争平议;清初学者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清初的学风;清初三大儒思想;黄梨洲与浙东学术;黄梨洲晚年思想的转变;顾亭林与黄梨洲:兼述清初朱子学;顾亭林的经学;《日知录》札记;颜习斋与李恕谷的学术异同;清代中叶学术发展的趋势;论戴震“以礼杀人”说的历史意义;钱大昕的学术渊源与要旨;阮元的经学及治学方法;龚定庵思想;陈兰甫的学术及其渊源;朱一新对清代学术人物的批评;胡适论史学运动;钱宾四先生的学术。
3、傅钟回响:许倬云先生台大讲学集
  许倬云著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8·12
  作者于2006年应邀至台大历史系开设中国文化教研专题,并在台大做过两次公开讲演。本书即是两次讲演和九次上课内容的结集。
  讲演中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作一评述,并基于文化承继者的使命感,期许未来的知识分子承续张载的四项志业;界定“现代”的历史性,表明未来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性,社会将重组成没有中心的未来世界。
  九次讲课的内容是: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应该思考何者是个人和全人类的目标以及必须坚守的信念价值。接着以清末的中国民族主义与日本的亚洲主义进行讨论,思考救亡与觉醒下的中国和日本的启蒙时代。接下来讨论唐宋间的转变来自孟子、佛教与道教思想;商代北方式青铜器的起源问题与二里岗商城遗址墓葬分析;荀学的明分思想与道教宗教运动的发展融合;情、理、法的兼顾与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知识分子的生命关怀与近代中国医疗文化;民间力量的发展与五四运动应注意的问题;“文”的境界剖析、中国私材料的局限与中国中心思想。
  许倬云,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人文科学博士,现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研究所兼任通讯研究员。
4、范处义《诗补传》与王质《诗总闻》比较研究
  黄忠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2
  《诗经》学史上有几个重要议题,其中之一就是“诗序”的价值之争,有所谓“尊序”和“废序”两大派。本书选择南宋初两派的代表人物范处义与王质,比较其《诗补传》与《诗总闻》之异同,析论二家的解经方法、诠释结果及遭遇困境,以彰范、王二家诗经学之价值和地位。另外范、王相较,王质《诗总闻》在两岸三地皆较受重视,研究的论着相对较多,而范处义的《诗补传》则少人问闻。因此此书不仅可厘清诗序之争,也可不范处义《诗补传》研究之不足。
  黄忠慎,政治大学中国文学所博士,现任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专研《诗》、《书》及经学史。著有:《尚书洪范研究》、《惠周惕诗说析评》、《诗经简释》、《四书引论》、《朱子诗学新探》、《严灿诗学新探》、《诗经全注》等。
5、诠释与工夫:宋明理学的超越蕲向与内在辨证
  林月惠著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8·12
  作者认为宋明理学家的诸多论述,皆隐含工夫论上的超越蕲向与义理讲明的内在辨证,并在此双向回旋中,动态地创发丰盈的意义世界。本书搜集作者此方面的论文八篇,以宋明理学家“一本”、“一体”、“仁”、“体/用”、“见在良知”、“ 天命流行之体”等重要概念为主,深化其哲学内涵;并侧重学界较少处理的理学家文本与论点。依次是:
  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现代意义;宋儒对“仁”的诠释:以《论语》“观过,斯知仁矣”为例;非《传习录》:冯柯《求是编》析评;王阳明的体用观;王龙溪“见在良知”释疑;阳明后学的“克己复礼”解及其工夫论意涵;朱子与刘蕺山对《中庸》首章的诠释;附录:牟宗三先生对宋明儒学的诠释与衡定:从《黄宗羲对于“天命流行之体”之误解》谈起。
6、观念字解读与思想史探索
  郑吉雄主编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2
  郑吉雄教授推广“经典诠释中的语文分析”的研究计划有年,力图借由分析“观念字”(即“哲学范畴”)的方法,寻绎古代经典内涵,重新探索传统思想之精蕴。在台湾大学东亚文明中心的支持下,于2004年11月19日、20日举办了“东亚语文学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8月26、27日又举办“观念字解读与思想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及两次会议的学术论文集,共11篇,依次是:
  魏培泉:从道路名词看先秦的“道”;
  菅本大二:中国古代当中“天”概念的形成与开展;
  姥悦强:善恶观以外的孔子性论:一个思想史的探索;
  王 博:早期儒家仁义说研究;
  林启屏:古代文献中的“德”及其分化:以先秦儒学为讨论中心;
  佐藤将之:战国时代“诚”的概念形成与意义:以《孟子》、《庄子》、《吕氏春秋》为中心
  朱渊清:“时”:儒家运命论思想的核心概念;
  曾春海:元气概念在两汉思想史中的流变;
  罗 因:从言意之辩再论智𫖮《金刚般若经疏》的四相注释;
  郑吉雄:戴东原“群”、“欲”观念思想史回顾;
  丁原植:中国古典哲学观念的思辨性征。 
7、自然与人为互动:环境史研究的视角
  刘翠溶主编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2008·12
  本书收录的是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研究所第二次环境史研讨会的部分论文。学者来自地质学、地球科学、大气学、海洋学、环境科学、建筑学、文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环境政策研究和社会资讯研究等各个领域。全书分为四个主题:
  1、气候与环境:5篇论文,主要利用海洋岩芯记录、植被苞粉记录以及现代观察记录探讨气候之变迁;
  2、人与环境:11篇论文,运用各种历史文献、文物探讨自然意识、生态破坏、自然灾害、技术传播、土地利用与资源利用等;
  3、疾病与环境:3篇论文,涉及鼠疫和寄生虫病;
  4、环境政策:2篇论文。分别以二十世纪以来台湾和日本为探讨对象。
  全书附有多张图表、地图及照片。书前有刘翠溶主编写的导论:《自然与人为互动:环境史研究的视角。
  刘翠溶,台湾大学硕士,哈佛大学硕士、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及副院长,研究领域为经济史、人口史与环境史。
8、人伦鉴识起源的学术史考察
  王仁祥著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8·11
  本书主要探讨分析中国历史上各学派对人物分类与品评的标准,并以历史上的实例为参照,尝试建构其理论体系。从时代的演进中探索其流变的过程,籍以勾勒出人伦鉴识之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原始样貌。再与汉晋间真正的人伦鉴识之学接轨,以期描绘出此门学问在历史上的深度。全书分为五章,依次是:
  1、探讨人伦鉴识学起源、论列先秦两汉以来各学派的观人法;
  2、讨论先秦儒家的观人法,以《左传》、《国语》为例;
  3、继续讨论先秦儒家的观人法,以孟子、荀子的观点说明之;
  4、讨论道家、兵家、法家与黄老之学的观人法;
  5、讨论两汉时期的观人法。
  王仁祥,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兴大学历史系助教,著有《先秦两汉的隐逸》。
9、台湾佛教史
  江灿腾著 台北:五南图书公司 2009·3
  本书系统描述了近三百年(1662—2008)来台湾本土佛教的发展与变革的历史。其中对不同时期政权鼎革的佛教史变化,战前日本佛教和战后大陆汉传佛教的巨大冲击也有详述。
  全书22章,分为三卷。
  上卷:台湾早期佛教史(1662—1894),从明郑时期到清朝统治结束。讨论明清时期出家佛教的制度变革、发展,与在家佛教的斋教三派问题;
  中卷:日据时代台湾佛教史(1895—1945),是全书重点所在,几占一半篇幅。分别陈述日僧来台之发展及其教势的变革历程,日据初期官方对宗教行政法的建构与解读,“儿玉、后藤体制”下日台佛教的平行发展,西来庵事件后的宗教调查与组织变革。此外,尚涉及灵泉、凌云、法云三禅寺派的崛起和转型情况,对大正后期僧侣首次参与东亚国际佛教交流,以及两岸佛教的互动也有所叙述。其后,再论述张妙禅与金刚禅寺派的崩裂,呈现林德林新佛教正信传播和儒释知识社群的冲突,以及高雄大岗山派的被迫转型。
  下卷:战后台湾佛教现代史(1945—2008),包括:威权阴影下台湾佛教及其变革,东北天台宗佛教来台发展的历程,慈济等四大道场的崛起与转型。详述了胡适与铃木大拙对台湾禅学界的冲击,解严后台湾佛教与政治的新变革,以及当代佛教关于人间净土思想的诸多争论。
  江灿腾,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现任台湾科技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专攻台湾佛教文化史、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东亚近代佛教史等领域。著有《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等。
10、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
  徐兴庆著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8·12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与日本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于2007年10月26—27日共同举办“东亚经典与文化”国际研讨会,探讨东亚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涉及海洋、政治、文学、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该书就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内容分成“文化交流”和“内容诠释”两大部分。前者收文10篇,后者收文9篇,依次是:
  文化交流
  松浦章:清代帆船与日中文化交流
  甘怀真:东亚古代册封体制中的将军号
  曹景惠:从《徒然草》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受容看中日文学交流
  奥村佳代子:日本江户时代唐话的传播:公开的唐话和内通事
  徐兴庆:独立禅师与朱舜水:文化传播者的不同论述
  薄培林:明治日本的兴亚论与汉学:以中村正直为探讨中心
  张宝三:久保天隋与康有为笔谈稿论考
  二阶堂善弘:华光信仰在东亚地域的流传
  中谷伸生:近代的日本画与台湾的胶彩画:以殖民地统治的意识形态为中心
  山田明广:台湾道教仪式文书之差异:台南与高屏地区比较
  内容诠释
  黄俊杰:十八世纪中日儒学异同试论
  虞万里:《倭名类聚钞》引《方言》参证
  吾妻重二:《性理大全》的成立与黄端节《朱子成书》:宋代道学家著作经典化的重要侧面
  庄文达:论《兰陵王》舞乐与日本雅乐《陵王》的关系
  张伯伟:廓门贯彻《注石门文字禅》谫论
  安田纯也:朝鲜半岛对占察法的吸收和发展:以《宋高僧传·真表传》的叙述为主线
  沈庆昊:十七到十九世纪朝鲜《大学》说的新倾向
  张崑将:日本幕末阳明学者与阳明后学的思想交流关系
  藤田高夫:日本“东洋史”的形成:如何看待近代日本的东亚研究 
11、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民族
  王明珂著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2009·1
  本书主要从人类学角度,对中国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乌桓作出新的考察。主要目的有三:1、提倡一种结合人类学游牧社会知识的游牧民族史研究;2、藉着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增进读者对人类早期游牧社会的认识;3、促进游牧和定居农业文化人对彼此的了解。全书分为六章:
  第一章《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详举世界上多种游牧民族各个不同形态的社会结构与经济活动方式,及其与周边非游牧民族的互动关系。其后各章为《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形成》、《草原游牧的匈奴》、《高远河谷游牧的西羌》、《森林草原游牧的乌桓和鲜卑》、《游牧部族与中原北疆的历史》。指出西羌的“部落”,匈奴的“国家”,乌桓和鲜卑的“部落联盟”与汉帝国的互动,形成不同的北方华夏边缘。这三种形态,又以不同程度延续到中国的明清时期。最后结语分为“边界”、“移动”、“抉择”三个部分,以说明汉代北亚游牧人群与汉帝国之间的互动新诠释可能带来的启示。
  王明珂,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等。
12、熟番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历史变迁
  洪丽完著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2009·1
  “熟番”是清初对归化的台湾土族称呼,和未归化的“生番”相对。本书以台湾中部平埔族群作为个案,解析熟番社会关系与集体意识的生成和展现方式。作者在绪论部分,说明平埔族群研究的意义,何谓熟番、平埔仔、平埔族。接下各章,探讨清代的边疆统治,汉人入殖与熟番生活领域的变动,文献记载的平埔跨社群迁徙活动,呈现平埔族群的社会网络展现方式,,外在因素对内在变迁造成的明显影响。更透过生、熟番人群的政治分类,窥视清廷对族群关系的操控,如何影响平埔社群关系的发展,以及如何影响熟番的族群命脉。借由平埔社会网络与集体意识的发展过程,了解平埔族群现实生活的困境和复杂的历史经验。
  洪丽完,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职于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著有《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古文书研究与导读》、《台湾中部平埔族:沙辘社与岸里大社之研究》等。
13、民国教育学术史论集
  陶英惠著 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 2008·12
  本书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三篇,探讨自民国成立至抗战前在教育方面的发展。主要叙述民国建立后教育文化的创新,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的经过,蔡提出的国民教育的一些重要措施,并从事社会改良运动等。特别是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试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失败后仍不断探讨原因,实行新法,在教育政策上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二部分三篇,讨论学术研究方面情形,分别为民国初期的学术研究(1912—1927);统一与建设时期的学术研究(1927—1937);迁台以后的学术研究。
  陶英惠,山东凌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以民国以来教育、学术作为研究范畴。著有《孙中山·蔡元培》,《雪泥鸿爪:近代史工作者的回忆》等。
14、南海诸岛主权争议述评
  沈克勤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4
  本书主要评述南海诸岛主权争议问题。首先阐明国家主权的意义及演变。继而概述南海诸岛地理概况及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之史实。因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中国南海海域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邻近国家虽有窥视侵夺之心。现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相继侵占南沙群岛中若干岛屿,宣示主权,各不相让,甚至战火。书中对其进行评析并探求解决之道。终结到今日在全球化驱使下,各国均谋求区域经济整合,化解主权争议,共同合作开发资源。
  沈克勤,政治大学毕业,曾任台湾防卫司令部宣传科长,外交部科长、副司长等职务。 
15、文学视域
  殷善培主编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3
  2008年5月,淡江大学中文系召开第十二届“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文学的社会文化解读”为主题,讨论文学与佛经、经典智慧、雕刻、书法、政治思潮、原型神话、西洋文学批评等其它专业领域的关系。本书共收录论文25篇,依次如下:
  陈贞竹:论朱熹之诗学及其礼乐论的总体关系
  高婉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译经语言初探
  赵卫民:《人世间》:生活的智慧——庄子的风神
  上原一明:美术表现之文学性:从雕刻作品看文学世界
  王 青:汉唐之际海上历险故事的宗教文化功能
  马铭浩:重估王铎在中国书法史的意义和价值
  胡月霞:情感支撑的诗意世界:东南亚华文诗歌中的声情
  林中明:从薛地到硅谷:地理、历史对文化、文学的影响
  张双英:“文学世界”的深化与开拓:综论二十世纪西洋文学批评的特色与贡献
  黄丽卿:论《聊斋志异》中女性的主体意识
  冈崎由美:唐代豪侠小说与散乐
  陈瑞秀:《红楼梦》的神话美学:以神话描写涵摄美学思想与艺术构思的美学功能
  翁圣峰:日治时期台湾孔教宗教辩:以台湾文社和崇文社为论述中心
  陈大道:风雨断肠人:试析《儒林外史》王惠以降明朝宁王案衍生情节为中心
  李康范:由王国维之死看陈寅恪的“文化本土论”
  洪瑀钦:理学家退溪咏物诗所呈现物我观和目前的环境问题
  陈冠甫:李白诗论
  郑幸雅:论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的文化意蕴
  林明昌:狡狯的演奏家:谈阅读前的心理准备
  连清吉:日本近代的文化维新主义
  陶玉濮:书体演进与不同场合的书体运用
  林素玫:折翼的天使:贾宝玉的心理创伤与自我疗愈
  陈旻志:原型与召唤:神圣性作者观与文化人格的文学祭仪 
16、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
  陈大为著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9·2
  这是部台湾学者讨论大陆当代诗史的专著。作者以历时性的宏观视野来论述当今大陆诗坛的流变,探讨其中的美学变革、典律生成等。并以文革地下诗歌、食指、北岛、杨炼、江河等诗人的分析来贯穿诗歌史。全书分为七个部分:
  1、裂变与断代思维:中国当代诗史的版图焦虑(1949—2008);2、小历史写作—文革地下诗歌的史料建构与编织;3、京畿攻略:中国当代诗歌版图上的北京;4、回到“四点零八分”:食指诗歌的典律化与再诠释;5、“苦难”与“英雄”:北岛早期诗歌的诠释向度;6、知识迷宫的考掘与破译:对杨炼“民族文化组诗”的问题探讨;7、现代神话史诗的先锋实验:江河诗歌的“英雄转化”与叙事思维。
  陈大为,196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台湾师大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台北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治洪前书》、《再鸿门》;人物传记《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论文集《存在的断层扫描:罗门都市诗论》;主编《马华当代诗选》。
17、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
  黄兆汉、林立主编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3
  此为黄兆汉主编的《历代十大家词》系列丛书的最后一部。评选生活在或大半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十位词人:陈恂、张尔田、陈曾寿、叶恭绰、吕碧城、夏承焘、丁宁、沈祖芬、饶宗颐、罗忼烈。每人选词十首,加以注解和评语。后附有关二十世纪词人、词坛资料和参考书目。
  黄兆汉,澳洲国立大学哲学博士(道教史)现旅居澳洲,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等方面专著二十多种。
18、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史
  古继堂著 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 2009·3
  该书论述台湾新文学理论发展历程。分为六编:
  第一编:台湾现代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内涵,包括五四的影响,重要人物、思潮和论争等;第二编,介绍台湾新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概况和走向,以年代区分的方式作介绍,以及各个时段重要的文艺理论家;第三编,概述台湾文学史的研究,著名文学史家及作品;第四编概述台湾的小说理论批评特色和成就,将“女性小说”别立一章介绍;第五编概述台湾的新诗理论批评,包括历史演变、理论家和诗人的不同观点;第六编概述台湾的散文理论批评,列举代表性的散文理论批评家。本书也论述了台湾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古继堂,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19、百年台湾文学散点透视
  朱双一著 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 2009·3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殖民与现代性:台湾新文学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远大于日本文学的影响的原因探讨;彰化文人、作家旅日和赴大陆的经验及相关书写,构成日据时代彰化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环境的变化使虚谷诗风从感时忧国转向清响淡远。但这只是严峻时局下的隐忍,诗人并未泯灭救济苍生的心愿,洪弃生、施梅樵、庄太岳、赖绍尧、杨树徳等通过自己或亲友的大陆行扩大了视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中编,文化汇流与:揭示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发生原因在于民众与迁台的国民党官僚统治的阶级矛盾,证明矛头所指乃是作威作福的官僚统治阶层,而非一般的外省籍民众;
  下编,中华文化底色中的当代台湾文学:批判现实主义乡土文学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与台湾社会进程中农村问题的严重化有直接联系,其代表人物是黄春明、王祯和、七等生等人。近来台湾海洋文学的发展是自然生态理念的融入,其代表作家是达悟族的夏曼·蓝波安和花莲的廖鸿基。
  朱双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院教授,著有《彼岸的缪斯:台湾诗歌论》(与刘登瀚合作)、《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派》、《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台湾文学思潮与渊源》、《海峡两岸新文学思潮的渊源与比较、《台湾文学与中华地域文化》等。
20、金瓶梅到红楼梦: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研究
  胡衍南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9·2
  本书主要讨论《金瓶梅》以后长篇小说的发展情况。分析《金瓶梅》词话本和绣像本可能分别引领出两种不同的世情小说书写模式。
  全书分为绪论和上中下三编。
  绪论:《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的轨迹——《金瓶梅》、《红楼梦》及其他;
  上篇:《金瓶梅》的世情小说属性:非淫书;无微言大义;为“世情小说”论;
  中篇:论世情小说“金瓶梅模式”与“红楼梦模式”。作者拿《续金瓶梅》、《醒世因缘传》、《林兰香》来比照《金瓶梅》、《红楼梦》两本书的模式;
  下编探讨《金瓶梅》、《红楼梦》以外的世情小说,以《歧路灯》为例来谈《金瓶梅》、《红楼梦》建立的世情小说新模式。
  胡衍南,新竹清华大学中文博士,任教于台湾师大国文系,专研明清小说、现代小说。著有《知识的推手》、《饮食情色金瓶梅》、《现代文学》等。
21、由申报戏剧广告看上海京剧发展
  林幸慧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8·9
  本书透过《申报》戏曲广告讨论十九世纪后期(1872—1899)上海剧坛面貌,以京剧为观察重点。京剧形成于十九世纪的北京。在京剧发展史上,唯一与北京抗衡的京剧重镇即是上海。
  全书采用纵向论述,首先以剧场为主轴,探讨京剧进入上海以后在剧坛引发的效应,包含剧院设施、剧院与剧团及演员的关系,剧院对剧目的影响,剧院的行销方式等。第三章始以剧目为核心,论述沪上京剧如何在稳定中发展;在以“京剧与社会互动”为线索,剖析京剧在世纪末的上海如何锐意求变,从而奠定上海京剧之特征;第五章探讨上海京剧之形成在京剧史上有何意义,并厘清”时事新戏“的价值。
  林幸慧,新竹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成功大学中文系助教,著有《京剧发展V.S.流派艺术》。
22、台湾歌仔四论
  曾子良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09·3
  本书收入作者论台湾歌仔戏的四篇论文:
  1、台湾闽南语说唱文学:歌仔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旨在介绍“台湾歌仔“的定义、收藏歌仔的情形,学者对歌仔内容的分类以及它反映的思想;
  2、台省民主歌之研究:以光绪二十三年上海点石斋出版的石印本《台省民主歌》为依据,参酌其它版本和文献史料,进行校勘、辨证和注释,并说明其所反映的思想和情感;
  3、《台湾朱一贵歌》考释:作者不同意《闽台歌册目录》将《台湾朱一贵歌》与《台湾陈办歌》并列,以为皆是闽南语俗文学作品。作者从其词汇、押韵、地缘关系和写作动机几个方面,论证它不同于《台湾陈办歌》,应是福州儒士歌颂总督平乱有功。一方面宣扬清廷声威,以朱一贵的下场,告诫台湾同胞不可造反,并谴责派任台湾的官吏失职无能。应属福州方言文学作品,与福州话有密切关系。
  4、台湾地震歌之探讨:兼怀民族说唱艺人吴天罗先生。
  曾子良,台湾东吴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北一女中国文教师,海洋大学副教授,中华民俗基金会执行长。曾主持台湾说唱歌仔、基隆民间文学之搜集和研究。著有《宝卷之研究》、《台湾闽南语说唱文学“歌仔”之研究及闽台歌仔叙录与存目》等。
23、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
  钟怡雯著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9·2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研究的论文八篇:
  1、历史的方面反面与裂缝:马共书写及其问题研究;2、遮蔽的抒情:论马华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3、马华散文的浪漫传统;4、马华校园散文的文学史意义;5、赤道的匕首与投枪:从大系的编选视野论马华杂文的接受与问题;6、砂华自然写作的在地视野与美学将建构;7、论方路的感伤主义风格;8、国家文学与马华文学
  1989年,以陈平为首的马共党中央与当局签订和平协议,放下武器走出丛林。作者认为马共书写与浪漫主义原属一派,革命是浪漫情怀的实践。作者追索这段被历史也被政府遗忘的史实认为砂(砂劳越)华文学是马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砂华自然写及杂文研究,填补了马华散文史的空白。
钟怡雯,196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台湾师大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元智大学中语系。著有《莫言小说:“历史”的重构》、《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诠释与批评》、《内敛的抒情:华文文学评论》等论文集。
摘自台北学生书局《书目季刊》四十三卷一期,2009年6月 陈友冰摘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