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88|回复: 1

[文学研究] 漫谈元曲中的套数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2-6-9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沈鸿鑫

  几年前徐培均教授与我共同主编了一本《元曲三百首辞典》,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我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他们对元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些读者特别喜欢元曲中的套数,他们要我写一点有关套数的文章,这就是这篇短文的由来。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宋词到两宋已发展到高峰,南宋末年,由于文人片面追求形式美,内容逐渐远离现实和民众,宋词趋于衰落。而宋金之际,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吸收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营养,逐渐形成了一种用北曲歌唱的新的诗歌,它始出自民间,传唱于歌女、伶工之口,后逐渐进入诗坛,为文人所运用,到了元代进入兴盛时期,这种诗歌样式,人们称之为散曲。散曲在文学方面继承了唐诗、宋词的传统,并吸收当时民歌的营养,在音乐方面则是融合了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以及金元民间音乐发展而成,因此曲也可以看作是从词演化而来,从词中解放出来的新的文体。散曲题材广泛,多有描写下层农民贩夫等生活状况的作品,其语言既善于化用前人诗词中名句,又大量吸收民间鲜活的俚言俗语,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从风格看,散曲偏于质朴自然、爽朗显露一路。散曲是用来清唱的诗歌,元代一批文人又用北曲填词创作出可供舞台演出的剧本,这就是元杂剧。因此元曲包括了散曲和杂剧。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也称“叶儿,它是单支曲子,也可以把二三支不同曲牌的小令曲子连缀起来,组成“带过曲。小令在散曲中居于主要的地位。套数,也称套曲、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中的不同曲牌的几支小令曲子连缀组合的,有头有尾,称为完整的一套。套数根据内容需要,可长可短,短的只有三支曲子,长的可达一二十支曲。全套无论长短,必须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一般每套末都有尾声。套数可以说是元曲中的一枝独具风韵的奇葩,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和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套数。
  套数因为篇幅相对比较长,所以它在描写人物和叙述故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便是描绘人物形象、抒发主观思想感情非常出色的一篇名作。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他是我国元代的伟大剧作家,同时是一位散曲大家。据传关汉卿曾做过太医院尹,艺术活动的地域主要在大都,晚年可能到过南方。他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博学多才,熟谙戏曲,不仅长于编剧,而且经常“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关汉卿所作杂剧今知有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18种,散曲有小令0余首,套数10余套。
  元代知识分子地位十分低下,有“九儒十丐之说。他们只能混迹于勾栏瓦舍、青楼行院,与艺妓、优伶相处在一起。然而关汉卿并不以此为耻,也不理会别人的非议。在套曲《不伏老》中,他夸张地描写了自己放荡不羁的生活和倔强的性格,曲折地表现了心中的愤懑和不平,展现了元代特殊社会背景下书会才人的生动形象。
  《不伏老》可分四段。第一段写他“攀花折柳:“半生来弄柳拈花,一世里眠花卧柳,展现出一位放浪形骸的文人形象。第二段《梁州》进一步铺张扬厉地叙写他在风月场中游戏博彩、风流倜傥的生活状况:“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一会儿伴银铮女笑倚银屏,一会儿携玉天仙同登玉楼,一会儿与金钗客满泛金瓯。他戏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第三段《隔尾》写他在风月场中,不甘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第四段《尾》是这首套曲里最脍炙人口的篇章:“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一颗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呢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g、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作者以“响一颗铜豌豆自比,生动地描绘了他的风流生活和多才多艺,以及我行我素、坚决在烟花路上走到底的那种不屈不挠、不伏老、不回头的性格。
  这套曲子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表现一种放浪形骸、及时行乐的情态,其实不然,全篇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调侃的笔致状物抒情,曲中巧妙地用夸张手法,通过对诸般技艺的精通,渲染其风流多才,阅历丰富,以即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不改初衷,显示其不随俗流、独立特行、倔强执著的性格,还以诙谐幽默的反语抒写内心深处的愤世情绪,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全篇用语风趣老辣,汪洋恣肆。套曲大量使用衬字和排比句,风格豪放,气势酣畅,读来让人感到痛快淋漓。
  套数还擅长叙事。《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非常著名的一首。它的作者睢景臣,字景贤,是一位杂剧、散曲作家,扬州(今属江苏)人。自幼好学,禀性聪明,酷爱音律。元大德七年(1303)从扬州至杭州寓居,与钟嗣成交谊。他的作品有杂剧《屈原投江》、《千里投人》、《鸳鸯牡丹记》三种,均不存。《金元散曲》存其套数三套,残套一套。
  套数《高祖还乡》描写汉高祖刘邦称帝的第十二年,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路经故乡沛县(今属江苏),逗留十多天的故事。皇上衣锦还乡,当地官员郑重其事地盛大欢迎。作品用一名深知刘邦底细的村民的口吻来叙述这件“盛事,以辛辣、挖苦的笔触揭露了刘邦耽酒、赖债、明抢、暗偷的乡村无赖的本来面目,并给以愤怒的嘲弄和鞭笞,使本来隆重、热烈的欢迎场面变成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这支套数可分三段,第一段写社长(相当于后代的村长)挨家挨户通知,说为了迎接皇帝乘着车驾龙辇回到故乡,要大家交纳草料,承担劳役。于是“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一片热闹忙乱的景象。
  第二段写村民们吹笛擂鼓欢迎,皇帝全副銮驾来到村前,“我看到当头是几面分别画有白兔、乌鸦、鸡、狗等图样的旗帜。接着是仪仗,这里全都巧妙地用见识寡陋的村民的口吻说:“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鞍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般妆梳。把那豪华威赫的仪仗写得十分滑稽。
  第三段是全曲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汉高祖刘邦进村后,下车与乡亲们见面。“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的人如无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这时,“我“猛可里抬头觑,不看便罢,看了一会竟认出了这汉高祖就是村里的无赖刘三:“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接着“我便诉说起这刘三的根由:“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涂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少我的钱差发内施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我把刘三往昔在村里的种种劣迹一一抖落了出来。最后几句说:“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圩。堪咨趺锤牧诵眨更了名,唤做汉高祖!更如同画龙点睛,把调侃与讽刺推向了极致。
  全套紧紧扣住主人公的身份一是村民,二是深谙刘邦底细的人,通篇语言朴实浅显,富于强烈的农村生活气息。用村民的口吻讲皇帝的仪仗,显得滑稽可笑;又以深知底细的人之口揭露刘邦的老底,显得辛辣尖锐,入木三分。由此既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也充分显示出套数这种体裁的独特艺术魁力。
  
 楼主|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2-6-9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元曲套数中还有一首描写古代勾栏演出情景的作品,很有特色,那就是《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作者杜仁杰,元代散曲家,原名之元,字仲梁、善夫,号止轩,济南长清人,金末隐居河南内乡山,与元好问、麻革等以诗唱和。金亡后,曾为严实父子的门客,晚年半隐半退,寄情林泉。杜仁杰学识渊博,善于谐谑,文风雄健锐利。著有《善夫先生集》,《金元散曲》录存其小令一首、套数四首及残曲数支。
  《庄家不识勾栏》以活泼诙谐的笔调写一个农民进城偶入勾栏观剧的经过和感受,真实而具体地展现出我国元代戏曲演出的情状和风貌。
  全曲共有八支曲子。第一段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庄稼人进城烧香还愿,“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花碌碌纸榜,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是说在勾栏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戏码,围着许多人在观看。勾栏是宋元时百戏杂剧演出的场所,勾栏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元以后勾栏亦指妓院。只见一个人在戏院门口高声吆喝招徕看客,“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么末敷演《刘耍和》。《调风月》全名《诈妮子调风月》,关汉卿所作杂剧,写婢女燕燕受小千户诱骗、欺负的故事,是当时常演的院本剧目。《刘耍和》,杂剧剧名,刘耍和原是金元间著名的院本演员、教坊色长,后来他的故事也被编为杂剧敷演。
  第二段,写庄稼汉花了二百钱进了场,看到场内人多热闹的景况:“见层层叠叠团栾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钟楼模样指高高的戏台。戏开场前“不住的擂鼓筛锣。
  第三段,杂剧开场,庄稼汉好奇地看起戏来。先是演“艳段,有丑角的滑稽表演和说唱诗词歌赋。接着演正戏院本《调风月》:“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行行行说向城中过。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教小二哥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小二哥捉弄张太公,急得张太公将皮棒槌打成了两半。庄稼人不懂,以为一定会把小二哥的脑壳打破,小二哥非向官府告发太公不可。谁知小二哥好像没事一样,毫不计较,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弄得庄稼人莫名其妙。
  最后是庄稼汉看得入了迷,但内急难忍,只得遗憾地退出了勾栏,后面的精彩演出没有看到,还白白被旁边的人取笑了一番。
  这个套曲共八支曲子,写到《调风月》用完了七支,只剩下一个尾声,作者以庄稼汉尿急离席,使套曲戛然而止,显得自然,也给读者留下了不尽的回味。
  这个套曲以一个不谙戏剧和勾栏的农民身份和视角看到的勾栏和戏曲演出,把演出的场景和主人公的心态神情描摹得惟妙惟肖,极其传神。语言全用本色的白话,通俗活泼,并且十分诙谐。因为“庄家不识勾栏,所以充满了夸张、变形、误会、调侃,呈现出极其浓烈的喜剧色彩。但是谑而不虐,并无贬低或丑化庄稼汉,相反,通过这些描写,一个纯朴可爱而又风趣的元代农民形象呼之欲出。宋元院本、杂剧当时演出的样式早已失传,而这个套曲对元代戏曲演出的剧场设置、构造,演员的妆扮、表演,剧目的名称、内容等,都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成为唯一直接描写元代剧场演出状况的文艺作品,这对后世研究元代院本、杂剧的演出情况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因此特别值得珍视。
  《新水令》《代马诉冤》则是一篇风趣而意义深邃的寓言。作者刘时中(约128―1336),名致,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中阳)人,受当时的古文大家、集贤大学士姚燧赏识,荐为河南省掾,后官至翰林待制、翰林总摄太常博士,其散曲反映现实生活,干预政治,今留存套曲《上高监司》、《代马诉冤》等为其代表作。
  全曲以拟人化手法用动物口吻倾诉冤情,从而来抒写人间的不平。曲子一开始就哀叹“世无伯乐怨他谁?干送了挽盐车骐骥。空怀伏枥心,徒负化龙威。索甚伤悲,用之行舍之弃。意思是说,世上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能负盐车,服劳役,被白白地葬送一生。我是一匹老马,空怀凌云壮志,但主人却以为我已老而无用,将我舍弃,使我无限悲伤。
  第二段,老马回忆起自己辉煌的往昔:“王鬣银蹄,再谁想三月襄阳绿草齐。雕鞍金辔,再谁收一鞭行色夕阳低。花间不听紫骝嘶,帐前空叹乌骓逝。命乖我自知,眼见的千金骏骨无人贵。玉鬣银蹄、雕鞍金辔是当年自己的奕奕风采,这里作者用了几个典故:刘备骑马襄阳赴会,项羽帐前空叹“时不利兮骓不逝,古代君主千金买骏骨。作者连用数典,自叹命乖运蹇,不为人重视。因而发出诘问:“谁知我汗血功,谁想我垂缰义,谁怜我千里才,谁识我千钧力?“垂缰义指前秦苻坚之马垂缰救主的故事。下面进而写马的赫赫功劳:“谁念我当日跳檀溪,救先主出重国?谁念我单刀会随着关羽?谁念我良美川扶持敬德?刘备乘的卢马跳檀溪冲出重围,关羽骑赤兔马单刀赴会,尉迟恭大战单雄信,匹马救李世民。但是这一切早被人忘却。故而“马愤愤不平地连用了三个“谁念我。
  第三段写眼前的现状:官府和当权者重用的都是一群蠢驴,而这些暴发户、无知小辈,“不识尊卑,“一概地把人欺。不中用的驴子被委以重任,而千里马却遭排挤,受连累,拉盐车,服苦役,“把我埋没在蓬蒿,失陷污泥。这一段与前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后一段则更加悲凉。被排挤、服苦役还不是最坏的结局,“有一等逞雄心屠户贪微利,咽馋涎豪客思佳味。一地里把性命亏图,百般地将刑法凌迟。千里马最后竟被屠宰杀戮,成为馋涎豪客的盘中之餐。
  这支套曲是一篇绝妙的寓言。全曲以千里马的怀才不遇及悲惨的命运,借物喻世,借马之口揭露现实社会的世道不公和黑暗残酷,英才得不到赏识和重用,功臣被贬斥,甚至遭陷害,而小人得势,作威作福,寓意十分贴切而深刻。套曲语言生动,随着“马的心情、境遇的不同,语言色彩也随之变化。“玉鬣银蹄,再谁想三月襄阳绿草齐。雕鞍金辔,再谁收一鞭行色夕阳低,多么春风得意,语言色彩何等明丽!而“把我埋没在蓬蒿,失陷污泥,“一地把性命亏图,百般地将刑法凌迟,却又是何等的悲凉惨然!其语言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从元曲的套数中选出几套来稍作解读,只能说是以管窥豹,曲海拾贝,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能领略到套曲反映现实社会众生相的表现能力和独特风貌,读者朋友若想欣赏更多的佳作,那么还请诸君亲临曲海作一番遨游吧。
  (作者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