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北方教育网 5结语:语言事实与语法规律
我们读到的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里,常看到这样的句子:“语言事实告诉我们……”,确实,发现语言事实,从语言事实中发现语法规律,是各个学派语法学者共同的追求。
形式学派的学者偏重于使用内省的语言材料,他们认为内省的方式可以发现一些实际语料中永远不会出现的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现象;而功能学派则相信广阔的实际语料天地间才是发现语法实质的地方。其实,在关于大脑的自身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我们也只能在它的外部,靠观察作为人类行为的语言现象来一点点逼近语法实质。人们说出的自然口语是一种行为,内省也是一种行为,只不过前者比后者所能捕捉的事实种类更多,范围更广。(见MeyerandTao,2005)而且,功能语法学者所看重的“交际动因影响语法结构”的观点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事实,连形式学派的领袖人物Chomsky也曾经明确表示:Searle所主张的“交际的需要影响了语言结构”他完全同意(Chomsky,1975);最近,形式派学者Newmeyer在评价Chomsky对语言功能的态度时也说:“近来,最简方案以及一系列著作中,他都提到那些移位现象――即移动规则――可能就是为便于语言使用而存在的,既有为了满足分解(parsing)的需要,也有为了信息结构的需求。因此,问题不在于语法是否有其功能动因,而在于哪里有,有多少,以及是否在你的研究工作中把这个放在你关注的中心。”(Newmeyer,2003)
我们在这里强调功能语法对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还有一层特别的意义,那就是面对汉语现状而言的。汉语方言的分歧之大人所共知。我国实现国家的统一,推广普通话,各个方言区的人们得到广泛的交流,已经有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历程。今天我们的每个汉语使用者,既未能在“普通话”意义上实现多数人语言习惯的高度一致,同时也不再能保持“方言”意义上的本地纯粹性,现代汉语的使用者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混杂型特征。这个特征在汉语里的表现远比其他语言显著。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如果过于相信自我语感,相信内省的语料,难免会有偏差。现代汉语的实际表现既已糅合着复杂的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因素,那么,面对客观的语言材料,使用统计的方法,从而分析出语言的真实面貌,析清语言表现中分歧和统一的种种制约因素,不是更有科学性的做法么?因此,我们相信,功能语法所倡导的区分语法现象的层次、区分不同的语体、重视语用频率、动态地观察语法的做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天地。
《参考文献》
[1]毕永峨1989“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多义性或抽象性,载戴浩一、薛凤生(1994),79―94页。
[2]陈平1987描写与解释:论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陈平(1991)1―30页。
[3]陈平1994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第3期,161―168页。
[4]陈平1991《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重庆:重庆出版社。
[5]戴浩一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国外语言学》第4期,又见戴浩一、薛凤生(1994),187―217页。
[6]戴浩一薛凤生1994《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7]方梅宋贞花2004语体差异对使用频率的影响――汉语对话语体关系从句的统计分析,SpecialissueofJournalofChineseLanguageandComputing,Singapore.
[8]胡明扬1993语体和语法,《汉语学习》第2期,1―4页。
[9]黄居仁2004词类歧义的本质与解释――以大量语料库为本的分析研究,载石锋、沈钟伟编,《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235―24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
[10]姜先周2005高频及物动词与低频及物动词的及物性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11]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廖秋忠1991a也谈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国外语言学》第2期,又载廖秋忠(1992),276―282页。
[13]廖秋忠1991b篇章语用和句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又载廖秋忠(1992),181―208页。
[14]廖秋忠1992《廖秋忠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5]刘丹青2002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第5期,411―422页。
[16]刘勋宁1988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321―330页。
[17]陆俭明1985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又载,1993,《现代汉语句法论》,58―7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8]吕叔湘1944文言与白话,《国文杂志》(桂林・重庆)3卷1期。又载,1983,57―76页,《吕叔湘语文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载《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又载,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445―4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20]马希文1983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1―14页。
[21]屈承熹2001“及物性”及其在汉语中的增减机制,载戴昭铭、陆镜光编,《语言学问题集刊》第1辑,113―129页。
[22]沈家煊2002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第5期,387―399页。
[23]陶红印1994言谈分析,功能主义及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载石锋编,《海外中国语言学》,176―204页,北京:语文出版社。
[24]陶红印1999试论语体分类学的语法学意义,《当代语言学》第3期,15―24页。
[25]陶红印2000从“吃”看动词论元结构的动态特性,《语言研究》第3期,21―38页。
[26]陶红印2002汉语口语叙事体关系从句结构的语义和篇章属性,《现代中国语研究》第4期,47―57页。
[27]陶红印、张伯江2000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里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中国语文》第5期,433―446页。
[28]徐烈炯2002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外国语》第2期,8―14页。
[29]张伯江2002a“死”的论元结构和相关句式,载《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80―9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30]张伯江2002b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6期,483―494页。
[31]朱德熙1961说“的”,《中国语文》第12期,1―15页。
[32]朱德熙1986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载1990,《语法丛稿》,114―124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3]朱德熙198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中国语文》第5期,321―32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