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中医药报 海派中医流派的形成
海派中医萌芽于元明清,形成于近代,在清末民初上海特殊的社会和文化历史条件下,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西方医学冲击的历史背景下,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以及吴越文化和本地文化特色,同时吸纳了西方优秀科学和文化营养,因此,海派中医既包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融合了近现代精神,充分体现了“有容乃大”、“和而不同”、“革故鼎新”和“止于至善”等传统文化特征,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上海名医荟萃、流派纷纭、学术争鸣、中西汇通,曾经涌现出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流派,如孟河医派、中西汇通派、伤科八大家、妇科三大家等,形成了海派中医最主要的特色和内涵,出现了如丁甘仁、石筱山、朱南山、蔡小香等大批中医大家,影响深远。
“五门诊”深厚的海派中医底蕴
早在1952年10月1日,在上海静安区青海路44号诞生了沪上第一所由国家成立的中医医疗机构,即现在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前身——“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即“五门诊”,负责全市干部的中医公费医疗。大批享誉大江南北的中医名家宗匠济济一堂,时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陆渊雷、孟河丁派传人章次公、石氏伤科传人石筱山和石幼山兄弟、朱氏妇科传人朱小南、针灸陆瘦燕、一指禅推拿流派嫡传弟子和法推拿流派创始人丁季峰等名家云集,论道悬壶、教书育人。以后,“五门诊”在北京、上海各大中医医院成立时先后援送了29名中医名家,由此“五门诊”被誉为“名中医摇篮”。
2003年,岳阳医院将青海路门诊部改建为“名医特诊部”,再次延请各流派传人,续写“五门诊”名医汇聚的新篇章。
续写海派中医新辉煌
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几经酝酿,最终落址于岳阳医院的青海路名医特诊部,力争在这个具有深厚文化脉络和人文底蕴的近代中医流派发祥地,通过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工作,再现海派中医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曾言:“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本在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而上海近代流派临床传承中心正立足于传承“学术—临床—疗效”这一中医的生命线,体现出中医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努力。
一、创新学习机制,营造教学环境
2010年起中心先后举行了两次隆重的拜师仪式,开展中青年骨干医师向名中医、流派嫡传传人拜师学艺活动,建立师徒传承关系,营造尊重名医、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建立多种传承模式,定期开展医案医话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使现代学科知识与流派学术思想充分地碰撞、交融。
建立跟师手册和跟师档案。对继承人进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终末考核;从学术继承、临床疗效、经验总结等方面制定严格的出师标准;同时,对跟师合格的继承人在课题申报、岗位竞聘、学术带头人评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让传承人感到潜心流派学术传承事业大有可为。
二、开展流派研究,提升传承内涵
中心下设流派临床传承研究室,包括孟河丁氏、中医妇科、推拿、中医外科和针灸流派等,聘任高级职称人员为研究室负责人。各研究室下设以流派传人命名的工作室,开展临床研究及传承工作。完善的组织结构及人事安排为流派传承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以跟师临诊作为流派传承的主要形式
2010年中心首先确定了以孟河丁氏、海派内科、中医妇科、推拿流派、中医外科、石氏伤科等流派的各位名中医、流派嫡传为主体组成的27位流派传人作为第一批临床传承对象,遴选了42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继承人。首批继承人的平均年龄为37.1岁,其中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医师占45%、硕博士比例达到69%。2011年,中心又确定了以陆氏针灸、方氏针灸、黄氏针灸、杨氏针灸、奚氏针灸、秦氏针灸六大针灸流派为主体的海派针灸流派,建立“针灸流派临床传承研究室”,12位针灸临床流派传人和21名继承人再次汇聚,投身流派传承与研究。
经过近3年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老师的学术主张、学术风格等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接受和传承,基本原汁原味地保障了学说的传承,流派的延续。现已收集医案医话3564篇,整理集册2部。完好保留传人的膏方脉案3500个,共编撰20册。
2.以继续教育作为流派传承的传播手段
自2010年开始,中心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医流派传承继续教育学习班,这是全国首个关于流派传承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邀请了沪上知名的流派传人及名中医,介绍上海近代中医流派概况和传承。来自全国各地中医同道踊跃参加。今年,中心又成功申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上海近代中医针灸流派临床传承研修班》和《膏方的临床应用进展及处方技巧》,通过继续教育项目的持续开展,推动中医流派工作的进展。
3.以科学研究作为流派传承的研究载体
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以进一步提高流派传承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寻找各流派的发展规律性及主要内涵,以及该流派在整个中医药发展历史中的趋向和当时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注重研究方法学、人文学、社会学、中医学的交互作用在流派沿革的影响。目前在研的流派传承课题10余项。
4.以学历教育作为临床传承的创新途径
中心招收了6名流派传承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其中2名已取得了流派传承硕士研究生资格。研究生教育的介入,大大提升了流派临床传承的层次,促进了临床流派传承的可持续性,为流派传承的方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也逐渐形成既符合中医传统,又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
5.以信息化建设作为流派传承的硬件保障
2010年7月,医院专门设立院级课题“名老中医流派传承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研发”,集合流派中心和计算机中心人员着手开发数据库的建设。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数据的核对和导入工作,计算机中心则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编写程序。已完成流派传人完整医案收集9659份。在前期完成病案电子化存储的基础上,增加声音、图像等数据记录,更加客观的反应传人的诊疗状况。
6.以沙龙活动作为流派传承的文化平台
2011年医院举办了3届中医流派沙龙,。流派沙龙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彰显文化的平台,通过确定讨论议题,大家围绕传承的意义、传承的形式、中医养生等议题进行了踊跃的讨论。通过建立沙龙这一平台,加强传人间的沟通联系,也使当代流派传承人才培养工作成为一项群智群慧、凝心聚力的工程。
7.以基地建设作为流派传承的有力抓手
上海市2011年启动实施了15个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试点项目,其中该院朱氏妇科、丁氏推拿依托岳阳数代医家的临床积累和积淀,凭借长期良好的临床声誉及社会影响力,成功入选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同时,中医外科和针灸经络研究所,也被列为夏氏外科、陆氏针灸流派研究分基地。拥有雄厚资金和有力政策保障下的流派研究基地建设一定能在中医前辈和继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辉煌成绩。
8.以文化建设作为流派传承的内涵升华
传承中医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独特的诊疗经验外,对形成学术流派起重要作用的文化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经说过:“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中心2011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推拿流派陈列馆,中医妇科陈列馆亦在筹措中。中心坚持定期开展流派传人及继承人的中医文化交流会,目前中心已收集流派传人书法字画34幅。通过挖掘研究中医学术流派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使中医药传承人在传承学术经验的同时,逐步锤炼提高文化素质,成为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有一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中医人”。
三、打造专科品牌,提升流派影响力
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继承发扬中医特色优势重要途径。医院在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中,结合流派传承工作,使人尽其才,造就一批高质量的中医专业人才,并通过他们挖掘、整理和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制定完善诊疗方案,同时注重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自制制剂研发,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满足社会对中医药需求,展现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拥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0个、上海市中医优势专病专科5个。慢性再障、痛风、胃食管反流病、不孕症、中风等优势病种的疗效已达到国内和上海市先进水平。
2012年,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心将继续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的指导下,以上海流派传承研究基地的建设为契机,以流派学术传承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以流派传承的创新研究为动力,以流派人才培养为抓手,以提高疗效服务民众为宗旨,不断促进传统优势临床流派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流派传承的组织管理机制,形成全国闻名、开放创新、管理有序的临床流派传承中心,更好地服务与回馈社会。
丁氏推拿流派
丁氏推拿学术流派可以上溯至清咸丰年间,有李鉴臣氏传一指禅推拿于江苏扬州江都丁凤山。丁氏将一指禅推拿在江南一带发扬光大,由此开创了丁氏推拿流派。丁氏推拿流派经由扬州在上海发扬光大,借助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的医、教、研平台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建立了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确定了推拿学科研究的方向和核心技术。目前丁氏推拿中的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和法推拿学术流派,以及由此发展的脊柱微调手法、海派儿科推拿等,在临床上应用于脊柱病、四肢关节损伤、内妇杂病及儿科等多种病证。
朱氏妇科流派
朱氏妇科,自上世纪初创立以来,名家辈出,医术精湛,且热心医学团体及教育事业,其声望之隆,饮誉全国,称道海外。
1916年,朱氏妇科创始人朱南山来沪行医,病人接踵,人称“朱一贴”。朱小南(二世)随父习医,20岁即在沪悬壶,1936年协助其父在上海创办新中国医学院,任院长。其创立奇经八脉在妇科临证的应用特色,为中医妇科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朱南孙系第三代传人,禀承家学,创立“从、合、守、变”学术思想,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肇始于朱南山先生、奠基于朱小南先生,经过朱南孙教授整理提高,朱氏妇科桃李天下,学术思想源远流长,成为近代中医一大流派。
夏氏外科流派
夏氏外科源自浙江德清疡医世家,先祖夏松泉精通中医内、外科及喉科,以外科闻名于世。夏氏外科至夏墨农为名气最盛。夏墨农精于疔、疖、痈、疽、流注、瘰疬诸证,外治善用刀法,并重视祖传外敷药物的应用,对于外科内治法和扶正祛邪法别有心得。对外疡主张早期切开,手术定位准确,大小适宜,深浅得度,刀法神速,有“飞刀”之称。临诊注重整体,内外兼施,灵活多变,以盐腌法敷“鳝拱头”,以挂线法治瘘管,以外洗法治疗皮肤病等,均简便有效。夏墨农行医40余年,门生遍及江、浙、沪等地,其长子夏少农、次子夏涵均得其真传,成为海上中医外科之一大流派。
陆氏针灸
“陆氏针灸”流派形成于清末民初,是我国近现代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针灸流派之一,为针灸医学的复兴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氏针灸的代表人物陆瘦燕先生幼承庭训,18岁即学成悬壶济世,针刺沉疴,屡见奇效,素有“神针”之誉。1958年陆瘦燕先生受聘上海中医学院,培育了大批针灸专业实用人才,桃李遍布,在海内外都享有极高声誉。
陆氏针灸(流派)疗法主要特征是重视经络、腧穴理论;注重辨证论治及整体治疗;强调肾气和胃气的作用;处方配穴时依病情缓急有常有变,并合理运用针刺手法;提倡温针、伏针、伏灸。
2009年“陆氏针灸疗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青海路名医特诊部坐落于上海滩最为繁华的南京西路旁的两幢花园洋楼内。这所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独立花园,树木葱郁、奇石林立,是上海知名的市级文物保护建筑。而特诊部现辟有独立诊室42间,拥有高级职称专家204位,其中省市级名中医23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5位,全国中医药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7位。每日来此地就诊的人次达1千余人,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伤、针灸及推拿各科,外省市慕名前来就诊的病人达20%以上,特诊部的饮片使用率达83%,其余基本为非药物治疗。这里每年开展的冬季膏方服务更是享誉沪上,供不应求,可谓“上海一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