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7|回复: 0

[官权法制] 大学生村官任建宇因言被罪 为其平反劳教改革成政改预召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2-10-19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去的一周,任建宇这个名字在网络和媒体上广泛出现。这个25岁的重庆大学生村官,去年因在腾讯微博和QQ空间里复制、转发和点评“一百多条负面信 息”,被重庆处以两年劳教。近日,就在任建宇不服劳教的行政诉讼案开庭审理的同时,10月9日,中国首次就司法改革问题发布白皮书。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 劳动教养制度已形成社会共识,正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这让法律界和社会公众愈发期待任建宇不服劳教一案的庭审能够影响并推动我国劳教制度改革的进程,让 其成为中国被劳教的最后一人。

  一个让人惊异的细节是,在任建宇案的庭审中,任的女友帮其网购的一件印有“不自由毋宁死”的文化衫,成了被告重庆市劳教委辩称任建宇有罪的重要证据之一。

  “不自由毋宁 死”,这是苏格兰裔美国人派翠克亨利1775年3月23日于殖民地维吉尼亚议会中演讲的最后一句,原文为“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这句话最早为国人所熟知是在1942年7月12日,革命烈士苏蔓留下一张“不自由毋宁死”的字条后,与罗文坤、张海萍在自己寝室并排自杀。 此后,这句话也成了激励中国人争取自由解放的著名格言。而今日,因一件印有这句格言的文化衫,重庆方面就指控一个公民有罪,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位于嘉 陵江畔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关于苏蔓烈士的生平简历中,标题就是这六个大字——不自由毋宁死。

  一句名言警句,出现在同样地方的两个不同时代,却遭遇了天壤之别的对待。

  其实,任建宇的 家乡重庆彭水,2006年就曾有人因言招罪。当地一名普通科员因以隐晦讽喻的方式填词评点当地政务,被以诽谤为由入狱,是为“彭水诗案”。而近年来,不止 重庆,还有山西“稷山文案”、河南“孟州书案”和“灵宝贴案”,以及福建“三线民诬告陷害案”,都将无一例外地载入“因言获罪”的史册。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这句旨在维护个体权利的著名的“米兰达规则”,在一些地方,却因种种“因言获罪”的案件,成了另外一种注解——你说的每句话,都有可能成为你获罪的理由。
  的确,言论表达 是人的天性,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自由。以任建宇案而言,一个刚从大学毕业,对国家和社会怀有一些责任感的年轻人,对这个社会发生的事情“吐槽”一些自己的 见解和想法,或者转发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文字,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呢?一个扎根在中国社会最基层的村官,偶尔仰望一下这个国家的星空,能有多大的罪过呢?

  罪与非罪,是非曲直,不难论断。其中所涉的基本事实和法律问题,也并不复杂。然而,案件发展至今依旧逆着法律与民意的潮流,这让我们必须思考,为什么“因言获罪”能够层出不穷?

  公权对社会舆论 批评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公民可以不受威胁地自由发言,哪怕是真的说了什么错话,也不会招致横祸,因为宪法赋予了公民言论自由。而言论 自由,被萧伯纳认为是惟一有价值的自由,这也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政治常识。即我们每个人都有喊痛的自由,以及改变环境的自由。

  同样,这也应当 是一个“我言故我在”的时代,民众普遍关心社会和公共事件,对种种弊端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原本是时代和社会的福音。可任建宇案中的公权使用者们不曾 反思社会弊端是否得以处理,却借用政治语汇,沿用言论控制的传统。殊不知,激发民众发言的那些社会隐患的“根”不除,民众表达的“苗”还会以各种形式生 长。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这句语出《诗经》的道理,历来都被有见识的政治家所认可。古人尚认识到,批评的意见可以给统治者提供多方面的资讯,并且引以为戒。“千夫 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也是说尽其间的道理。但凡开明的统治者,对于各种“攻阙”的逆言,不会闻过则怒,而只会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古人早有言在先:防 民之口,甚于防川。又言:大决所犯,伤者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更何况,我们今天已站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言者无罪”与 “因言获罪”,这是泾渭分明的两种社会表征。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千人一面众口一词,那才是极其不正常的。一个法治与民主的社会里,绝对不是只允许别人说过 头的赞美话,而不允许别人说过头的批评和建议。这也便是所谓的“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要知道,一个万马齐喑的社会,比众声喧哗更压抑,也更危险。中国要向前,因言被治罪的现象,就应该趁早且彻底地杜绝。

  编辑: 赵明 来源: 华商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