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7|回复: 0

[佛教经典] 宗镜录卷第五十三

[复制链接]
琴痴 发表于 2012-12-1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镜录卷第五十三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第三能变者。唯识论颂云。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变。是了别境识。自证分是了别性。见分是了别相。有覆有记。识。以了境为自性。即复用彼为行相故。则了境者。是识自性。亦是行相。行相是用。故识论云。随六根境。种类异故。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
问。若心外无实色。则眼等五识无有所缘。
答。识论云。虽非无色。而是识变。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即以此相。为所依缘。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对色。理既不成。故应但是内识变现。释云。眼等虽有所依所缘之色。而是识所变现。非是心外。别有极微。以成根境。但八识生时。内因缘种子力等。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尘。眼等五识。依彼所变根。缘彼本质尘境。虽亲不得。要托彼生。实于本识色尘之上。变作五尘相现。即以彼五根为所依。以彼及此二种五尘。为所缘缘。五识若不托第八所变。便无所缘缘。所缘缘中。有亲疏故。然眼等根。非现量得者。色等五尘。世间共见。现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现量得。除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是现量得。世不共言。余散心中。无现量得。此但能有发识之用。此知是有。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别有大种所造之色。此功能言。即是发生五识作用。观用知体。如观生芽。比知种体是有。所以密严经偈云。眼色等为缘。而得生于识。犹火因薪炽。识起亦复然。境转随妄心。犹铁逐磁石。如干城阳焰。愚渴之所取。中无能造物。但随心变异。复如干城人。往来皆不实。众生身亦尔。进止悉非真。亦如梦中见。寤后即非有。妄见蕴等法。觉已本寂然。四大微尘聚。离心无所得。华严经云。自在主童子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复善知十八工巧。种种技术。并六十二眷属明论。及内明等一切方法。治内烦恼。何等名为内身烦恼。有四因缘。一谓眼根。摄受色境。二由无始取著习气。三由彼识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种因缘力故。藏识转已。识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续不断。善男子。如眼识起。一切根识微尘毛孔。俱时出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诸识亦尔。或时顿现。善男子。譬如猛风。吹大海水。波浪不停。由境界风。飘静心海。起识波浪。相续不断。因缘相作。不相舍离。不一不异。如水与波。由业生相。深起系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彼阿赖耶。终不自言。我生七识。七识不言。从阿赖耶生。但由自心。执取境相。分别而生。如是甚深阿赖耶识。行相微细。究竟边际。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愚法声闻。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
问。眼识等。为复依根发识。依境发识。
答。定依根发。百法云。眼识依根发识。乃至意识亦尔。若眼根变异。眼识必随变异。如眼病所见青色为黄色。此不是坏境。但是根损。令识取境。变为黄色。故知随根得名。
问。眼识缘青色为黄。岂不是非量。
答。但是同时乱意识。以眼根有损。令同时意识缘乱故。便变青为黄。其实眼识。不作青黄缘也。意根损。意识亦损。如初地我法二执。即时成无漏。此时意根坏。无其二执。能缘之识。亦能坏却二执也。故知依根所发。得名眼识。但随根立也。护法云。六识体性各别。但依根境而立其名。若执有一识能缘六境者。若六境一时到。如何一个意识。能一时缘得耶。若前后起。即不遍故。所以随六根境种类异故。依根得名。
问。眼识等六既依根发识。以何为根。
答。护法通用现种为根。根既然。境亦尔。瑜伽论亦云。皆以现行及种子二法。为眼等根。由本熏时。心变似色。从熏时为名。以四大所造清净色故。对所生之果识。假说现行为功能。实唯现色。功能。生识之义。大小共成。
问。根以何为义。
答。根者。即五根。有增上出生义故。名之为根。于中有清净五色根。有扶尘五色根。若清净五色根。即是不可见有对净色。以为体性。能发生五识。有照境用故。若扶尘五色根者。即扶清净根。能照其境。自体即不能照境。为扶尘根。是粗显色故。不妨与清净根为所依。五蕴论云。根者。最胜义。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乃至身根以触为境。并净色为性。无即不生。
问。未转依中。前五转识。于三量中。定是何量。
答。古德云。旦眼识缘色境相分。即各自缘自相分。三量分别者。是现量。现量具三义。一现在。非过未。二显现。非种子。三现有。简无体法。缘现量境名现量者。不度量也。即因修证境。不带名言。是任运义。即五识缘境。得法自相。但中间无隔碍。故名亲缘。相分有。赤色。即得赤色之相分。但不分别故。任运不带名言故。名得自相也。护法云。五识唯缘实五尘境。即不缘假。但任运而缘。不作行解。不带名言。是现量故。且如眼识缘青黄赤白四般实色时。长短方圆假色。虽不离实色上有。眼识但缘实。不缘长短假色也。眼识定不缘长短色。唯意识作长短心而缘也。如五识初念。与明了意识缘五尘境时。唯是现量。得五尘之实色。若后念分别意识起时。即行解心中。作长短色缘。是比量心缘也。即五识唯是现量。缘实不缘假。故论云。无有眼等识。不缘实境生。即五识唯缘实。是自相境。如眼识缘青境自相时。得青色之自相。若后念分别意识起时。即非青色解。便是共相比量也。才作解心时。不实青色心体。为带名言。是在假相也。故识论云。谓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诸法共相而转也。言假智者。即作行解心。名假智也。言诠者。心上解心名句文。及声上名句文。是能诠。皆不得所诠自相也。又释云。显假不依真。唯依共相转。即此真事。不说心识实体名真。但心所取法自体相。言说不及。假智缘不着。说之为真。此唯现量智。知。性离言说。及智分别。此出真体非智诠。及如色法等而为自性。水湿为性。但可证知。言说不及。第六意识。随五识后起。缘此智故。发言语等。但是所缘所说。法之共相。非彼自相。又遮得自相。名得共相。若所变中。有共相法是可得者。即得自体。应一切法可说可缘故。共相法。亦说缘不及。然非是执。不坚取故。如五蕴中。以五蕴事为自相。空无我等理为共相。又以理推。无自相体。且说不可言法体名自相。可说为共相。以理而论。共既非共。自亦非自。为互遮故。但各别说。说空无我等是共相者。从假智说。此但有能缘行解。都无所缘空实共体。入真观时。则一一法皆别了知。非作共解。言说。若著自相者。说火之时。火应烧口。火以烧物为自相故。缘亦如是。缘火之时。火应烧心。今不烧心。及不烧口。明缘及说。俱得共相。若尔。唤火。何不得水。不得火之自相故。如唤于水。此理不然。无始惯习共呼故。今缘于青。作青解者。此比量智。不称前法。如眼识缘色。称自相故。不作色解。后起意识。缘色共相。不着色故。遂作青解。遮缘非青之物。遂作青解。非谓青解。即称青事。故唯识颂云。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此谓假智。唯缘。共相而得起故。法之自相。离分别故。言说亦尔。不称本法。亦但只于共相处转。今大乘宗。唯有自相体。都无共相体。假智及诠。但唯得共。不得自相。若说共相。唯有观心。现量。通缘自相共相。若法自相。唯现量得。共相亦通比量所得。乃至故言唯于诸法共相而转。此之自相。证量所知。非言说等境故。
又疏问云。何故名自相共相。
答曰。若法自体。唯证智知。言说不及。是为自相。若法体性。言说所及。假智所缘。是为共相。
问曰。如一切法。皆言不及。而复乃云。言说及者是为共相。一何乖返。
答曰。共相是法自体上义。更无别体。又此名诠火等法时。遮非火等。此义即通一切火上。故言共相。即其义也。非苦空等之共相理。若尔。即一切法不可言。不可言亦不称理。遮可言故言不可言。非不可言即称法体。法体亦非不可言故。而今乃言名得共相之自性故。今应解此。非法体。其义可然。言名等诠共相。非谓即得共相体。但遮得自相。故言名诠共相。又自相者。即诸法之自体相。如火以暖为自相。唤火之时。不得暖故。不得自相。此暖自相。唯身识现量证故。非名所得。共相者。此以名下所诠之义名共相。共相有二。一者共自类相。二者共异类相。如言火时。不该于水等。但遍一切火上。故名共自类相。若言苦空无常等。则不唯在一类法上。及遍一切水火等法上。故名共异类相。又自相者。唯五根五尘。心心所得。谓五根。是第八现证。五尘是五八心心所现量。证。自体性。独散意识等。尚不得自体性。何况名诠得自体性也。五识缘五尘境时。具四义故。名得法自相。一任运故。二现量故。三不带名言故。四唯缘现在境故。得名自相。意识所缘境有二。若是独头意识。所缘境。即于法处收。若明了意识所缘境。即于色处摄。且如眼识明了意识。初一念率尔同缘色时。但缘色之自相。后念明了意识。分别所缘色上长等假色。即是共相。虽然长等假色是明了意识所缘境。亦在于色处收。为是假。故眼识不缘也。乃至声亦耳。且如耳识初刹那。率尔。与明了意识同缘声时。亦是得法自相。后念意识起。缘于声上名句。文三有分别行解等。缘假也。今五识既无分别行解。所以不缘假也。
问。且如色有二十五种。青黄等四般显色是实。余是假。声有十二种。唯执受不执受声是实。余是假。触有二十六种。四大是实。余是假。此中实者。五识缘于五尘处摄。若假者。论主既言五识不缘。是意识缘。如何不于法处摄耶。
答。第六明了意识。缘长等假色。有三义故。所以不于法处摄。一明暗不同。二以假从实。三以影从质。具此三义。故于色处摄也。若独头意识。无此三故。所以法处摄。且第一明暗有异者。若明了意识。与五识初念率尔心时。即是现量。不缘其假。至后念明了意识分别心生。即缘假色。五识正缘实色时。此意于五识所缘实色。而生行解。缘其假是六。与五识不同时起分别故。即此意识。即是明也。所缘假色等。即于色处摄。不于法处收。若是独头意。不假五识而生分别。但约独起者。即是暗意识。即于法处摄。二以假从实者。以长等假色。依他实色上立。虽意识缘。摄此假色。归于实色。总于色处摄也。不于法处收。三以影从质。长等假色。是第六识。托五尘实色为质。而变起长等假相分缘。将此假相分长等色。就五尘实色处收。总于色处摄也。若独头意识。不必有本质也。此有三义。故假五尘色。总于色收。若是独头生暗意识所缘之境。即法处收。
问。五根于何教中证是现量。
答。诚证非一。圆觉经云。譬如眼光。照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可证五根现量。不生分别。其眼光到处。无有前后。终不舍怨取亲。爱妍增丑。例如耳根不分毁赞之声。鼻根不避香臭之气。舌根不简甜苦之味。身根不隔涩滑之触。以率尔心时不分别故。刹那流入意地。才起寻求。便落比量。则染净心生。取舍情起。
问。眼等五根缘境之时。当具几义。
答。缘者。是缘藉之义。境有二义。一所藉义。二所照义。言所藉者。如缘有体境。藉彼为所缘缘故。言所照者。虽不藉彼为所缘。然是所照瞩处。亦说为境。如眼等五根照色等境。虽非所缘。然对此根。得名为境。是所照故。又眼根照色。眼识缘色。乃至身根觉触。身识了触等。
又古德问。五识既唯缘实色。只如长短等。依色境现前时。眼根不坏。此时眼识。为缘。为不缘。若言缘者。便犯五识缘假之过。若不缘者。何故闭眼不见。开眼乃见耶。
答。此时眼识。但得青等实色。而同时意识。依眼根为门。分明显了。取得长等。据意识得。合法处收。但缘此时。意识。依眼根取。对所依根。故色处摄。
问。前五识具几业。能了前境。
答。前五识具六业。瑜伽论云。一唯了别自境所缘。二唯了别自相。三唯了别现在。四唯一刹那了别。五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六能取爱非爱果。
问。眼识现量。称境而知。若眼病之时。或见青为黄。岂称境耶。若不称境。何名现量。
答。一师云。见青为黄。实是意识。谓由根病故。引得病眼识。由病眼识故。遂引非量意识。见青为黄。非眼识见青为黄。由病眼识。能起见黄识。故作是说。二师云。由病眼根。引病眼识。虽见青为黄。而不作黄解。故是现量。如无分别。观佛性真如为八自在我时。虽不称境。而无分别智不作我解故。得是现量。此亦然也。
杂集论问云。若了别色等故名为识。何故但名眼等识。不名色等识耶。
答。以依眼等五种。解释。道理。成就。非于色等。何以故。眼中之识。故名眼识。依眼处所。识得生故。又由有眼。识得有故。所以者何。若有眼根识定生。不盲暝者。乃至暗中亦能见故。不由有色眼识定生。以盲暝者。不能见故。又眼所发识。故名眼识。由眼变异。识亦变异。色虽无变。识有变故。如迦末罗病。损坏眼根。于青等色。皆见为黄。又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眼而得生故。又助眼之识。故名眼识。作彼损益故。所以者何。由根合识。有所领受。令根损益。非境界故。又如眼之识。故名眼识。俱有情数之所摄故。色则不尔。不决定故。眼识既然。余识亦尔。
问。为眼见色。为识等耶。
答。非眼见色。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为见。又由六相眼于见色中最胜。非识等。是故说眼能见诸色。何等为六。一由生因。眼。能生彼故。二由依处。见依眼故。三由无动转。眼常一类故。四由自在转。不待缘合。念念生故。五由端严转。由此庄严所依身故。六由圣教。如经中说。眼能见色故。如是所说六种相貌。于识等中。皆不可得。识动转者。当知多种差别生起。
问。六根所成。各有几义。
答。古释云。各有二义。一是异熟。二是长养。且如眼根者。如过去业。招今世眼。名异熟眼。于今世时。因饮食等。长小令大。养瘦令肥。名长养眼。余五根亦然。
问。若无外境。应无现量能觉之心。若无现量能觉。云何世人作如是觉。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答。古德云。现觉如梦者。如正起现量五识。证色等五境之时。但唯能证所证色等境。不能觉现量能觉之心。所以者何。觉能觉法是意识。正随起五识时。必无意识。故于此念。必不能觉现量之心。至第二念正起意识。觉前念五识现量。时无所觉。现量五识。及现量所觉之境。并已谢灭。所以者何。以诸识不并生故。起意识时。现量五识已灭。又有为法刹那灭故。现量五识所缘之境。此时亦已谢灭。若言须有实外境。方能生心者。且如后念意识。缘前念现量五识为境。岂是实有法耶。由过去无体故。此过去现量五识已灭。今虽无体。犹能为境。生于意识。何必五识。须缘心外实境而生耶。谓若在睡时正起梦心。即不能起觉梦之心。至睡惺后起觉梦心时。其所觉之梦心已灭。其五识现量正起时。未能起觉现量意识心。及至第二念起。得觉现量五识之意识心。其所觉现量五识已灭。与觉梦心相似。故举为喻。
又难。定许有现量耶。谓正起觉现量之能觉意识时。彼所觉五识定有耶。
答。此时所觉已灭。虽无体。犹生能觉之心。何妨外境是无。能生识耶。然大乘五境。虽似有。而非心外。与凡小不同。
问。于眼等六识中。有几分别。
答。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唯缘现在所缘诸行。自相行分别。所缘行。即五尘也。自相行。如色以青为行相。眼识缘时。亦任运作青行相。名自行。又自相行即能缘行。简共相行。如缘青时。即缘黄不着。二随念分别。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唯缘过去。三计度分别。于去来今不现前。思[御-ㄗ+名]行分别。即非有计有。是非量境。然约三世计度。不定一世。又杂集论于三分别中。复有七种分别。一谓于缘任运分别。谓五识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二有相分别。谓自性随念二种分别。取过现境。种种相故。三无相分别。谓希求未来境行分别。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七不染污分别。此四分别。皆用计度分别以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时寻求。或时伺察。或时染污。或不染污种种分别。又摄大乘论。有十种根境微细分别。论云。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落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九执著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邪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释曰。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识。是余分别根。自性。亦是分别故。名根本分别。缘相分别者。谓分别色等。有如是缘相。显相分别者。谓眼识等并所依识。显现似彼所缘相故。缘相变异分别者。谓以色等。影识变异所起分别。老等变异者。谓色等识。似老等相。起诸变异。何以故。内外色等。皆有老等转变相故。等者。等取病死变异。乐受等变异者。由乐受故。身相变异。如说乐者。面目端严。等者。等取苦。及不苦不乐受。贪等变异者。谓由贪等身相变异。等者。等取嗔痴忿等。如说忿等。恶形色等。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者。谓杀缚等。令身相等生起变异。时节代谢。亦令内外身树色等。形相改变。如说寒等所逼切时。身等变异。捺落迦等诸趣变异者。等。即等取一切恶趣。彼恶色等变异共了。及欲界等诸界变异者。等取色界。无色界中。无似色等影像识故。于诸天中及静虑中。亦有有情及器色等。种种变异。如末尼珠。威神力故。种种净妙光色变异。显相变异分别者。谓由眼等所依根故。令似色等影像显现。眼识等识。种种变异。即于此中。起诸分别。即知如前说。老等变异。随其所应而起变异。何以故。如说眼等根有利钝。识明昧故。如无表色。所依变异。彼亦变异。由乐受等。变异亦尔。如说乐者。心安定故。如说苦者。心散动故。贪等逼害时节代谢。亦尔。捺落迦等。及欲界等。依身变异。识亦变异。如应当知。无色界中。亦有受等。所作变异。诸识分别。他引分别者。谓善恶友。亲近所起。及与听闻正非正法。为因分别。即是外道迦比罗等。及正法中。诸骚揭多。所有分别。名不如理。如理分别。如是二种。随其所应。能生。邪见正见相应二种分别。萨迦邪见为因。所起六十二见相应分别。即梵网经中前际后际分别。谓我过去为曾有耶。如是等分别。名执著分别。言见趣者。是品类义。散动分别者。散乱扰动。故名散动。此即分别。是故说名散动分别。此即扰乱无分别智。何以故。由此扰乱般若波罗蜜多故。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谓诸菩萨十种分别者。谓诸菩萨能发语言。他引而转。不称真理。十种分别。何以故。证会真理。若正现前。不可说故。
问。前三分别。于八识中。几识能具。
答。八识中唯第六识具三分别。自第七识。唯有自性分别。以缘现在故。或可末那亦有计度。以计度执我故。若论体性。计度分别。以慧为性。随念。以念为性。分别。以慧为性。真法之中。既无虚妄。八识。所以无此分别。又古师于十种分别。就八识广辩。
问。八识中各具几分别。
答。第六识具广略十种分别。前五识唯自性。任运。二种分别。五识于自境界。任运转故。第七识具计度。染污有相。三种分别。第八识同前五识。得有自性任运分别。若自性任运分别自现量。若计度染污无相分别。唯比非二量。若有相分别。一分缘现在者。通三量。一分缘过去者。唯比非二量。若随念分别。无漏。即是现量。若有漏。即比非二量。
问。何故五识无分别执耶。
答。夫言执者。须是分别筹度之意方能坚执。五识虽有慧。而但任运。不能分别筹度故。五无执。唯第六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