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0|回复: 1

[训诂学] 字词解惑:“借此机会”中“藉”的用法对吗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3-1-15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三晋都市报
有时在报刊上看到“借此机会”的写法,其中“藉”的用法是否正确呢?
  “藉”字读jiè时,常见的用法有:
  1.表“垫在下面的东西”,也就是“垫子”,如“草藉”“以草为藉”。
  2.动词,表 (用东西)“垫、衬”,如“枕藉”(很多人交错地倒或躺在一起)、“藉茅”(用茅草垫着)。3.表“抚慰”“安慰”,如“慰藉”。4.用于“蕴藉”(表说话、文章或神情等宽和而含蓄不露。例如“蕴藉的笑意”“温恭蕴藉”“意味蕴藉”“诗意蕴藉”)。

  在“假托”和“凭借”“利用”的意义上,“藉”跟“借”是繁简关系。也就是说,在上述意义上,“藉”是“借”的繁体字。从规范用字的角度说,我们应该写规范的“借故”“借古讽今”“凭借”,不宜写夹用繁体字的“借故”等。上面提到的“借此机会”中的“藉”是“凭借”的意思,写成“藉”是不规范的,应当写作“借此机会”。
  “藉”跟“借东西”的“借”没有繁简关系,“借东西”的“借”在汉字简化之前就写作“借”,而不是“藉”。《说文解字》说:“借,假也。”《左传・定公九年》中便有“尽借邑人之车”的用例。可见,“借东西”的“借”古已有之,如果把“借东西”的“借”写成“藉”,就成了错字了。
  另外,“藉”还读jí表“杂乱”等意义,例如“狼藉”。
  “藉”跟“籍”古时通用,例如“狼藉”有时也写成“狼籍”,但是现在不通用了,“籍贯”“典籍”“学籍”中的“籍”不宜写成“藉”。
智慧启蒙 发表于 2013-3-5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我的作品
语言文字的重新评估
高旷
摘要:用矛盾统一的方法对语言文字的准确性、承载力、自身性质进行重新评估和定位。
    关键词:语言文字;评估;定位
宇宙万有不是以语言文字的存在而存在的,语言文字只是人类互通信息的工具之一,是人类现象的衍生物。既然语言文字作为沟通和表达的工具,就有必要对它的准确性、承载力、自身性质进行评估和定位。
       语言文字再加上图像、音声的配合,几近成了人类无法替代的信息交流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象征。语言文字辅助人类极大地拓宽了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现代人更是深深的打上了语言文字的烙印,甚至已经浸入到意识和骨髓里:几句歌词、一段演讲、一篇文章、一本书可以触动人一个人的心理乃至生理,甚至可以影响一观念、一事件、一人生、一群体、一国度、一世界。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当清醒的看到:
     (1) 语言文字的指代和意会作用,是建立在共同认可、认识基础之上的,如若不然,纵然千言万语如同鸟鸣,汗牛充栋也是费纸,如同非专业人士看、听电报密码的感觉。对具体的个人来说,地球上千余种语言、百多种文字绝大多数是“密码”、是符号,不明所指。
     (2) 同一个物、事、理,有千余种语言发音、上百种文字符号来表达,哪一语音和符号是正确的表达?都可以说正确,也可以说都不正确。语音符号毕竟是语音符号,本来毕竟是本来,本不甚相干,都是人类人为的假设与方便。
       创造语言文字之初的本意就是用它来指代、会意,以便于沟通,也等于说一切语言文字本身都是譬喻,所以,语言文字即使堆积成山也逃不出譬喻的本质,而不会是实质;譬喻永远是在譬喻,真相永远是真相。
       但是,一旦语言文字与意识之间建立了条件反射,语言文字就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左右人类的思维和存在。究其成因是,学习语言文字之初,就在物、事、理与语言文字之间在人类的意识里建立了难以磨灭的生理、心理条件反射,以至于最后人类深陷其中,忘了来时的路。
       随着语言符号的滥用,现代符号学家认为,我们已经身处“话语讲述”而非“讲述话语”的时代!
       事实上,语言文字与其所指代的物、事、理在本质上本不甚相干,只是因为人类人为建立的语言文字与意识之间的反射才相干。举例来说:口发“火”音,嘴应被烧;“火”字在书,纸应被焚;说“饭”之时,腹应能饱;口发“水”音,应能止渴;这可能吗?
       如实、实相与语言文字之间有两道障碍永远不可逾越:一  如实、实相与意识体所处的境界之间的障碍;二  意识体所处的境界与语言文字之间的障碍。
       佛经载,别教三地菩萨即能现观自他一切善知识为众生说法时,法音之宣流,虽有所说,皆如戏论,非真实义。唯籍言说相,开示众生悟入,非为戏论诤胜而说诸法。
       正因为如此,每一位智者,在教诲之时,必定对自身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评估和说明。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首先对语言的局限性进行了定位;又强调: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又,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言一字未说,就是避免众生为语言文字所误。
       所以,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本身不是道,只是方便、工具;弄清语言文字与其所指代的事实真相具有相异性,有助于人们更直观地观察世界,而不是用语言文字来对待世界,更不是用理论教条来审查世界。
       当然,语言文字的功用也绝对不能埋没;对于人类而言,真理非语言不便传递,但语言终究非是真理,真理是事实本身。正所谓:以指指月,指终不是月。
       图像当然也是虚拟所成,但是由于它们反射或发射光波近似于人类所认可“实物”的光波,所以具有仅次于实物的迷惑性,比语言文字的迷惑性更大;一位精神分析学家说:让一个精神病人看白墙也比看电视强!
     《道德经》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客观地说出了一个科学事实:眼、耳看到和听到的有限东西,障碍了人类进一步接收更为广阔和无限信息的可能,以至于说世界的本来与真实面目。
       语言文字和图影的信息传播功能在现代被无限放大,让现代人不自觉地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虚拟(符号)世界里,乐之不疲,娱乐至死。
       本节的目的在于认清语言文字的两面性:有用性与无用性的统一;有益性与有害性的统一。
       由以上可知,任何一种学问研究到极致,都能展现矛盾统一(般若中道)这一宇宙法则!
       如果对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准确性、承载力、性质不能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那么,谈论所谓的哲学、智慧都无异于痴人说梦、梦中呓语。因之所撰的一切见解,要么是建立见,要么是诽谤见,绝少正见、智慧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