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16|回复: 0

8000年前古人已定居生活 会用壕沟抵御自然灾害

[复制链接]
里人 发表于 2013-2-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中国文化报
201321104329722.jpg

二期遗存墓地全景(南―北)


  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是距泗洪县城15公里左右的一个小镇。面积虽不大,却是20多处史前遗址的集中地带。2012年,沉睡了8000年的顺山集遗址在这里被唤醒,人们惊讶地发现,古人的生活比我们想象得更先进。
  8000多年前的远古聚落
  往梅花镇的大新庄西南方向走500米就可以到达顺山集遗址,这里海拔28米至31米,面积达17.5万平方米,虽然只发掘了2500平方米,但大量珍贵遗存足可以使专家们断定,早在大约8000年前,古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他们学会用壕沟抵御自然灾害,用上了原始的炊具,吃上了稻米,住进了窝棚。
  该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南京博物院的尹焕章、张正祥经调研后发现这里有史前遗址的迹象,并特地为其命了名。后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发掘研究一直踏步不前,直至2008年,大新庄村民挖沙时偶然发现地下3米处有大量碎陶片,尘封多年的史前遗址才浮出水面。
  据泗洪县博物馆馆长江枫回忆,当时他接到村民提供的线索就赶去了现场,看到遗址已经被挖出了一个断面,最底层堆积了大量的新石器陶片。他随即捡起了其中一个造型奇特的陶器――类似猪首形状的支架。因为比较特别,以前从未见过,所以他翻阅了大量的新石器考古资料。即便如此,还是无法辨别出该陶器究竟出于哪个时期。为此,他请来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林留根到现场仔细辨别后,认为此物为釜的支脚。“釜是远古居民烧饭用的锅,多为圆形底、深腹筒形,夹砂陶占绝大多数,先民们将釜放在支架上进行烧煮,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林留根说。
  将出土陶片和周边已发现的遗址比较,考古人员推断,顺山集遗址可能距今7000年到8000年左右。不过,这也仅仅是推测,要确定具体的年代,还得经过严谨考证。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受邀对遗址进行了系统采样,样本经过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测定,确定年代为距今8100年至8300年。至此,顺山集遗址为8000多年前的远古聚落,这一推测得以最终确认。而在此之前,学界一直认为太湖流域距今约6500年的马家浜文化是江苏省境内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这一发现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远古先民如何生活
  2012年,随着顺山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一幅8000多年前远古先民的生活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折射出的生存智慧令人震惊。
  挖环壕做防御。环壕是指在古代人类居住地或居住区周围设有防御性的壕沟。远在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壕沟来保护居住区,而顺山集遗址中的壕沟更加令人叹为观止。遗址内环壕东西宽约230米、南北长约350米、周长近1000米,而且一条环壕还将居住区和墓葬区自然地隔离开来。“挖千米长的环壕对于那个时期的人来说难度非常大,所以可以称之为‘中华第一壕’,因为这是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而且,环壕还有抵御自然风险和部落进攻的双重功能,相当于后来的护城河。”林留根不无感慨地说。
  住窝棚挡风雨。环壕内还发现了古人居住的房址,这些房址有浅地穴式和平面起建式两种。最大的将近30平方米,最小的10平方米左右。“房址内有几十个柱洞,大大小小的柱洞围成圆形或椭圆形,中间洞大,应该是顶梁柱的位置,四周也用柱子支撑。可以想象,那时候人们住的房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窝棚。而且盖房时会先竖起木桩,在木桩间编织树枝或芦苇,抹上泥,然后用火把墙体烧成红色,起到坚固防潮的作用。”林留根说。
  用灶生火做饭。在房址附近还发现了古人生火做饭的灶类遗迹,包括残存的陶支脚、灶釜的残片以及因火烤而形成的烧结面等。在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陶器经过修补拼接后发现是一个陶灶,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用的土灶相类似。“这是一个可移动的灶釜组合,为了方便移动做成的灶釜是先民智慧的体现,而且也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灶。”江枫对古人的智慧表示极大敬佩。
  食物多样,吃上了稻谷。从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鹿与猪的骨头可以推测,人们的食物中一定有鹿肉和猪肉。而且他们还以捕鱼打猎为生,会在渔网上挂上陶网坠,这样可以使撒出去的网快速下沉,捕到更多的鱼。最令人惊奇的是,那时的人们吃上了稻谷。“通过对近百个单位样品的浮选及水洗工作,均发现有炭化稻的存在。”林留根说,现在已经确定是驯化稻,说明那时淮河流域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种稻,并用石磨盘、石磨球将稻谷碾磨成粉,使生活具有一定的品质。 说到生活品质,不得不提古人对艺术的追求。顺山集遗址中还出土了较多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物。如陶器中有较多的泥塑人面和兽面,猪首状的陶支座等,还有八角花边口陶釜、九孔双流壶;骨器中有一件精心制作的鹿角器,它的根部酷似猪鼻,而把手处则被打磨出野猪的獠牙、眼睛和耳朵形状,专家推测这应该是史前文明中最早的一件圆雕作品。鹿角器通体被打磨得像玉石一样光滑,这让专家们怀疑,它并非实用的农具,而是身份的象征。
  “村”外是墓地。考古人员在遗址西南、西北各发现墓地1处,共清理墓葬92座,墓葬开口于现代耕土之下,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遗址西南墓地位于壕沟外侧,自然剥蚀及人为破坏严重,多为南北向,头向南,部分残见粉末状骨痕,单人仰身直肢葬。遗址西北墓地同样位于环壕外侧,被不同程度破坏,部分仅存底部,人骨多保存较差,呈粉末状,绝大部分墓葬无随葬品。从排列顺序看,成排分布,以单人葬为主,有侧身葬、多人合葬墓。据专家称,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宗教观念。
  价值非比寻常
  经过3年的发掘,顺山集遗址考古工作收获颇丰,共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灶类遗迹3座、大面积红烧土堆积及狗坑各1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近400件。2012年,顺山集遗址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其成果引发众多专家热议。专家们认为,顺山集遗址是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区时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也是全国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之一。顺山集文化与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化及长江中下游的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为保护这一遗址,泗洪县和梅花镇政府划定了20万平方米的保护区,将顺山集遗址划分为本体(核心)保护区、遗址外围建设控制地带、外围环境控制区三个保护区域,禁止深耕、栽树,还将一座规划中的大坝进行重新选址。如今,顺山集文化遗址已被破格晋升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当地政府还将对顺山集遗址采用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生产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方式进行保护,在原地建一座古遗址公园。(图片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提供)
  相关链接
  未解之谜:
  ●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后来又去了哪里?这里与周边文化有什么样的交流?
  ●稻子是否已经是人们的主食?
  ●环壕是干壕还是有水,环壕有没有门?环壕里面的布局是怎样的?
  ●陶器外红内黑,红色是有氧烧制,黑色是焖烧的结果,两种不同的烧造方式集于一身,究竟是一种什么工艺?
  ●地下埋的那些沙、砾石有着什么样的地质背景? 
  记者 杜洁芳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