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4|回复: 0

[中医养生] 养生之道 顺时为妙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3-8-1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来源: 中医药报
  顺时养生说奥妙
  中医养生的根本理念就在“天人合一,人天相应,人必顺天,顺应四时。”也就是说,明智之人讲究养生,必须懂得顺应天地大自然,顺应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与之适应,和谐相处。顺应自然,顺应四时,是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是养生保健的最高境界。
  面对天地大自然,面对四季气候变化,人要顺应,要适应,还要防护。《理虚元鉴》说得明白:“一年之内,春防风,夏防暑,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更防非节之暖而致冬温。”古人所总结的这“七防”包括三种情况:一种是面对春温、夏暑、秋燥、冬寒这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加以防范。另一种是对反常气候变化的防范,例如冬天本应寒冷,但有时会出现“暖冬”,人体不适应,就容易生病;又如,秋天本应凉爽,但有时反而出现酷热,俗称“秋老虎”,人不适应,也会生病,所以要特别注意防范,“气候反常,更要早防”。第三种情况,气候原本是正常的,但因人的生活起居不当而致病,例如暑天炎热,但因过度贪凉而感寒生病,这就更应特别注意防范。
  中医的顺时养生,就是强调要顺应天地阴阳寒热消长变化的规律,注意建立与天地阴阳变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相处,从而达到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四季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春季阳气初升,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始收,冬季阳气闭藏。面对这四季的气候变化,人的生活起居和心态情绪也要与之适应,加以调整。《黄帝内经》专门写道:春天适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又宜“夜卧早起,使志无怒”;秋天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天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然而,毕竟时过境迁,更应面对当今的新情况,采取新的办法来顺时养生。8月7日恰逢立秋,我们就以秋季顺时养生为例加以说明。
  适度秋冻
  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养生之说。应当怎样正确看待“秋冻“呢?
  秋冻,就是说秋天不要急于添加衣服,可以再冻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初秋天气,余热还在,即使到了中秋,天气渐凉,晚一点添加衣服,也可以锻炼耐寒的能力。等到深秋来临,气温明显下降,再穿较厚的秋装。《诗经》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句子,就是说农历七月的初秋,天气仍然较热,直到九月深秋,天气才真正转凉,才是添加秋衣的最佳时节。
  但是,“秋冻”也要适度。绝不能为了美观,只要风度而不要温度。秋季毕竟和夏季不同,秋天早晚凉,而且秋后每下一场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衣服也应随着气温的变化逐渐增加。特别是老人和病人,尤其不可拘于“秋冻”之说,该加的衣服还是要及时添加,以免受凉生病或使病情加重。
  滋润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针对这个特点,秋天养生就应重在防秋燥,润秋燥,所以养阴津、补水液就成为秋季养生的重要诀窍。通过滋阴补水,既可补充夏季热蒸汗多引起的阴液消耗,又可消除秋天气燥对人体的干扰。
  具体怎么做呢?主动喝水,足量喝水最重要。25℃左右的白开水最适合人体生理的需要,淡淡的绿茶水、菊花水,口感清香,又能滋润秋燥。多吃蔬菜水果也很重要,黄瓜、梨子营养丰富,含水量高,梨子生吃,黄瓜可凉拌,还可做成梨子粥、黄瓜粥。“秋藕最补人”,可以切片生吃,也可做藕粥,还可以将糯米灌入藕眼蒸熟食用,既能滋养润燥,又能饱享美味。
  化解秋愁
  秋天气候干燥,有些人的心情也随之烦躁。化解之法,还是养心才有效,就是要以平静的心态,来消除气候干燥对心情的干扰。秋天不仅气候干燥,而且阳光照射也远比夏天更少,中秋以后,特别是深秋之际,气温大降,凉风习习,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有些人触景生情,引发凄凉之感,增添忧郁焦虑的情绪,加之秋雨绵绵,天气阴沉,进而产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叹。面对这种“秋愁”,又怎么去化解呢?
  增添情趣,转移排忧。明代名医陈实功说得好:“观花解闷,听曲消愁。”你看那花儿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你的心神被花姿花色吸引,情绪随花转移,愁情即消。你听那轻快的音乐,悠扬的乐调,你的心情也随乐曲而转移,自然而然就忘忧解愁了。参加文娱活动,也是解愁妙法,唱歌跳舞、下棋玩牌,情绪随之舒畅。开展体育活动,打球、练拳、快走、慢跑,活动筋骨,心情也随之轻快。出外旅游,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既动身形,又舒心情,更是化解忧愁的妙法。如果不能远游,近郊短游,也能放松身心,愉快心情。邀约三朋四友,到公园中的茶园去,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尽享交友之乐,秋愁自然而然烟消云散。
  心情全在心态,要想从根本上化解“秋愁”,变为“秋喜”,还须奋进排忧,把心思融入你喜爱的事业中,品尝成功的乐趣,精神振奋,情绪舒畅,忧愁自消。你就不会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凉风落叶愁断肠”,只会感到“秋高气爽心舒畅,秋收成果喜洋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