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赵晚报
中山王铜方壶
中山王鼎:系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刻铭文469字,为战国时期刻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中山王墓出土古酒:酿造时间距今已2300多年,是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酒。
□文/本报记者 牛珍涛 图/本报记者 郄磊 翻拍
公元前316年,趁齐伐燕的机会,一举占领燕国几十座城池,甚至一度占领了燕下都的中山王 必然是意气风发的。两年后,年方30岁的他,站在那件新铸成的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酒壶前,一定是心潮起伏,因为,这是以战利品――“择燕吉金”铸就的,长达448字的铭文,记录下了那场以“千乘之国”对“万乘之国”的胜利。不过,他想不到,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了六年光景;他想不到,中山国将在自己故去后短短十几年间就遭灭顶之灾;他想不到,自己统领的如此强盛的国家,将在历史上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录,成为“谜”一样的国度;他更想不到,恰恰是这件酒壶以及自己墓中的其他陪葬物,令他拥有的中山国在2300多年后重新被后人认知!
1099个铭文记载辉煌中山国
中山三器是指中山国王 所作铜鼎与方壶,以及与二器同时出土的其子所作中山胤嗣圆壶。
1977年出土的中山王鼎是出土的九件升鼎中的首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按照旧制,只有王才有资格使用九件升鼎,九鼎的发现,不仅反映证明了当时中山国的强大,也表明中山国已经接受中原的礼制。资料显示,在公元前323年,年仅21岁的 已经与韩、赵、魏、燕等几个万乘之国一起称王了。但专家研究发现,中山国出土的九鼎的形制成分同中原各国不尽相同,并非同时制成原配的一套,这说明身为当时的国君对于礼制执行得不太严格,另外,鼎一般作为礼器用于陈设牲肉,但中山王鼎却有烟火烧烤的痕迹,这也说明中山国在当时处于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期。
中山王鼎系中山王十四年所铸,为铁足铜鼎。该鼎共刻铭77行,共计469字。中山王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铭文字数为目前已出土的战国青铜器之最,仅次于西周时期的“毛公鼎”,铭文字体修长秀美,有悬针篆的风格。铭文详细记述了中山国讨伐燕国,开辟疆土的事件。
1978年,在平山进行考古挖掘的人们把西库清理出来后,发现一件四面刻有铭文的铜方壶。清理后发现,上面清晰显示出“中山王”字样,被历史尘埃掩埋了2300年的中山国得以重见天日!中山王方壶高63厘米、重28公斤,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它在造型上以八条雕龙为饰,且在盖上有四个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这些细节,为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壶的四腹壁上,以篆书刻下了448个铭文,字体纤细工整,装饰味道十足。铭文记载说,铜壶系酒器,为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司马Q铸造。铭文也铭刻了攻燕夺城的战功,并特意记载了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装酒用于祭天和祭祖。
这两件青铜器铭文相似,主要赞颂中山国相邦司马Q率师伐燕之事,并谴责燕王哙让位于燕相子之,叮嘱嗣王警惕此类事件在中山国发生。
而中山胤嗣圆壶的发现亦十分重要,此物为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壶体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上饰有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铭文内容是追颂先王中山王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贤明外,还大加赞扬相邦司马Q的功劳。它的重要意义在于,铭文不仅记载了王 ,也记载了四位先王的庙号(文、武、桓、威),这些信息殊为难得,直接令后来的考古学家们将六代中山王系有机衔接了起来。
中山三器之优美铭文,都是用比铁还要锋利的特殊工具镂刻的,但到底以何物铭刻,曾令我国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高英为之迷惑,但随着高老故去,至今成谜。
中山国诸多青铜类文物的出土,证明了中山国的工匠们已经掌握了高难度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工匠们在制作一些复杂器物时采用最先进的分筑法、失蜡法等工艺进行加工。一些器物如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等,不仅具有中原工艺的特点,更兼具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或者说,当时中山国的文化交流呈开放式的状态,中原文化已经植根于宫廷与民间。
通过出土的“中山三器”以及其他文物遗存,来解读战国中山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度,我们会发现,它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包容性:以游牧民族建国,在诸多“万乘强国”的夹缝中变强大,被灭国后再次兴起,并再次创造辉煌的文化……
来源:燕赵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