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刘某,女,44岁。
初诊(2014年6月21日):患者主诉夜间盗汗2年,阵发性荨麻疹半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盗汗,汗出如油,未规律服药,近半年出现阵发性慢性荨麻疹,呈风团状红斑,瘙痒难忍,一周自行消退,全身乏力,精神困顿,昏昏欲睡,纳谷不馨,餐后胃脘胀痛,嗳气,平素嗜食生冷辛辣,畏寒恶风,多梦易醒,大便不调,2日1次,不成形,小便调。望其形体适中,面色不华,舌质暗红、边尖赤,苔薄白,诊其脉沉小滑、尺弱。
就诊时令:夏至。
证属:脾气虚弱,卫表不固。
治法:疏风祛湿,运脾和胃。
方药:五爪龙30克,生黄芪15克, 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防己15克,防风15克,蝉衣12克,桂枝8克,赤白芍(各)12克,地肤子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砂仁8克,黄连6克,炒枳实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六一散(包)15克, 生姜1片为引, 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效微,餐后腹胀,食欲不振,伴左侧季肋隐痛,夜寐多醒,子时后盗汗,甚则如水淋漓,身躁热,间断出现风团状红斑,伴痒,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大便不成形,1日1~2次,大便前腹微痛,畏寒四肢欠温。望其神疲语微,面色晄白,舌体适中、质红绛、苔薄黄,诊其脉沉细小滑。
证属:路志正据其脉证,知系湿热蕴滞,同时兼有中土脾胃虚寒之象。
治法:运脾胃,清湿热,化浊邪,疏风和营。
方药:于上方去地肤子 、砂仁、黄连。加入盐知柏各6克,炮姜6克,荷叶12克,炒蒺藜12克。桂枝改10克, 炒三仙改各15克,白花蛇舌草改20克,上方共计14剂,水煎服 ,日1剂。
茶饮方:太子参12克,炒薏苡仁40克,荷叶12克,丹皮12克,赤小豆15克,蝉衣10克,绿萼梅9克,玫瑰花8克,芦苇根各15克,共计7剂,代茶饮,2日1剂。
同时,路志正建议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肥甘。
三诊:患者述服药后,食欲有增,腹胀、左侧季肋痛减。夜寐易醒较前有所改善,子时盗汗减,以胸至头部为甚;近期未出现风团状红斑,身畏寒,全身乏力好转,昏昏欲寐,大便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调,咽干喷嚏。望其面色不华,舌体适中、舌质暗红、苔薄腻。诊其脉沉小滑无力。
治法:路志正见已收效,遂适时化裁,施以温胆宁心,清化湿热为治。
方药:五爪龙30克,功劳叶15克, 荷叶12克,蝉衣10克,炒苍耳子8克,炒黄芩10克,莲子心8克,青蒿15克,盐知柏各6克,炒枣仁20克,合欢皮15克,白芍15克, 桂枝6克,甘草6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
茶饮方:上方去赤小豆加西洋参(先煎)6克,麦冬10克,桑叶8克,共计7剂,代茶饮,2日1剂。
四诊:患者述服药后,子时盗汗、夜寐易醒较前大为改善,身畏寒,昏昏欲寐、全身乏力、咽干喷嚏好转,大便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调,望其面色转泽,舌体适中、舌质暗红、苔薄腻。诊其脉诊沉小滑。
方药:路志正见已收效,遂效不更方,再进14剂,茶饮方继进7剂,其病告愈。
《按》: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早在《内经》中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评热病论篇》:“汗者,精气也。”《证治准绳•盗汗自汗》说:“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寝汗。”《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临床治疗多以滋阴降火、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为法。瘾疹多为卫表不固、风邪袭表而成。本案乃脾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故国医大师路志正先期治以疏风祛湿,运脾和胃、固表敛汗之法乏效。二诊时辨为湿热蕴滞,兼有中土脾胃虚寒之象,在上方基础上,改加运脾胃,清湿热,化浊邪,疏风和营之品(盐知柏、炮姜、荷叶、炒蒺藜、桂枝、 炒三仙、炒薏苡仁、赤小豆等);收功后,适时化裁,再以温胆宁心,清化湿热为治。俾脾胃调和,运化复常,卫表得固,湿热得清、阴阳调和,则汗敛疹消,诸症得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