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涵义
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
《囫囵吞枣》出处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辨析
《囫囵吞枣》读音:hú lún tūn zǎo
《囫囵吞枣》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囫囵吞枣的同韵词》:阖门却扫、兔子不吃窝边草、针头线脑
《囫囵吞枣》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
《囫囵吞枣》造句
1、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2、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4、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5、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6、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7、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8、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9、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10、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一: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
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成语典故二: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