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中医古籍对汗证描述很多,如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战汗、脱汗、黄汗等,根据出汗部位分为头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阴汗、偏沮等;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等。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病因都可以造成汗证。多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等方法综合治疗。
本人根据长期临床摸索,总结治汗三法,屡收良效,简述如下,以供分享。
补肺健脾 益气固表
适用于素体气虚、年老体弱、病后体虚者。因其肺脾气虚,肺失宣发开阖之功,脾失运化输布之职,肌表失养,腠理不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症见疲倦乏力,短气懒言,动则汗出,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2011年12月1日,初诊。
自诉平日易于感冒,2月前因受凉出现发热畏寒出汗,伴鼻塞流涕,稍咳嗽咳痰,经西医治疗后,发热、畏寒、鼻塞等症状消失,但唯汗出未见明显改善。现症见:汗出活动后尤甚,体倦乏力,纳差,稍头晕,夜寐可,二便调,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四诊和参,此乃肺脾气虚,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治以补肺健脾、益气固表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处方 黄芪30克,防风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党参15克,山药2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麻黄根10克,浮小麦15克,甘草6克, 10 剂,水煎服,日1剂。
十天后复诊,汗出即止,精神提升,继以补中益气汤调之。
健脾燥湿 清利湿热
本型患者多体型肥胖,且平日嗜食肥甘辛辣之物或有高脂血症,湿邪内蕴日久化热,湿热郁阻中焦,气机不畅,宣泄失常,内迫营阴而发为汗出。症见身重疲倦,纳呆或善饥,汗出油腻而黄,舌红,苔黄腻,脉滑等症。治当益肺健脾、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典型病例
患者,男,38岁,体型肥胖,血脂超高,联合降压不达标,嗜食肥甘辛辣之品,2010年3月10日初诊。
自诉 动则汗出2年余,屡治不愈,汗出依旧。诊见:动则汗出、汗黏、发黄染衣,身重疲倦,口黏口苦,咽中痰多,纳呆,大便稀溏,小便色黄,面色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诊断:自汗,证属湿热郁蒸。治以益肺健脾、清热祛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处方 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白蔻仁15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滑石15克(包煎),车前子20克(包煎),竹叶15克,泽兰15克,泽泻1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10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清淡饮食,增加运动,配合调脂治疗。
10天后复诊,活动后汗出明显改善,舌苔由薄黄转为薄白,脉弦。继守原方15剂。
1月复诊,症状明显改善,汗出症状已痊愈。继续降压调脂治疗。
养肝补肾 滋阴降火
肾为先天之本,主温煦五脏六腑,肝主调达全身气机,肝肾亏损,不能滋养温煦肺脾,卫气不能固护肌表,故出现汗出之症。若大病伤阴,或年迈体弱,必致阴虚内热,迫津外泄而自汗盗汗。故治以养肝补肾、滋阴降火,内热得清则外汗自止。
典型病例
患者,女,76岁,2008年12月23日初诊。
自诉 自汗盗汗半年余。半年前因心衰住院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但自汗盗汗严重,每天汗湿衣服5、6次,伴疲乏无力,面赤心烦,口干,便结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火旺,蒸液外泄,治以养肝补肾、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加减。
处方 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5克,当归10克,黄柏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生黄芪20克,焦白术20克,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桑螵蛸10克,炙甘草10克。10剂,水煎服日1剂。
汗证成因复杂,临床表现五花八门,医者需明辨慎审,究其根源,抽丝剥茧,方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或许就是祖先治病求本之意吧。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