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3|回复: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神·人无精神不立 国无精神不强

[复制链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发表于 2017-10-2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e304f1d0e78a194624aab014aaca8272.jpg
5ccfa73f9f747408d5ea0e1f620ce718.png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记录了远古人民瑰丽的幻想,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以及愿望,主人公常常是神或者神化了的人物。

9d83feecd4de9ca12dee699f20fe70f7.png

  神,《说文解字》言“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字从示从申,从示的字,一般都与祭祀、鬼神有关,申,甲骨文字象闪电之形,代表天神,神的本义,即为天神、神灵。

8ae9e8ceff72cad98f685f608b43f2b5.png

  人类思维认识的能力,是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当人类思维发展到能够将自身与自然界明确区分开来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试图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而这种探究和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弱小,因此在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在他们眼里,自然界是神秘且难以捉摸、控制的,于是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敬畏的情感,认为自然界是具有思想、情感和意志的存在,并幻想出了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并对之加以膜拜,日月星辰、天地山川、风雷雨火……也就被人格化了乃至于神化了,于是就有了山川之神、日月之神、风神、雨神……这也就是神字最初的含义。

a3e881e3e2b90dfa64d736190cb6427a.png

  神的不同寻常,带来了神字神奇、神异等其他含义,而人的灵魂、意识、心思、思维等等不可捉摸之处也可以神字来表示。庖丁解牛,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用心神去领会而不是用眼睛去看,器官在这一刻停止,而心神则运转自如,随心所欲。人的精神、心神就是这样,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不受形骸的束缚,超越时空的约束。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更是如此,可以达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文之思也,其神远矣。”中国文化里有神思一词,指的就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将这种思维活动做了非常深刻的概括:“神与物游”。神与物融合,作家、艺术家的心神与万物相统一,心神触及万物,作家、艺术家也就拥有了描摹万物的能力。

b593aa92ede831aa22b1a61ffc2bfac8.png

  神总是飘忽、不可捉摸的,但有时候又是具体的。我们将意志、思维、以及某种心理状态称之为精神,精神是相对于形体而言的,如果将精理解为精微,神则是人心中的内在力量,那么精神就是一种精微的内在动力。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都是如此。

3a7557b29c1f54556f4d45969300a6ba.jpg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03248e6a41fa5ec5808710473186cab7.png

  中华文化是以人文本的文化,以人为本的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灵魂。无论是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还是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无论是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还是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无论是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还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如此种种,一起构成了中华人文精神,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不曾磨灭的光芒,铸就着中华民族,也推动着中华文化不断向前进。

4ecc9585dd75a4cea53907501166077f.png

  植根于悠久的民族历史,我们有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贯穿于民族崛起与伟大复兴,我们有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鞭策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

eec873b489c3a978fa1d59aa21f8cd99.jpg

  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传承着中华人文精神,秉持着民族精神,跟进着时代精神,以新的精神状态,不断向前迈进。(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3b7d57665d1a341880fa88b286f1015b.png
c771e331b3f5dfeecc2077944f9cea68.png
122c8ffaa8f251e5f3b935f5e6fdc7dd.png
49446d01e557a5ad919246980dc17933.png
133bfbec1c13a419d53b7c9d39d705f6.png
0866fc0de1e99e811ea4d409735556bf.jpg
16a1a29d966611a7f952b92fe16a816b.pn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