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2|回复: 0

[古文观止] 语音版《孟子》赏析(42)得天下有道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7-11-2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赏析(42)得天下有道

——第六单元 论政治第三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三节,节选自《离娄上》,孟子在总结夏桀、殷纣失去天下的历史教训中,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重要的历史规律。我们分三段来叙述:

第一段,孟子阐述得天下之道。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里的“道”字,指方法。“与之”,指为他们、替他们。“尔也”,是句末语助词,指如此罢了。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之所以失去民众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可以得到天下。得到民众的支持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得到民心也是有办法的:民众所希望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

第二段,孟子阐述民众归附于仁君的必然性。他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音kuàng)也。故为渊驱鱼者,獭(音tǎ)也;为丛驱爵(音jué)者,鹯(音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音wàng),不可得已。”所谓“归仁”,这里指归附仁君。“圹”字,读四声,与旷野的“旷”字同音同义,指广大而空旷的原野。“为渊驱鱼”的“渊”字,指深水,“为渊驱鱼”,就是替深水把鱼赶过来。这里比喻暴君虐民,是替仁君把民众赶过来。“獭”字,读三声,是哺乳类食肉动物,穴居于河滨之处,捕鱼而食。“为丛驱爵”的“爵”字,读二声,与“雀”字同义,“为丛驱爵”,就是替丛林把鸟雀赶过来。同样是比喻暴君虐民,是把民众赶走,而使他们归附于仁君。“鹯”字,读一声,是鹰类,又名“隼”,性凶猛,常常袭击燕、雀等食之。“虽欲无王”的“王”字,读四声,也就是“王天下”,古代指仁君以仁义取得天下。“不可得已”的“已”字,与“矣”字同义,“不可得已”,就是身不由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渊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鹰隼;替商汤王、周武王把民众赶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当今之世的君王,如有喜好仁德的,那么,各国的诸侯都会替他把民众赶来。即便他不想当天下之王,也会身不由己。”

第三段,孟子对当政者提出忠告。他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七年之病”,指拖延很久,情况严重的疾病,这里比喻不良之政。“三年之艾”,也就是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这里比喻施政良方。“苟为不畜”的“畜”字,与储蓄的“蓄”字同义,指储存。“苟为不畜”,就是如果平时不积蓄储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在那些想当天下之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重病,要寻求储存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时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想要称王天下的国君,如果平时不立志施行仁政,也会终身活在忧愁耻辱之中,直至陷入身死国亡的深渊。”最后,孟子引用《诗经•大雅•桑柔》中的诗句来印证这一观点:“《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这里的“淑”字,指善的,好的。“载”字,是句首语助词,意为则,就。“胥”字,指相互。“及”字,指一起。“溺”字,指陷溺,淹没。这句话的大意是,“《诗经》说:‘那些执政者怎能把政事办好呢?君臣则一起陷溺沉沦罢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综上所述,孟子此论的要点是:第一,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于施仁政。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

第二,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是必然的趋势。桀、纣施暴虐民,就如同水獭驱鱼、鹰隼驱雀一样,是把民众赶走,而迫使他们归附于仁君。

第三,孟子告诫诸侯们,治病必须蓄艾草,为政必须行仁政。否则,就会招致忧辱而陷于身死国亡的深渊。

政权的得失,系于民心的向背。凡自弃于人民者,终究为人民所抛弃。历史上无数朝代的兴替,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这一思想,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附: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①,所恶勿施尔也②。

“民之归仁③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故为渊驱鱼⑤者,獭⑥也;为丛驱爵⑦者,鹯⑧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⑨。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⑩,求三年之艾⑾也。苟为不畜⑿,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⒀此之谓也。”

——《离娄上》

【注释】

①所欲与之聚之:民众所希望得到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与,替,为,音wèi。

②所恶勿施尔也: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在他们身上。尔也,如此罢了。

③归仁:此指归附仁君。

④圹:音kuàng,通“旷”,广大空旷的原野。

⑤为渊驱鱼:替深水把鱼赶来。比喻暴君虐民,是把民众赶走而归附于仁君。

⑥獭:音tǎ,哺乳类食肉动物,穴居河滨,捕鱼而食。

⑦为丛驱爵: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爵,音jué,通“雀”。喻义与为渊驱鱼相同。

⑧鹯:音zhān,鹰类,性凶猛,常袭击燕、雀等食之。又名“隼”,音sǔn。

⑨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即使不想当天下之王,也是身不由己。王,音wàng,即“王天下”,古代指仁君以仁义取得天下。已,通“矣”。

⑩七年之病:指拖延很久,情况严重的疾病。比喻不良之政。

⑾三年之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比喻施政良方。

⑿苟为不畜:如果平时不积蓄储存。畜,通“蓄”,储存。

⒀《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诗经》上说:‘那些执政者怎能把政事办好呢?君臣则一起陷溺沉沦罢了。’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之所以失去民众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民众的支持,就可以得到天下。得到民众的支持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得到民心也是有办法的:民众所希望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

“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替深渊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民众赶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桀和殷纣。当今之世的君王,如有喜好仁 德的,那么,各国的诸侯都会替他把民众赶来。即便他不想当天下之王,也会身不由己。

“现在那些想当天下之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重病,要寻求储存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想要称王天下的国君,如果平常不立志施行仁政,也会终身活在忧愁耻辱之中,直至陷入身死国亡的深渊。《诗经》说:‘那些执政者怎能把政事办好呢?君臣则一起陷溺沉沦罢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f887af47edacc95b3ce963e7811cd244.jp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