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是人生第一粒扣子 过去,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端,就会被人评论为“没家教,不懂规矩”。 老一辈家长,由于害怕自家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对于自己的孩子跟什么人一起玩儿,首先要看对方的家教怎么样,就是从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父母的教养,看他家里有没有规矩,看他是什么家教。 如果这个孩子的家教好,父母知书达理,懂老规矩,才能放心大胆地让自己的子女与之交往;否则,断然不敢。 古人眼里的家教,首先就是规矩,也就是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正规的说法叫做“遵守礼法”。 这是因为礼节是人与人交往的桥梁,碰到陌生人或者尊者长者,言行有礼有节,就不会有大错,人与人之间就和谐。 现在则不讲礼了,一切以领导为主,中华文明丧失大半,而且流行一种观念,认为现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能拿老一套束缚孩子,结果是出现了很多胡作非为的“熊孩子”。 古人说:“富贵子弟无成者,失于姑息也;贫贱子弟易成者,习于严束也。”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被自己的父母严格管教,那么他就会在被社会“修理”的时候付出沉重代价。 当前大多数人把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寄托于学校,以为一个孩子学好学坏,成才不成才,跟上什么样的学校有直接关系,所以有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不惜血本。 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个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而他所受到的教育,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其中,家教才是最重要的。 家教是一个人最早受到的教育,同时也是影响自己终生的教育。 家教,如同一个家庭的窗口。好的家教,来自家里立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即行为规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甚至决定孩子的教养和素质。 有一句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句话一直遭到误解,其实它的意思不是说有钱人的孩子还会很有钱,穷人的孩子就会一直穷,而是用来说明有教养的家庭生出来的孩子多数有教养,没素质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没素质。 家教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孩子从家门走向社会的一个把关。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系好,家教有方是孩子未来的保障。 门风是家庭最大的资产 《颜氏家训》:“笃学修行,不坠门风。” 门风,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即一个家庭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风气。 门风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不断地传承,延续下来的一种固定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而家教则只是一个人一生初始化的教育,由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而成。 在古代,门风是家族精神传承的密码,每个人都在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断成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家业有兴衰,门风无曲直。 一个家族的门风,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而树立起来的;好的门风,往往也会影响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 曾国藩从自身经历深知官场的黑暗和军事战争的残酷,所以临终留下遗言,要求后人勤于耕读,不要热衷于做官,尤其不要从军。 他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儿子曾纪泽在他死后才出来做不大的官,从事外交;另一个儿子曾纪鸿是数学家,一生钻研数学;曾家后人几乎没有人参军,做官的也很少,多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曾国藩确立的门风,使得后人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他“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虽然今天大家族几乎没有了,家族的观念也淡薄了,但是也还有一些人重拾远祖的精神,以远祖的门风来激励自己。 有一个名叫张亚雄的孩子自述,他的远祖是清朝翰林张翀,他是张氏第二十一代后人,张家老人会经常叮嘱孩子:“我们可是翰林之后,不可辱没翰林门风”。 张亚雄上初中时的成绩不是很好,一天晚上听了长辈讲的远祖张翀小时候苦学的事迹,那天夜里久久没有入睡,他想,为什么我的学习不行?为什么我在学习上就不能用功?我的血管里有张翀的血,我也一定行! 从第二天起,他就变了一个人,很快成了名列前茅的学生。 好的家教能教我们做人的涵养。 好的门风一代一代地传承,能让我们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秩序,所以说门风是家庭最大的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