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60|回复: 0

[训诂学] 市·于闹市中听静 于市井中洞见 · 每日一字

[复制链接]


cf2b0d056ab6f52431bb1bf73c4f36b3.jpg

  无论是小说、电视剧、电影还是动画,都曾讲述过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重点,当然不是奋战之后的赫赫战功,而是木兰本身的聪明才智与敢作敢为。在乐府名歌《木兰辞》中,这种刻画显得尤为明显,而在日常细节的描绘中所显露的木兰形象,也尤为生动。在从军前,木兰需要准备一些东西,于是开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是一种互文的写法,说木兰到各个市场上购买东西。

4a1248e8a5e5e7adb3d1a53d2aedf7de.png


  市,即市场。虽然今天的市与甲骨文中的市在字形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意义却没有多大改变。市,买卖也、买卖之所也,早在商代的时候,市就已经被用作市场的意义了,这一意义至今仍然是市字的主要意思。

1ab706d2c86742fb32e257ca98b2b97b.png


  《周易》中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交易物品,各得其所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市。不过那时候的市,可能只是以其所有换其所无,简单的物物交换。但是到了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了。周代时有三种市:朝市朝时而市,上午的集市以商贾为主,可能因为商贾大多居于城中,比较方便;大市日昃而市,中午的集市以百姓为主,规模相对而言大一些;夕市夕时而市,傍晚的集市以小商贩为主,规模会小一点。

bf1da62d037c2457476763b8b0ab5043.png


  从周代以来,市不断发展,汉代的时候长安、洛阳、邯郸等等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商贸中心”,而唐宋之后市场更是繁荣,已然出现了“夜市”。南宋临安的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与白天无异,甚至更为热闹,贩卖的东西也非常齐全。现代人逛夜市,要吃吃喝喝,古人亦然,以小吃为例,夜市上沿街头叫卖的有姜豉、膘皮子、炙椒、酸儿、羊脂韭饼、糟羊蹄、糟蟹,担架子卖的有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细粉科头、姜虾、海蛰、清汁田螺羹……光脑补就可以想见当时场景,堪称一部舌尖上的南宋了。

448c83c4b543eb7f299c85dc8b05ced6.jpg


  明清之时,工商业的发展带起城市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带来文学的变化,很多小说和戏曲都表现了“市井生活”。三言二拍里常常会说那谁谁谁是个“市井小人”,不晓得什么道理不要和他计较之类的话。在这种语境下,市井小人当然不算一个好词,我们也的确常见市井用来形容无赖,然而最初市井其实是指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其得名的由来,历来多有说法,颇有趣味。有人说这是因为设立市场是四方的,就好像造井一样;有人说这是因为春秋时期存在着按井田而划分的集市,以井田为市,俗语就叫市井;有人说这是因为最开始古人早上去井边打水,正好将货物放在井边卖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去市场的人要先去井边把货物都洗干净了,故有此称呼。

5c4767e7bbd885c4b5fdc9b980dac4fd.png


  事实上,当我们撇去偏见,所谓的市井,也就是街头巷尾老百姓的生活,或许平淡,或许普通,但是接地气,最是生活。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通俗但不庸俗,平淡但不寡淡,热闹的时候可以满城灯火,行人如织,来去往来都是斑斓,可是一旦安静下来,又只见星光点点,静谧之处可听风雨声。芸芸众生,在普通的日常里找到了自我,也在市井之中感受到了生活。

939723d82ef60142f1b0424b4b9807ce.png


  晋人王康琚有《反招隐诗》,开篇言:“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看破世事、隐居山林只能说是小隐,真正的大隐是身在朝市而志在玄远,即使在闹市之中也能找寻到内心的宁静,即使周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也能悠然自得。隐士的生活常人或许难以企及,但在市井的平凡中,依然能找寻到别样的色彩:于闹市中听静,于市井中洞见真正的自我与生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85e443ad1358e68e5176e277785bc49d.png
8a5fc0017756480b5cbf2b68df69f7d5.png



城: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

别:聚散匆匆 此恨年年有

事:尽人事 明世事

故:愿为双黄鹄 高飞还故乡

往:虽千万人,吾往矣

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竹:不可一日无此君

良:存良心 致良知

兰: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梅:愿得清朗留天地

苔: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狗:汪汪汪 旺旺旺

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源: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