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1|回复: 0

[讲古] 孺子可教也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5-2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张良,就是当初在博浪沙谋划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的那位。

博浪沙刺秦之后,秦始皇大索天下,但是并没有抓到主谋张良。张良逃离后,隐居在下邳城中。

b6cf8f06bed4750d2af190edc249291c.jpg

一天,张良在下邳城外的圯(yí)水桥上散步,遇见了一个老头。那个老头走到张良身边的时候,故意的一抬脚,将一只脚上的鞋子甩到了桥下,然后直眉瞪眼的看着张良:“小家伙,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

张良很不高兴,但是又见对方是个老人家,无奈,只得下到桥下,将老头的鞋给捡了上来,然后恭恭敬敬的放在老人面前。

张良以为这就好了,可没想到,老头冲着张良把脚丫子一伸:“年轻人,怎么这么不懂事?给我穿上啊。”张良只得半蹲半跪在地上,帮老人将鞋子穿好。

老人家哈哈大笑,好像很满意,但是连句道谢也没有,扬长而去。张良目瞪口呆,半天没反应过来。

正在张良琢磨著这个老头怎么这样没礼貌时,老人家又转身回来了。

老人回到张良面前,微笑著称赞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意思就是你这个年轻人很好,值得教诲,可以造就。然后老人家和张良约定,五天后的早晨,在这里见面,老人表示有礼物要送给张良。张良当然很开心。

这就是成语“孺子可教”的来历。

9ad2e04e3e97ed559fa84b06a5f3366a.jpg

第五天早晨,张良早早的就出城来到桥边,结果却发现,老人已经早就等在桥上了。

老人很不高兴,训斥张良说:“和老人约定好见面的时间,年轻人应该先来啊。怎么能让我这个老人等你这个年轻人呢?太不像话了。我今天不能给你礼物。这样吧,五天后再来这里等我。”说完,老头转身气呼呼的走了。

张良非常惭愧。

又到了第五天,张良起了个大早,城门一开,第一个出城,急急忙忙赶到桥边,发现老人又已经等在桥上了。老人家更生气了,批评了张良一顿之后,再次约定五天后桥上见。

张良也很无奈。想和老人解释一下,但是老人根本不听,转身离去。

这一次,张良索性在第四天下午就出了城。刚刚半夜的时候,就来到桥上。这次,终于张良先到了。

等了很长时间,老人家来了。老人很满意张良的态度,取出一卷书,送给张良:“你读懂了此书,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了。用不了太长时间,秦国就会大乱。到那时,你可以用此书兴邦立国。”

张良跪问老人姓名,得知老人就是当时天下著名的奇人黄石公。交代完毕,老人飘然离去。

兴奋的张良展开书卷,才知道此书乃是《太公兵法》,就是当年辅助周文王、周武王兴周灭商,开创周朝八百载天下的太公姜子牙,所写的兵书。

自此,张良苦读《太公兵法》,不管是排兵布阵,还是韬略智谋,都越来越高。

9737277b928c37516f1ddb43c9280c60.jpg

张良在下邳还遇到了一个故人,就是楚国大将军项燕的第三子,项伯。

项伯早年间就和张良认识。这次,项伯因为杀了人,也逃到下邳躲藏。走投无路之际,正好遇到了张良,张良就将项伯收留下来,和自己一起在下邳城中隐藏。

到项梁在吴中起兵之际,项伯也赶去吴中,参与起兵之事。

张良呢,也在下邳城组织起一百多人,宣布起事。后来,因缘巧合下,结识刘邦,成了刘邦的手下,又跟随刘邦一起,到了项梁麾下。

因为和项梁的家世相当,又早就相识,加上项伯的关系,项梁对待张良,也是颇为客气和重视。

张良因为是韩国相国之后,所以一直希望复兴韩国。见项梁立楚怀王后裔为楚王,复兴楚国后,张良更加心动。于是,张良来找项梁,希望项梁能支持自己复兴韩国。

2cf75628033faeb228f01b257e772d9e.jpg

张良对项梁提议:“您既然扶立了楚王的后人为王,那么能不能也帮助韩国复国。现在韩国公子成,非常贤明,是一个很好的做韩王的人选。韩国复兴,也能使楚国多一个盟国,您也能多树党羽。”

项梁非常痛快的答应了。

项梁帮助张良找到公子成,扶立他为韩王,同时让张良担任韩国司徒。这个司徒,基本上相当于相国的职位。

看到韩国复兴,兴高采烈的张良辞别刘邦,辅助韩王成去了。刘邦当然是恋恋不舍,可是也只得同意。

不过,即使以张良之才,新创立的韩国也迟迟没有打开局面。

韩王成和张良聚集起一千多人,在颍川这一带攻城掠地,可惜的是才攻打下几座城池,时隔不久又被秦兵攻陷。

重新建立的韩国,一直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敬请推荐给友人,并请关注此微信公号,再次拜谢。

您能看到所有推送过的文章及第一时间收到新文章。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