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03|回复: 0

[中国正能量] 让人崩溃的中国种族天赋

[复制链接]
瞭望智库 发表于 2018-6-19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月月初,库叔写了一篇文章《穿35元衣服,喂饱8亿人,这个令美日德吃惊又羡慕的中国专家,刚刚竟在迪拜沙漠种出了水稻..》,主要是说袁隆平团队完成了一项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试验——在迪拜的沙漠里种水稻,并且亩产超过了500公斤。

文章发出后,很多读者都在后台留言,叹服袁隆平团队给人类带来的一项项水稻“黑科技”。除此之外,一些读者也提到中国人不但在沙漠种植水稻让迪拜人叹服,在迪拜沙漠种菜也是一把好手。

库叔查了下相关新闻,发现确实是这样,曾有温州商人克服了迪拜沙漠中水和土两大难题,种出了青菜、黄瓜、西红柿等40多种瓜果蔬菜,每天数吨的出产量,供应着迪拜80%的华人和中资企业、高档酒店,货品供不应求。

温州商人克服了迪拜沙漠中水和土两大难题,种出了青菜

温州商人克服了迪拜沙漠中水和土两大难题,种出了青菜

就连向来以采购标准严苛著称的阿联酋航空公司也大量向他们的农场订购蔬菜。

在迪拜种菜的温商说,迪拜饮食以烧烤油炸为主,中国人吃不惯,于是就克服一切困难种起菜来了。

其实不光是在沙漠,在岛礁、南极、太空等等跟种菜仿佛沾不上边的地方,中国人都能种上菜,管你什么气候土壤,只要想种,就一定种得成。

于是,在世界人民看来,种菜简直就成了中国的一项独特技能,堪比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印度小伙们自带歌舞属性,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非洲兄弟在RAP和体育方面自带外挂……这些特有的标签。

但种菜怎么就成了中国人的民族天赋?

今天,库叔就跟你很正经地聊一聊。

文| 李浩然 李蓉(瞭望智库实习生)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种菜竟成了中国人的特殊技能

在中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勤劳的中国人都在努力种菜。

有条件,自然要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

院子里当然不用说。

种菜竟成了中国人的特殊技能

种菜竟成了中国人的特殊技能

没有院子的,阳台上也可以。

没有院子的,阳台上也可以

没有院子的,阳台上也可以

院子和阳台都没有的,就充分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分分钟就能种上菜。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分分钟就能种上菜。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分分钟就能种上菜。

就算在茫茫南海深处的岛礁上,中国人也种了菜,不管美日怎么来搅局,岛上始终“蔬果飘香,鸡鸭鹅欢叫,鸽群更在海天间翱翔。”

若有谁阻碍我们种菜、威胁我们的菜园,咱们也不缺航母潜艇来保护我们的菜地、鱼塘和猪圈。

驻永兴岛官兵种菜科技含量高,应用智能技术。

驻永兴岛官兵种菜科技含量高,应用智能技术。

驻永兴岛官兵种菜科技含量高,应用智能技术。

网友们都说,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大片平地,就有种想种点什么菜的冲动。

更厉害的是,中国人的菜,已经种到国外了。

管你什么气候土壤,只要想种,就一定种得成。

跑出去维和,维和部队种菜。

中国维和官兵和南苏丹当地百姓一起采摘蔬菜。

中国维和官兵和南苏丹当地百姓一起采摘蔬菜。

中国维和官兵和南苏丹当地百姓一起采摘蔬菜。

出门搞援助,工程队“种菜”也是把好手。

中国专家在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中国专家在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中国专家在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陪孩子出国上学,也不忘种菜。美国网友们就此评价,爱吃菜是个好习惯,还是中国人饮食习惯健康。

陪孩子出国上学,也不忘种菜。

陪孩子出国上学,也不忘种菜。

白俄罗斯、苏丹、伊拉克、埃塞俄比亚……

种南瓜、种黄瓜、种苦瓜、种冬瓜……

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仿佛都有中国人种的菜,连南极也不例外。

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仿佛都有中国人种的菜,连南极也不例外。

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仿佛都有中国人种的菜,连南极也不例外。

大图:中山站温室实验室内蔬菜生长情况;小图:队员凯旋。

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

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

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

如此看来,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难题是种菜解决不了的,如果种菜解决不了,那就再养点猪。

2

中国人种菜的先天优势很足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种菜?

容易想到的是,中国拥有适合种菜的自然条件。

*中国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带、亚热带季风区,与其他国家相比,四季更加分明;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中国拥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地形,可以从事多种形式的农业活动。

中国地形图

中国地形图

中国地形图

在这样复杂而多样的自然环境下,即使在同一纬度,沿海低地与内陆高原的差异也是巨大的。不同的野生动植物生长在这些截然不同的环境里,被不同地区的早期农民驯化和利用,最终让中国成为了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多的国家。

这里面当然也有多样性的蔬菜。

中国本土就有很多独特的品种,再加上外来引进的品种,目前栽培的蔬菜已经多达100多种,普遍种植的就有近50种。

同一种类中,又有很多在中国发生新的变异,衍生出诸多变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产于中国的大白菜,至少有近1000个地方品种,东西南北的大白菜各不一样。

原产于中国的大白菜,至少有近1000个地方品种,东西南北的大白菜各不一样。 ... ...

原产于中国的大白菜,至少有近1000个地方品种,东西南北的大白菜各不一样。 ... ...

(图源:视觉中国)

引进来的蔬菜,也被中国人种出了新花样,比如西方最重要的蔬菜——生菜,从地中海传进来,就产生了茎用的莴笋和油麦菜两个品种。

可以说,基本上世界的多数蔬菜都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然后野蛮生长。

3

中国人种菜技能的养成

不过,摊开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在种菜的自然条件方面,比中国更优越的国家和地区还是不少的。

所以,中国人爱种菜显然还有其他因素。

比如种植历史。

最初,地球上所有人类都是以狩猎采集为主的。

那时候缺乏捕猎工具,很多肉都是“二手肉”——等大型猛兽吃饱喝足扬长而去,人类才拣点骨头回去生啃,啃完准拉肚子,染上各种不治之症。

最初,地球上所有人类都是以狩猎采集为主的。

最初,地球上所有人类都是以狩猎采集为主的。
狩猎(图源:视觉中国)

后来,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并能对野生食物进行再加工,这使得人口死亡率降下来了。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数量开始上升,单靠产出少、风险极高的打猎已经无法供养整个族群。

怎么办?

这时候,中国、美洲东部、中美洲、安第斯山脉等几个地区的族群率先找到了方法——驯化以谷类+豆类为主的植物。

世界粮食生产发源中心

世界粮食生产发源中心

世界粮食生产发源中心,问号表示不十分确定地区。

(图源: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谷类作物生长快,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但蛋白质含量很低,这一缺陷正好被豆类弥补(豆类的蛋白质通常高达25%)。

于是,这两类食物缺一不可,共同填饱了这些地区人们的肚子,强健了他们的身体,较之前的狩猎采集,能从每亩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卡路里,这些族群也顺势进入“农业种植时代”。

此后,这些会种植的族群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迅速把其他族群甩在身后。

他们开始一门心思种田,选择了定居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育间隔期也渐渐缩短,族群不断繁衍壮大。

古代先民生活图景

古代先民生活图景

古代先民生活图景

谷类和豆类总会吃腻,他们便希望得到一些特别的食物来改善下生活,于是不断有新的植物被驯化,渐渐有了品类更加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这个过程可不简单,在20万种野生植物中,只有几千种可供人类食用,只有几百种能被驯化。这个过程需要无数“吃货”前仆后继,勇于品尝,不幸品尝到有毒的食物就只能献出自己的一条命了。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辨药尝百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辨药尝百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辨药尝百草。

其实古代人类也是通过不断品尝来辨识各种植物的。

不会种植的族群又在干嘛呢?

*要么在拼命地追赶和捕杀猎物,为了更多的卡路里而奋力挣扎;

*要么跟附近懂得栽种植物的族群学习;

*要么是周围能吃又易于获取的资源太多,不用为了卡路里拼死拼活,懒得种粮食、蔬菜。比如西欧,拥有北大西洋暖流和北极寒流交汇处的天然地理优势,渔民可以获得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等在内的丰厚食材;

*要么饿死了……

言归正传,中国从一开始就是世界仅有的几个植物驯化中心之一,在蔬菜种植历史方面不是一般的悠久。

再比如传播速度。

在世界最初形成几大植物驯化中心的过程中,跟中国几乎处于同一纬度的新月沃地帮了不少忙。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位于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地,白天的长度和季节变化几乎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在雨量、植物疾病、植被类型等方面也极为相似,这对于作物的传播极为有利。

历史经验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种植技术以每年0.7英里的速度从新月沃地向西传入欧洲和埃及,向东传入印度河河谷。而相比之下,在纬度差异较大的美洲,传播速度就慢很多了,玉米和豆类仅仅以每年0.3英里的速度向墨西哥北传播。

各个大陆的主轴线

各个大陆的主轴线

各个大陆的主轴线(图源: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这就使得来自新月沃地的蔬菜品种,能够跟中国本地的自然条件无缝衔接,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古人们毫无顾忌地引进了大量来自新月沃地的植物。比如汉代出使西域的张骞,引进了一大堆蔬菜瓜果,带来的种子,包括但不限于芹菜、香菜、蚕豆、黄瓜,还有大蒜,几乎够打一局《植物大战僵尸》。

可见,无论是蔬菜培育还是引进,中国都占尽了机会!

4

中国人不得不种菜

中国人种菜技能的养成,也伴随着无数的无奈和叹息。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也不断减少。

中国人不得不种菜

中国人不得不种菜

(资料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在农业生产力提高极为缓慢的前提下,中国人能填饱肚子已经很不错了。更遑论吃肉。

单从技术层面来说就不可行,因为吃肉付出的代价简直太大:每次某种动物在吃某种植物或者另一种植物时,食物生物量转化为取食者生物量的效率仅为10%左右,这也就是说,要花费1万斤左右的饲料才能喂养成一头1千斤重的牛(数据出自《枪炮、病菌与钢铁》)。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中国古代,能吃上肉的,也仅仅是极少数人而已。不光限购,更是要特供。

如《礼记》规定,天子才能吃牛肉,诸侯平常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一次牛肉,大夫平常吃猪肉和狗肉,老百姓也就是能吃点鱼肉,“鱼肉百姓”据传由此而来。

在中国古代,能吃上肉的,也仅仅是极少数人而已

在中国古代,能吃上肉的,也仅仅是极少数人而已

对于百姓吃肉,孟子支过招,号召大家“养鸡豚狗彘之畜”,并且要做到“无失其时”,这样的话,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对吃不上肉的人来说,吃肉的人是可耻的,天天吃肉的人是可恨的。

商纣王“酒池肉林”自然是招人厌恶。

国难当头,曹刿准备给君王出谋划策,老乡们也一肚子意见:“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就是人家吃肉的人商量事,你这个吃素菜的掺合什么?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遇到战乱和灾荒,甚至会连粮食和蔬菜都吃不到,《尔雅.释天》有言,“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饥馑”一词由此而来。也就是说,无论是粮食遭灾,还是蔬菜匮乏,都让人很难受。

19世纪游历中国,并对中国国情有深入研究的英国人乔治·斯当东,就灾荒问题做过一个精辟评论:“在中国一个省份内发生饥荒次数超过一个欧洲国家。”

在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中,“我”和姥娘有这样一段对话:“姥娘,五十年前,大旱,饿死许多人!”

“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到底指哪一年?”姥娘生于1900年,她对“1942”这个年份的忘却,不是因为这一年的大饥荒不触目惊心,而是在她老人家经历的日子里,饿死人的事确实发生得太频繁了。

有专家统计过,从周朝到民国26年,中国总计发生过5258次饥荒,而欧洲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饥荒次数为864次。

电影《1942》中的逃荒者

电影《1942》中的逃荒者

电影《1942》中的逃荒者

对于灾荒和饥饿的记忆,使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成为了中国人的基本诉求。于是,中国人总是不遗余力地开发每一寸土地,栽种上能填饱肚子的粮食和蔬菜。

相对于一年只能熟1-2次,最多3次的粮食而言,蔬菜的生长周期很短,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可以收获得更多。而且,种蔬菜更具有灵活性,可以随意选择适合这个季节栽种的蔬菜,比如大白菜在4-10月都可栽种,南瓜2-10月都可栽种,萝卜3-10月都可栽种……这些蔬菜对于生长地要求也不高,区域不大的房前屋后就足够。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粮食生产逐年攀高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粮食生产逐年攀高

(图源:视觉中国)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粮食生产逐年攀高,饥饿开始逐渐远离中国人的生活。

在历经40年的稳定、快速发展后,新一代中国人几乎没有太深刻的饥饿记忆。但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仍然会存有长期饥饿形成的忧患意识——

*“在我们家,绝对不能对外婆说因为不饿就不吃饭了这样的话,这对她来说简直是大逆不道。而且每次饭后,她总会吃光我们剩下的饭菜。”

*“外婆经常说,人只有吃饱了才踏实,才会有安全感。”

*“守着粮食,种上菜,心里才踏实。”

当然,在漫长的被迫种菜的历史中,中国人也渐渐形成了吃“草”的文化,把素菜做得有滋有味就成了一种本能。

《西游记》第一百回就列出了一个素菜单:“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这些纷繁食材的错综变化,是令中国素菜出神入化的根基,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5

种菜包含着中国人的精神诉求

在中国,种菜从来不是“下等人”的事,皇亲贵族和知识分子也都很喜欢种菜。

古代天子每年都会“亲耕”。

这项具有强烈仪式感的传统起源于汉文帝,之后,很多皇帝都会在每年正月下地劳动一番,以示对“三农”的重视和尊重,给全天下的农人们加油打气,同时也许下愿望,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后来,“亲耕”也逐渐有了一套繁杂的礼仪,表演的成分更加浓烈,套路化痕迹更明显。

到了明清两代,祭农活动达到顶峰时期,祭祀亲耕制度周密详备,整个仪式隆重有序。从保存的清雍正帝先农坛亲祭图、亲耕图和有关典籍上,可窥一二。

雍正皇帝在先农坛行耕耤礼(局部)郎世宁绘

雍正皇帝在先农坛行耕耤礼(局部)郎世宁绘

雍正皇帝在先农坛行耕耤礼(局部)郎世宁绘

皇帝竟然也种田,这让外国人大为惊诧,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论孔子的学说》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

知识分子和贵族也种菜,他们崇尚田园。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认为“耕”与“读”相结合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还把“耕读传家”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勤奋“耕读”的农家子弟通过科举考试,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从农人到官僚的切换,走上人生巅峰。

“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

同样,经历宦海沉浮,对官场心灰意冷的官僚也把田园当成自己最后的栖身之所,完成从官僚到农人的切换。《三国演义》中,刘备甚至通过种菜来掩蔽自己的锋芒和英雄本色,减轻曹操对自己的怀疑,“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即便是世袭罔替的贵族子弟,有时也把种菜当成一种乐趣。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贾府为元妃省亲而建,典型的豪门院落。为了不让偌大的院子空着,元妃便让家里的姐妹及宝玉入住大观园。

没想到,这样富丽奢华的院子里竟被这些贵族子弟种满了菜!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

贾政作为工部员外郎是有官职的,见到大观园里的菜地,都生发了归农种田的想法。当然,贾政毕竟是中年之人,上了岁数,所以想到种田也算是正常的。

《红楼梦》大观园全景图

《红楼梦》大观园全景图

《红楼梦》大观园全景图

但是,作为大观园里的贵族子弟们,却也能在闲散之余种种菜,足以说明中国人对种菜就没有什么抵触心理,也不会认为种菜是一种低贱的活动。

军队也种菜,自给自足。

中国军事自古以屯田闻名。屯田就是让士兵耕种田地,说白了就是军队从事农业生产,种粮食种蔬菜,进而自给自足,无需国家财政支持。

这与西方军事远征大有区别。

今天贵州屯堡文化就是明朝军垦屯兵遗迹。李牧雁门关屯田,诸葛亮屯田汉中,建国后有屯垦戍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等,这是重农经济的军事特点。

如此看来,在中国,种菜不但不会被歧视,有时候反而是一种情操的陶冶、精神的追求,甚至是一种低调的表现,这在把种田之人看做农奴的古代西方世界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共同糅合下,种菜成为了中国人特有的一项属性。

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说,每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中国人的种菜情结,对土地和自然热爱的突出意象,便是这样一种深烙在骨子里的集体无意识,甚至影响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一位美国人评论道:在我家附近新搬来一家中国人,我第一次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在院子里掘土,之后每天我都看到他们在地里忙活,我每次都很震惊,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看他们院子里停放的汽车也并不是没有钱买不起菜的人,但是我看到他们坚守了几个月院子里硕果累累,附近的居民每天都能收到他们家摘下来的蔬菜,当时小镇所有人对他们的观念都改变了,不再是破坏环境的始作俑者,反而是接近大自然,接近生活的现实,我们现在都很喜欢他们一家人。这让我想起《阿甘正传》,有些人不需要选择太多,只要坚守一份努力就能成功,而那些不断选择又放弃的人到头来,就如珍妮(《阿甘正传》女主角)一样,回到原点……

(本文资料来源: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新民晚报《吃素的中国人》;桂慕文《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史概说》等。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 李浩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