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里的“困”字,指困惑而有所不通。“民”字,指普通人,这种人。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次一等;遇到困惑再去学习的,又次一等;遇到困惑还不学习的,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了。” 怎样理解孔子对人的高下之分呢?孔子就学与不学判别人的高下,把人分为“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四等,其本意在于勉励人们向学。他承认世上有“生而知之”者,但是,却并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而强调自己的特点是学而知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这些话,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生而知之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固然有资质高下之分,然而,无论是资质高还是资质低,都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知晓道理。资质较高的人,学得快,学得好,学得深;资质较低的人,只要肯学,同样可以学到知识,知晓道理。一个人,如果有困惑而不去学习,那么,他就只能迷糊度日,形同行尸走肉,成为人们瞧不起的人了。我们学习本章,了解孔子所指出的这四种情况,就是希望困而不学者能自我警觉,奋而向学。 附: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次一等;遇到困惑再去学习的,又次一等;遇到困惑还不学习的,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了。”
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