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兽尽在《山海兽》。 2200多年前,先秦时代的一本奇书,记录了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玄妙世界。那个世界里,四方皆有山海,每座山,每片海都各有物产。山海之中,还有着让人着迷的神兽精怪。如今,仰赖前人所长,融合现代观念,撷取上古奇书《山海经》所言,神异怪兽之奇之怪者,描绘成册,不求全面完备,惟愿光复异兽之灵焰,绵续上古艺术之精髓,集腋成裘,采兽成章,撰一书焉,是为《山海兽》。 《山海经》是鲁迅童年时期最心爱的绘图宝书,其中有400多个神兽的图画形象,出现了大量的人面鸟,人面兽、人首蛇身的形象。 就连耳熟能详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这些神话故事,都是出自这本奇书——《山海经》。 “在人类没有诞生的时候,神兽是最鲜活生动的,它们才是《山海兽》的主角。” 中国古人以这些形象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以这种方式与天地、山水、动植物对话交流。
5年时间打磨一本好书 古本《山海经》有大约31000 字,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涉及,虽然其中有神话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分散在书中,成人阅读起来都会觉得无从入手,对孩子来说就更困难了。怎样为孩子做一本可以阅读的《山海经》? 这也是《山海兽》的作者刘力文一直在思考的,如何提炼《山海经》,将其变成一本绘本,一本图话书?而不是画册或另一本插图版山海经,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正因为这个原因,唐亚明老师才说:“把《山海经》怪兽做成一本图话书——这本身就是个大胆而怪异的想法。“刘力文却把这个想法实现了。从2012年开始创作到成书,他用了5年的时间,也可见其难度。 ■从《山海经》中释放怪兽 刘力文的《山海兽》里,每只神兽的样貌都遵循《山海经》里的记载又有他本人的思考。比如九尾狐,原文中的记载是:“又东三百里,有青丘之山,有青丘之国,在其北,有狐,四足九尾,其银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这段记录,人和九尾狐的关系是“能食人,食之不蛊”,也就是互相吃的阶段。 而在《吴越春秋》里,九尾狐又成了大禹和涂山女娇的红娘。汉代画像石又有很多九尾狐和兔、 蟾蜍、三足乌并列位于西王母身边的形象,代表祥瑞和子孙兴旺。 于是,十𬴊笔下的九尾狐,就有了这样更加温和娇美的浪漫形象。 后期在对九尾狐尾巴的塑造上,也会去预设这种神兽的尾巴与凡世动物的不同:
(九尾狐头部)
(九尾狐尾巴) 比如駮,原文中有关駮的描述是:“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从直观来讲,駮像一只长得特别丑陋的马,而且它是吃虎豹的。那它具体长什么样?在古人的绘画里可以看到他们是将虎牙、虎爪等元素以黑白线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图像虽然本身有其意趣与完整性,但在现代人看来就会觉得不满足。因为现在的大人和孩子已经见过马和老虎的真实样貌,他们知道这种黑白线条的画是比较概括的,至于这只怪兽的骨头是怎么长的、肌肉是怎么发力的,这些内容在古人的画里是看不到的。 这也是刘力文着力的点,他认真研究动物的骨骼、肌肉特征,揣摩这样一种可以“食虎豹”的猛兽有什么动作,最终有了下面的呈现:
(駮的头部)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画中的形象上感受到它爪子的威力,也完全能感受到猛兽的样貌所带来的震慑感,从而也愿意相信,真正的駮就是这个样子。
(駮的爪子) 再说狸力,《山海经》原文中有关狸力的描述:“柜山,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简单来说,狸力样子长得像猪,擅长挖土。山海经的描述里狸力长了像鸟类的爪子,因此就和正常看到的野猪不太一样。刘力文在最开始画草图的时候会把它画得特别狂野。但是后来慢慢安静下来,就会去想它到底是一个什么形态的动物,什么样的身体结构能够与这种善于挖土的特征搭配?他去住处附近的市场里研究猪后腿的肌肉结构,在掌握了真实结构的基础上再去创作。这样在最后出来的画面里,读者才能感觉到狸力有善于挖土的本事。 《山海兽》的创作过程历时5年,每幅画都经过无数次修改。期间,他的作品多次被人随意引用不做出处标注。成品出版前,还经历过珍贵的样本在博物馆展出被观众顺走的事故。 也许正是种种磨难,才能成就惊世之作。 作者刘力文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个新的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这本图话书也将为中国绘本界打开传统题材原创的新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