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 中国思想论坛 作者 鹤鸣在荫
有些人士质疑《易纬》解释大衍之数为附会之说。 古人表达气之量化是从律数而言。此即是说律数就是一种规律﹐所以说律以揆度。从前对物之认识是从视之﹑听之﹑搏之(触摸包括嗅味觉)三方面来确定。所以《洪范》五行谈及气味与五材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从主体性方面讲的。 《易纬》以十日代表五音﹐十二辰代表六律﹐二十八宿代表七宿亦即是四象。这就是所谓日月星辰者在天成象。《礼记﹑乐记》讲“乐由天作”就是指这个在天成象之意。到宋代刘牧以此四象之意进一步说文王八卦之所由。这与邵雍纯粹由卦象本身来演四象生八卦﹐即他所谓"三画八卦是四象"有所不同。但两人都讲四象是无异议。 二十八宿中之物象如龙﹑马﹑鹿﹑虎﹑豹﹑狐之类俱用于爻象上﹐可见二十八宿与爻象以至于卦有一定关系。 数为气之用﹐所以数学上四则运算即加减乘除。加减是代表气之分合而乘除代表气之消长。所以十日加十二辰加二十八宿(即五音﹑六律﹑七宿之和)即代表气之合而洽为大衍之数。这是静态地讲气之分合而成象。至于动态地讲大衍之数则可见于《黄帝内经》五十营一章。 《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大衍之数落实为筮法即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之道器同一。这种落实是动态的表示一种宇宙观与制器一体而彰显礼。故《易传》以辞﹑卦﹑象﹑占(亦为四象)为圣人之道成存礼之义。 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来源是天地之数。要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是附会大衍之数﹐那么所有经典不论儒道都不如烧掉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