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夜莺,欢迎大家与我一起探讨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作为一种文体,对联在中国几千年文化演变的长河中,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对联的起源,自古来就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较为人接受的观点是:先秦时期出现最早的桃符,而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对联与其它文体相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偶句形式,又称骈句式。而对偶句式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比如《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易经》中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中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刘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道德经》中裁对之法意境变化多端:“有连联作对者,有参差作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又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必具。”赋的出现,使对句艺术从不自觉走向自觉,沈约的“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为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对联的起源,楹界有多种说法,我们分析其中两种,辨析根底。
1.五代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
2.对联的形成远在五代之前。
来看第一种说法,五代后蜀主孟昶(音场)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算是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人们为什么会认为这是对联的起源呢?个人以为有两种解释,其一:诸多辞书上解释楹联条目时都认定是孟昶的桃符题联。其二孟昶是首个以桃符题联的人,这和现在贴春联的形式基本相袭。但是,这一论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怀疑,因为楹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确定哪是首联缺少必要的依据,另外翻翻我国丰富的典籍,联语随处可见,而且这些联语都比孟昶的题桃符要早得多。
举个例子:
《新唐书·李泌传》载李泌答对宰相张说的联语是: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说[667-730]出句)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李泌[722-789]对句)
《黄鹤楼楹联》中吕洞宾的题联是:
入是门由是路,翠柏苍松,莫问蓬莱在何处?
登斯楼览斯景,青山绿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繁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如此看来不必论述,大家也能看出孟昶之联是不是首联。
既然孟孟昶的桃符题联不是对联的鼻祖,那么那个才是真正的起源呢?这个就是第二种说法了。
讨论这个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对偶句是楹联的祖先,楹联是由对偶句发展来的。那么知道了对偶句的起源及演变就基本可以掌握对联起源了。
对偶句的形成有三个先天条件,
一,汉字的独特性
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各国的文字大不相同: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用字母连缀而成,而是用笔划构筑而成;它是独具特色和情趣的方块字,这种字体,方正大方,整齐美观;它不论笔划多少,均能容纳到一个方格之中,不会失去端庄稳重的平衡感;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即使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也必须每个音节写成一个方块字,将汉字书写成文,便往往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两两相对的,整齐优美的对称句子。这样特殊的文字,当赋予其一定的创作意图,组成对偶句子,书于楹柱、门旁……即成楹联。中国的楹联,仅从字形上来说,就使世界各国其它形式的文字难以与之同列。汉字的独特性,为对联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我国人民有贴桃符的民俗习惯
据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的《东京孟华录注》载:“古书《山海经》曰: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遇垒以御凶鬼。此则桃版之制也,盖其起自黄帝。故今世画神像于版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户间也。”其书又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十写道:“马鉴《续事始》载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术,以郁林山桃,百鬼畏之,即今谓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上述若干记载,谈到了桃版、桃符的大小,实际上也就是告诉了人们当时写作楹联的用具和材料,同时也说明了人们题写桃符的目的是用以驱邪镇鬼,或者用作祈祷吉祥,这尽管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当时的桃版、桃符样式及其上的题词,就是楹联的滥觞,故崔俊夫纂编的《大中华楹联菁华·序言》说:“楹联始自桃符。”如此看来,对偶句之所以发展成为楹联,是与我国人民爱贴桃符的民俗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三,漫长的演变过程
楹联,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骈文和诗词歌赋中的一大流派,如果有人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桃符等物之上,那么这就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只是没有题写于寝门、楹柱之上罢了。而过去人们在论述楹联之起源时,往往只注重由贴桃符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等现象,而把对联的出现定在后蜀孟昶之时,是失之偏颇的。由贴桃符避邪祈福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由题咏诗词佳句到题写楹联,其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
个人赞同第二种说法,不知道大家以为如何?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