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峽博客 武術網資料
第二代傳人 『合伯』楊捷玉 (資料由鶴協館後傳人提供)
據說明老有位世交名叫翁朝賢(外號大古殃),晉江永和人氏,其在泉州及廈門共開有十幾家醬料店。聽說楊捷玉祖輩是漁民,少年時候到翁朝賢醬料店當夥計,翁老生性豪爽,喜歡組織年青一輩在家中鍛煉。楊捷玉當時正是二十不到的小伙子,翁見楊老實厚道又能吃苦耐勞,好生喜歡,推薦與明老為徒,學習五祖鶴陽拳。此後楊捷玉便隨明老學了十年,練就了一身本領和一手傷風接骨的醫術。
後來翁朝賢移居廈門,在廈港一帶當保長,認識了當時任國年黨廈門的偵緝隊長陳文世(後來的狗伯),因他家早期賣蚵仔粥,所以外號叫『蚵仔粥狗』。陳文世自小也熱愛武術,常聽翁老講述明老及五祖拳的故事,便心生開武館,讓廈門人也能系統的學習五祖鶴陽拳的想法,於是在翁老的幫助下於1924年陳文世拜合伯為師並請其任教在廈港沙坡尾開設了『鶴協國術館』。開始了五祖拳在廈門島內紮根並傳承。當時吸引了廣大廈門青年積極參與學習五祖鶴陽拳。鶴協館學員發展至上千人,次年館內已容納不下更多的學員,另因是應鼓浪嶼子弟的要求,合伯便又在鼓浪嶼的七星岩設了『鶴武國術館』。十幾年間合伯勤忙於兩館之間傳授技藝,同時也在廈門各方行醫濟事、並把高超的傷骨科醫術也傳授給其高徒們。
合伯傳下第三代的得意門生個個都是武醫雙修,其中比較知名的有林玉忠、王進添、陳文世、柯金木、蔡元皇、坑龍、許阿南、方邦再、白水仙、何志華等。
抗日戰爭時,日軍占據廈門的前一年,六十歲的合伯因為過量飲酒引發腸胃出血,於1936年病逝,當時送別合伯的葬禮非常隆重,送殯者多達上千人,單扶靈的弟子就有八百餘人,送葬隊伍在馬路上浩浩蕩蕩排起了幾百米的長龍,此等場景在當時的廈門可謂絕無僅有。合伯過世後,國內抗戰形勢非常緊張,鶴協與鶴武兩館也就暫且關門了。從1924年至1936年雖僅僅十幾年時間,『合伯』楊捷玉為了五祖鶴陽拳傳承廈門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才讓我們今天還能在廈門得以學習這世代傳承的原汁原味、古法古風的五祖鶴陽拳之文化。
|
|